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Wiltse入路联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轻、中度腰椎滑脱症的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不同入路联合TLIF治疗的轻、中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创组(35例)采用经Wiltse入路,后正中组(46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所有患者均随访8年以上。比较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评定临床疗效;测量多裂肌面积以评价多裂肌萎缩情况;比较2组椎间融合、邻椎病、内固定失效等情况以评价中远期疗效。结果 微创组和后正中组的随访时间分别为(112.5±8.4)个月、(137.1±5.8)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微创组腰痛VAS评分低于后正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不同时间点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ODI低于后正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创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均明显大于后正中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肌间隙旁正中入路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腰后部正中单一切口,双侧旁正中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患者25例(其中I度9例,Ⅱ度11例,Ⅲ度5例),分析手术前、后症状,神经功能变化及影像学资料,总结术式经验及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本组腰椎滑脱症患者25例,完全复位22例,复位率88%;依据Nakano标准疗效评定,优良率为88%;所有患者术后脊髓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采用改良肌间隙旁正中入路治疗腰椎滑脱症,手术显露充分、出血少、创伤小,临床疗效良好,是治疗腰椎滑脱症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107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Wiltse入路组(n=53)和传统入路组(n=54)。Wiltse入路组采取Wiltse入路TLIF,传统入路组采取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对比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1年疗效、椎体融合率,术前及术后1 d、3 d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Cor)水平,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及术后6个月椎旁肌组织面积。结果Wiltse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传统入路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2组患者术后1年疗效、椎体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d、3 d血清ACTH、Cor、TNF-α水平较术前升高,但Wiltse入路组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腰、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且Wiltse入路组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低于传统入路组,JOA评分高于传统入路组(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6个月左、右侧椎旁肌组织面积大于传统入路组(P<0.05)。结论Wiltse入路TLIF与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治疗老年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效果相当,但Wiltse入路可减少术中出血,且手术创伤相对更小、术后应激反应水平更低,可在短期内促进腰椎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4.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银中 《医学信息》2001,14(3):187-189
骨脱 (soondylolistesis)是由希腊字 spondylo(椎体 )和L isthesis(滑移 )结合而成。对其认识已有二百多年历史。1782年比利时产科医师 Herbiniaux首先描述 L5 椎体在骶椎上向前滑移 ,185 4年 Kilian将此症命名为腰椎滑脱症。现如今是骨科常见病之一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 5 %〔1〕。1 腰椎滑脱的生物力学近年来 ,腰椎滑脱治疗方法历经改进 ,归因于对滑脱病因、病理的深入认识 ,其中生物力学因素尤为重要。绝大多数滑脱发生于 L4~ L5 或 L5 ~ S1 ,本文 L5 ~ S1 为例阐明其力学机制。Grobler、Kazuhiro等均对脊柱滑脱的生物力学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 2010年9月~2012年10月,采用Wiltse入路行椎板开窗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共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2~65岁,平均46.9岁;治疗节段L4/56例,L5/S18例。以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估术后疗效。同时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作为影像学研究指标。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术前VAS评分(6.7±0.9),末次随访为(2.1±0.7);术前ODI评分(51.4±9.6),术后末次随访为(11.1±4.1);术后VAS、ODI评分明显改善,术前与末次随访的VAS、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手术节段活动度术前为(9.1±2.4)°,术后末次随访时为(5.1±1.2)°,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Wiltse入路行椎板切除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1968年,Wiltse等[1]首次提出经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间隙到达关节突和横突,实现腰椎后外侧的植骨融合,临床上称这一手术入路为“Wiltse入路”或“椎旁肌间隙入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该手术入路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与传统的后正中入路比较,能够更容易到达关节突关节外侧和横突根部,已用于后路腰椎融合(非融合)、胸腰椎骨折手术及椎间隙感染甚至肿瘤性疾病的外科治疗。该手术入路是否适合所有的腰椎融合(非融合)术、胸腰椎骨折手术,而且对于腰椎感染甚至肿瘤性疾病是否适合还有争论。本文主要从 Wiltse入路的历史回顾、局部解剖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腰椎手术入路主要包括后方、前方及侧方入路,其中以后入路最常用,最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融合加RF系统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3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经手术减压、神经根松解,行椎间植骨融合加RF-Ⅱ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术毕放置负压引流24~72 h;术后下肢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栓塞,卧床6~8周,并在卧床条件下进行腰背肌及双下肢肌肉和大关节功能练习.结果 术后随访2~4年,32例术后症状全部消失,其中4例仍有劳累时腰部及臀部轻度疼痛;1例骶尾部褥疮致切口感染,经后期处理愈合;1例椎间融合器移位,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腰部活动后融合.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起到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作用,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并减少了并发症,脊柱可获得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性对比评价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与后入路椎体融合术(PLIF)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以“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后入路椎间融合术”和 “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anterior to psoas”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2019年9月国内外已发表关于OLIF与PLIF对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隙高度(IDH)、腰椎前凸角(LL),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0篇研究共580例患者,其中经OLIF手术276例,经PLIF手术304例。1项随机对照研究,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为低风险;9项病例对照研究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NOS),其中高质量6项、较高质量3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OLIF较PLIF平均手术时间短(WMD=-84.02,95% CI -118.29~-49.74,P<0.01),平均术中出血量少(WMD=-269.12, 95% CI -319.84~-218.41,P<0.01),平均住院时间短(WMD=-3.29, 95% CI -4.70~-1.89, P<0.01),术后IDH恢复更高(WMD=1.11, 95% CI 0.44~1.77,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ODI(WMD=0.16, 95% CI -1.98~2.30, P>0.05)、VAS(WMD=0.02, 95% CI -0.52~0.56, P>0.05)、LL(WMD=0.77, 95% CI -0.40~1.94, 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OR=0.91, 95% CI 0.50~1.64, P>0.05),OLIF和PLI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LIF与PLIF应用于椎体间融合术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OLIF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更低,术后IDH恢复更高,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经Wiltse入路治疗AO-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诊治符合AO-B型胸腰椎骨折诊断的患者68例,其中32例采取Wiltse入路配合伤椎置钉治疗(治疗组),36例采取传统后正中入路配合伤椎置钉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下地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血清CK表达水平,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ODI功能评分。结果 经对68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显示:术后下地时间的组间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血清CK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的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随访节点的VAS评分及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Wiltse入路配合伤椎置钉治疗AO-B型胸腰椎骨折能有效保护肌肉,减少出血量及窦椎神经的损伤,术后可取得良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骨科,因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分别行Wiltse入路MIS-TLIF(MIS-TLIF组)和开放TLIF(TLIF组)治疗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MIS-TLIF组36例,TLIF组4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以及术前和术后第1、3天肌酸激酶(CK)水平,术前及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及ODI。结果 MIS-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3天CK水平均少/低于开放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Wiltse入路微创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并能减少手术创伤及术中出血量,使得患者可以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2.
腰椎滑脱症是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发病率可达到6%,以退变型、峡部型多见,主要表现为腰腿痛和腰部活动障碍,局部可有压痛,有神经根受压较重的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经椎弓钉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是近年来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我院骨科自2002年至2005年应用RF-Ⅱ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32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无充气经腋窝入路与经胸乳入路手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对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8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A、B组。A组45例患者行无充气经腋窝入路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B组43例患者采用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手术切口美观满意度、术后疼痛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结果 A组患者手术切口美观总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B组(P<0.05)。2组患者术后3 d、5 d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1 d(P<0.05),且术后5 d低于术后3 d(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无充气经腋窝入路与经胸乳入路手术治疗甲状腺癌均有效,但无充气经腋窝入路手术切口隐蔽,术后美观度更高,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  相似文献   

14.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腰椎的退行性疾病所引起的下腰痛的患者越来越多。腰椎退变往往伴随着腰椎的不稳、滑脱或侧弯,然而目前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仍存有争议,值得进一步探讨。现就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2015年6月—2016年8月采用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32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2~64(52.4±6.2)岁。退变性滑脱25例,峡部裂性滑脱7例;Ⅰ度滑脱26例,Ⅱ度滑脱6例;L3~4滑脱5例,L4~5滑脱17例,L5~S1滑脱1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所有患者定期随访,比较并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椎间隙平均高度、腰椎Cobb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评价椎间孔恢复及腰椎矢状位曲度改变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根据Siepe标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3±10.8) min,术中出血(85.2±35.6) mL,术后引流量(34.7±12.5) mL,术后(5.2±1.8) d出院,显微镜术中使用时间(56.4±8.2)min;均未出现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切口感染、融合器移位、下沉、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患者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术后各时段腰痛VAS、腿痛VAS和ODI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5.080、148.420、493.080, P值均<0.05);术后各时间段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4.870, P值均<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分别为(10.4±1.7) mm和(10.1±1.8) mm,腰椎Cobb角分别为39.0°±5.4°和38.6°±7.3°,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18.6°±3.2°和18.0°±5.1°,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310、33.820、3.950, 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腰椎滑脱获得复位;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3.8%(30/32);根据Siepe标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完全融合29例,可能融合3例。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可靠、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5月,应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7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1年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腰腿痛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情况( ODI)及X 线片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 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变化。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70 min,术中出血量100 ml,术后住院时间4 d,术后未发现假体移位、棘突骨折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3 个月及1年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腰腿痛VAS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情况( ODI)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周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及1年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为腰椎管狭窄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椎弓钉系统复位、Vigor Spacer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7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椎弓钉系统复位内固定、Vigor Spacer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I度滑脱27例,Ⅱ度滑脱10例;L4.5滑脱12例,L5S1滑脱15例;23例为峡部裂性,14例为退行性。结果 随访10-38个月,平均23.6个月。通过对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和x线片滑脱复位程度比较,37例中33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89.2%;27例I度滑脱完全复位,10例Ⅱ度滑脱8例完全复位,椎间融合率97.3%;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4.1mm恢复至术后11.7mm,且无高度丢失。结论 后路减压、椎弓钉系统复位内固定、Vigor Spacer椎间融合器和小关节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复位稳定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经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2005年1月—2015年8月有关经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对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及提取相关资料,运用RevMan 5.0软件统计分析所有相关数据。结果 纳入8项研究共637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对于移位型髋臼骨折,经Stoppa入路较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时间短[加权均数差(WMD)=68.29,95%CI 10.52~126.05,P<0.05]、术中平均失血量少(WMD=142.26,95%CI 9.30~275.23,P<0.05),而在骨折端复位满意率[相对危险度(RR)=0.63,95%CI 0.17~2.37), 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RR=0.89,95%CI 0.33~2.40,P>0.05)、术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RR=0.91,95%CI 0.27~3.01,P>0.05)、术后髋关节HHS评分优良率(RR=0.52,95%CI 0.25~1.10,P>0.05)等方面两种入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髂腹股沟入路与Stoppa入路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均能获得基本满意的临床效果,经Stoppa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K-Rod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及其对邻近上位节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65例采用K-Rod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34例,年龄21 ~ 73岁,平均(53.4±10.8)岁;融合组(n=21),非融合组(n=20),“融合+非融合”组(n=24)。记录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根据术前及各随访时间腰痛、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比较3组病例术前及随访时间腰椎侧位X线片、腰椎MRI手术及邻近上位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盘退变Pfirrmann''s分级情况。结果 经72 ~ 84个月,平均(72.0±8.6)个月随访。3组组内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改善率,融合组为66.4%、76.7%,非融合组为84.4%、72.4%,“融合+非融合”组为70.8%、77.8%;邻近上位节段椎间盘退变Pfirrmann''s分级:非融合组、“融合+非融合”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指数: 3组组内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指数:非融合组、“融合+非融合”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K-Rod动态稳定系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行非融合及“非融合+融合”术治疗,中期随访疗效良好,一定程度上可延缓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对退变的椎间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对20例伴有腰椎退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窗髓核摘除术,术中植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观察手术操作过程、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并在术前术后进行VAS评分。结果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手术操作简单,用时短,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顺利,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伴有腰椎遄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简便,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