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量化分析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CT图像特征,为临床合理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肺内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 GGN)的肺腺癌126例,共128个pGGN的CT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CT定量分析包括病变基本情况,如病变边缘状况。按浸润情况进行分组,分为浸润前病变(包括AAH+AIS)组、浸润性病变(包括MIA+IAC)组。结果两组间病变平均密度、大小、空泡征、异常空气支气管征、肿瘤内血管改变及瘤-肺界面相比较,(t=-2.351,Z=-6.632,χ~2=6.201、13.304、 5.404、 5.931;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病变平均密度、大小、空泡征和异常空气支气管征及瘤-肺界面是p GGN浸润性影响独立性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1.892(1.108~1.321)、1.214 (1.071~1.325)、2.118 (1.201~1.296)、3.214 (1.213~6.341)、3.217 (1.792~5.517)。结论平均密度、直径≥9.1mm、空泡征、异常空气支气管征、清楚的瘤肺界面是pGGN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当pGGN的总危险值≥4.5分时,应高度怀疑浸润性肺腺癌可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薄层CT的引入和普及,表现为肺局灶性磨玻璃样结节(GGN)的早期肺癌检出率不断升高。GGN具有独特的自然生长特点:直径1 cm的纯磨玻璃结节(PGGN)长期保持稳定,不需要进行手术干预,以临床随访为主;而另一些直径较大且含有实性成分的混合磨玻璃结节PSN多为恶性肺癌,需要早期手术治疗。确立GGN结节生长的标准,研究GGN结节的长期自然生长史,明确预测结节生长相关的临床、影像、基因等风险因素,能够为GGN患者临床诊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CT影像学为肺部磨玻璃结节与其术后病理确诊为微浸润腺癌(MIA)和浸润性腺癌(IAC)的对照, 研究肺部CT磨玻璃结节对于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肺部MIA和IAC提供帮助的可能。方法对福州肺科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200例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病理诊断分为MIA组(109例)和IAC组( 91例)两组病灶的大小, 病灶密度、形状、边缘毛刺、边缘分叶, 结节病灶内实性成分, 实性成分大小, 分布, 边缘、内部空泡/空腔, 支气管截断征, 病灶内血管影, 病灶内血管增粗, 病灶内血管扭曲或模糊, 胸膜凹陷征, 血管集束征进行对比分析。采用chi-square检验。结果 MIA影像多表现为纯磨玻璃影, 圆形或类圆形, 边界较清晰;IAC多为混合密度的磨玻璃结节, 不规则形多见。边缘分叶的结节中是IAC比例比MIA比例高(96.1%比3.9%, χ2=42.146, P<0.01);边缘毛刺的结节是IAC的比例比MIA比例高(95.0%比5.0%, χ2=15.895, P<0.01);有实性成分的结节中IAC比例比MIA比例高(7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或肺叶切除术诊治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5年6月我科48例肺段或肺叶切除治疗肺GGN的临床资料,如病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周围型≤2 cm,为纯磨玻璃结节或CT显示磨玻璃样成分≥50%,CT随诊证实肿瘤倍增时间≥400 d,则行肺段切除术,反之则行肺叶切除术。结果行胸腔镜肺段切除23例,胸腔镜肺叶切除25例。肺段、肺叶切除术手术时间分别为(148.3±25.6)、(110.6±23.1)min(t=5.364,P=0.000),术后住院时间(7.1±1.2)、(9.5±1.7)d(t=-5.605,P=0.000)。术后病理:肺叶切除组恶性23例,良性2例,肺段切除组恶性18例,良性5例。术后1年肺段、肺叶切除术的Karnofsky日常状态评分分别为(93.7±8.5)、(80.3±11.1)分(t=4.665,P=0.000)。41例恶性病例术后随访1~5年,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死亡。结论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肺GGN安全、可行,且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确诊为恶性的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的外周血液指标与其增长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随访至少1年以上的肺磨玻璃结节中最终诊断为早期肺腺癌的患者。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CT影像资料、术后组织病理和初次筛查CT时患者的外周血指标, 根据其CT影像中肺磨玻璃结节(GGN)是否增长分为稳定组和增长组。共纳入73例患者, 中位随访时间1年, 其中30例增长型GGN和43例稳定型GGN患者, 其中0期27例, IA1期24例, IA2期22例。51例浸润前腺癌和22例浸润性腺癌。Logistic回归分析肺磨玻璃结节增长相关的高危因素, 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寻找临界值预测结节增长。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 NLR值与GGN的增长显著相关[优势比(OR)为5.198, 95%置信区间(95%CI):1.583 ~ 14.581, Wald=9.813, 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的最佳截断值为2.38, 敏感性为60.0%, 特异性为81.4%。淋巴细胞中各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80例肺内SPN病例作为实验组,行CT平扫及平台型强化方案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观察曲线形态及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TTP)。随机选取同期SPN病例80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增强扫描。对两组的CT影像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肺癌52例,炎性结节12例,肺结核16例,三者间平扫、增强后各时间点CT值及最大净增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癌52例、炎性结节10例及1例肺结核TDC曲线呈台阶型,2例炎性结节呈双峰型,15例肺结核为平坦型,三者TDC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26,P0.001)。以增强扫描CT最大净增值20HU且60 HU为恶性SPN诊断阈值,实验组CT诊断敏感度为94.23%(49/52),特异度为89.29%(25/28),符合率为92.50%(74/80)。实验组64s的CT诊断符合率为92.50%(74/80),分别与对照组30s(70/80,87.50%)、120s(71/80,88.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SP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混合磨玻璃结节的CT征象对肺腺癌病理亚型及分化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二科术后病理为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的混合磨玻璃结节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46例,年龄35~75岁。术前分析其CT表现,术后切开病灶剖面,区分其磨玻璃成分与实性成分并得出不同位置的病理结果,按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贴壁型为主且没有微乳头亚型和实体亚型成分)16例,中危组(乳头或腺泡型为主且没有微乳头亚型和实体亚型成分)38例,高危组(含有微乳头或实体亚型)12例,分析比较三组患者CT特征与病理亚型及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在66例IAC患者中,实性成分的浸润程度均大于磨玻璃成分,当实性成分比(consolidation tumor ratio,CTR)≥25%(敏感度为90.2%,特异度为64.0%,P=0.005),平均CT值>-283.95 HU(敏感度为82.9%,特异度为64.0%,P=0.000)时组织学分级更倾向于中、低分化。具有中、高危组亚型的IAC,其CTR、Ki-...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探讨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周围型小肺癌和22例肺良性结节行多层螺旋CT高分辨薄层扫描,并按血管走行方向做多平面重建(MPR),重点观察血管集束征的CT表现,最后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血管集束征在周围型小肺癌的出现率为88.5%(46/52),肺良性结节出现率为18.2%(4/22),二者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高分辨薄层扫描结合(MPR)能较好地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血管集束征是周围型小肺癌的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9.
正肺癌是中国和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2]。肺癌预后欠佳,5年生存率4%~17%[3]。改善预后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胸部CT筛查能降低20%肺癌死亡风险[4]。CT筛查检出大量肺结节,特别是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opacity/nodule,GGO/GGN)[5]。GGO/GGN是包括早期肺癌、良性肿瘤、炎症以及其他病变的重要影像学特征。手术是早期肺癌主要治疗手段,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CT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预测肺亚实性结节侵袭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0例肺亚实性结节患者资料,包括6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2例原位腺癌(AIS)、58例微浸润性腺癌(MIA)及94例浸润性腺癌(IAC),将AAH、AIS和MIA归为非侵袭组、IAC归为侵袭组。按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119,含5例AAH、9例AIS、36例MIA及69例IAC)和验证集(n=51,含1例AAH、3例AIS、22例MIA及25例IAC)。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灶CT表现,筛选预测肺亚实性结节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CT模型;基于训练集提取及筛选病灶最佳影像组学特征,以之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基于CT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构建联合模型,并以列线图将其可视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基于验证集评估各模型诊断效能;以校准曲线评价联合模型的校准程度。结果 CT所示结节长径和最大CT值为预测肺亚实性结节为IAC的CT相关独立危险因素,以之构建CT模型。基于训练集筛选出6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CT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预测验证集肺亚实性结节侵袭性的AUC分别为0.772、0.785及0.869;联合模型的AUC高于CT模型(Z=2.336,P=0.019)而与影像组学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25,P=0.054),其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较高。结论 CT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可有效预测肺亚实性结节侵袭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同层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肺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的42例肺孤立性结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前后CT增强值的变化,与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比较. 结果肺癌和肺炎性假瘤显著强化,肺结核球和肺错构瘤轻度强化或不强化,肺癌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在85秒和135秒CT值与其它病变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同层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术前应常规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并对淋巴结进行观察,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是体检或偶发早期肺癌的主要表现形式,常见于年轻、女性和不吸烟人群,正确的随访与处理策略可在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同时避免过度治疗.持续存在的GGN大多数为腺癌或前驱腺体病变,但呈惰性生长或长期不生长,有条件的随访是十分安全的.GGN必须采取个体化诊治策略,在充分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肺结节联合术中穿刺活检的应用效果,讨论预防出血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接受CT引导下RFA联合经皮穿刺活检肺结节患者,共75个病灶,直径均≤3 cm,包括实性结节46个、磨玻璃结节(GGN)29个;其中55例接受RFA术前活检(术前活检组)、20例接受术中活检(术中活检组),比较2组活检后即刻CT所示出血面积最大径增加值及术后24 h内咳血、气胸发生率。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病理取材及RFA治疗。术前活检组、术中活检组术后即刻CT示出血面积最大径增加值分别为(1.56±1.30)cm及(0.56±0.50)cm(P<0.01),其中的GGN病灶分别为(1.49±1.33)cm和(0.56±0.43)cm(P=0.02)。术后24 h内术前活检组9例出现咳血、6例气胸;术中活检组无咳血,3例发生气胸。结论CT引导下RFA治疗肺结节联合术中穿刺活检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磨玻璃结节的影像学特征与肺腺癌浸润程度的相关性,明确磨玻璃结节表现的浸润性肺癌的高危因素,为规划肺结节手术方式及医患沟通提供参考依据,助力构建浸润性腺癌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连续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胸部薄层CT表现为周围型肺磨玻璃结节(直径≤3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于本中心行胸部薄层CT扫描及胸腔镜手术治疗。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腺癌浸润前病变组和浸润性腺癌组。收集肺结节薄层CT影像学参数,包括结节直径、平均CT值、实性成分占比(consolidation tumor ratio,CTR)、结节形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分叶征、毛刺征、病灶边界、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浸润性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其识别浸润性腺癌的临界值及效能。结果 纳入患者190例。腺癌浸润前病变组110例[男21例、女89例,平均年龄(53.57±10.90)岁],浸润性腺癌组80例[男31例、女49例,平均年龄(56.45±11.30)岁]。两组平均CT值、结节直径、CTR、性别、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吸烟史、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引导经同轴套管对肺高度可疑恶性磨玻璃结节(GGN)行微波消融同步活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肺单发高度可疑恶性GGN(直径10~25 mm)患者,其中26例接受CT引导同轴微波消融同步活检(消融同步活检组),28例接受单纯CT引导穿刺活检(单纯活检组);对比2组病理诊断率及出血、气胸发生率。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操作,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消融同步活检组病理诊断率88.46%(23/26),气胸率26.92%(7/26);单纯活检组病理诊断率92.86%(26/28),气胸率32.14%(9/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消融同步活检组出血率30.77%(8/26),低于单纯活检组[42.86%(12/28),χ~2=5.962,P=0.028]。结论 CT引导经同轴套管对肺高度可疑恶性磨玻璃结节行微波消融同步活检安全、有效,出血风险低于单纯CT引导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6.
一、一般资料 患者男,58岁,查体发现左下肺结节1个月入院.无症状,查体未见明显阳性征.胸部CT示:左肺下叶尖段见一胸膜下结节灶,直径约1.8 cm,边界清楚,未见毛刺征,无明显分叶,增强后密度均匀,CT值约32.5 Hu,延迟约16 Hu,其余肺内未见明显特殊异常. 二、手术方法 患者取右侧卧位,常规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右侧单肺通气,左侧第7肋间腋中线进镜见:肿瘤位于左肺下叶尖段,大小约1.5cm×1 cm× 1.5cm,肺组织充分萎陷后可见局部有肿物突起,胸膜无明显皱缩,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活动度良好,考虑为良性病变,遂行左肺下叶肿物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鉴别诊断磨玻璃密度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GGN)样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GN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MSCT常规轴位及MS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分析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GGN样肺癌的诊断效能,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征象差异。结果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62例患者总计有81个病灶,其中49个为阳性,32个为阴性。MSCT常规轴位诊断GGN样肺癌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1.60%、69.39%、75.00%,MS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分别为92.59%、91.84%、93.75%,MS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GGN样肺癌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明显高于MSCT常规轴位(P0.05);MSCT常规轴位图像对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边缘分叶征、胸膜牵拉凹陷征/毛刺的显示率分别为42.86%、18.37%、71.43%、34.69%,MSCT三维重建技术图像的显示率分别为65.31%、24.49%、79.59%、46.94%,在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显示率的比较上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种征象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S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GGN样肺癌可提高准确率,优化诊断效能,尤其是对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的显示具有高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中华外科杂志》2022,(6):528-534
随着磨玻璃结节(GGN)检出率的升高, 对其进行正确认识和处理已成为当前肺癌外科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从分子演化特征和免疫微环境等角度探究GGN惰性进展的潜在机制。GGN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主要突变基因, 纯GGN的肿瘤突变负荷和基因组不稳定性最低, 随病理学进展呈现出逐渐进化的基因组突变特征。GGN型肺癌中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低, 处于免疫监视压力下且免疫逃逸较少, 而随着实性成分增加, 抑制性免疫环境逐步建立, 免疫逃逸逐渐增强。对于GGN多维度分子特点的进一步探索将有助于更加精确地区分这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病变, 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三维导航下免穿刺定位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268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193例,平均年龄(56.55±12.10)岁。穿刺定位组89例,免穿刺定位组179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结果穿刺定位组平均靶区CT扫描次数(3.01±0.98)次,穿刺数字疼痛评分(3.98±1.61)分,穿刺后肺压缩30%以上气胸7例(7.87%),肋间血管损伤出血8例(8.99%)。穿刺定位组与免穿刺定位组均顺利发现和切除结节。两组结节位置(P=0.466)、手术时间[(151.83±39.23)min vs.(154.35±33.19)min,P=0.585]、病灶切缘宽度[(2.07±0.35)cm vs.(1.98±0.28)cm,P=0.750]、切除亚段数(2.83±1.13 vs. 2.73±1.16,P=0.5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导航免穿刺定位解剖性肺段切除技术避免了穿刺不利因素,可替代穿刺定位技术应用位于肺段或亚段中央区域,或邻近段间静脉的肺GG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1a~cN0M0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从而为早期肺腺癌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7~2018年胸外科接受外科手术肺腺癌患者临床、影像、病理资料。研究共入组患者667例,其中男241例、女426例,年龄59(16,87)岁。纯磨玻璃结节(GGN)234例、GGN成分为主结节98例、实性成分为主结节199例、实性结节136例。术后发生N1淋巴结转移30例,发生N2淋巴结转移52例。依据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14)、高癌胚抗原(CEA)水平(P0.001)、较大的结节最大径(P0.001)、较大的肿瘤实性成分比例(P0.001)、较小的肿瘤消失比例(P0.001)、实性结节(P0.001)、空洞征(P=0.005)、分叶征(P=0.002)、毛刺征(P=0.003)、胸膜凹陷征(P=0.001)、支气管征(P=0.025)、较大的病理组织(P0.001)、N1淋巴结转移(P0.001)、侵袭性病理成分(P0.001)、肺泡腔播散(P=0.001)、胸膜侵犯(P0.001)、脉管浸润(P0.001)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浸润[比值比(odds ratio,OR)=6.9,95%CI 2.3~20.7,P=0.001)]、更大的肿瘤实性成分比例(OR=109.6,95%CI 3.8~3 124.3,P=0.006)、空洞征(OR=3.1,95%CI 1.1~8.3,P=0.028)、N1淋巴结转移(OR=15.7,95%CI 6.7~36.4,P0.001)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cT1a~cN0M0期的肺腺癌,GGN及GGN为主型患者较少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随着实性成分逐渐增加以及空洞征的存在,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几率逐渐增加。因此对于不同影像学表现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不同范围的淋巴结切除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