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张树堂  丁波 《轧钢》2014,31(4):9-15
介绍了近30年来我国冷轧板带生产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取得的成果。展望了今后冷轧板带的技术发展和结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2.
《轧钢》2009,(6):25-25
目前,我国钢材总产量已达5.8亿t,但冷轧板带产品仅占其7.7%,大大低于欧美国家的比例;此外,冷轧板带产品(包括涂镀板、电工钢板)仍需大量进口,这说明我国冷轧板带产品结构调整任务仍艰巨。因此,必须加强我国冷轧板带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以提升我国冷轧板带生产的总体水平。为此,《轧钢》杂志编辑部拟于2010年6月举办一期《冷轧及涂镀技术高级学习研讨班》。为配合该学习研讨班的开展,将出版《冷轧板带生产技术》专集,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3.
《物理测试》2014,(4):31-31
<正>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冷轧板带学术委员会决定围绕产品创新和降本增效于2014年8月21~23日在哈尔滨市召开"2014年全国冷轧板带生产技术交流会暨轧钢分会冷轧板带学术委员会六届四次工作会"的年度例会,会议已收到论文40多篇,将择优编辑出版发行2014年《轧钢—板材技术专刊》,并邀请行业内多位专家就钢铁运行态势、冷轧板带的低成本制造技术和高品质产品生产技术等做精彩报告:(1)国内钢铁行业环境的变化及钢铁企业对策建议。(2)国际钢铁技术发展历程及其启迪。(3)第三代汽车钢的机理研究与应用成果。(4)冷轧板带质量  相似文献   

4.
冷轧板连续退火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建锋 《上海金属》2004,26(4):50-53
介绍了冷轧板连续退火技术的发展以及薄板高温退火、高速冷却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宝钢 2 0 30、 1 4 2 0、 1 5 5 0和即将投产的 1 80 0单元四条连续退火机组主要技术工艺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冷轧板带生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乐江 《轧钢》1997,(2):3-9,18
从宏观角度综述了国内外冷轧板带的生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对发展我国的冷轧板带生产提出了六点对策性意见。主张以汽车板,硅钢片和镀锡反为重点,按工艺质量一贯制的原则,产,销,研一体,科学管理,挖潜革新,合理布局,以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更好满足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我国冷轧窄带钢车间约340余个,拥有轧机约600余台,冷轧窄带纲产量约占冷轧板带产量的20%以上。由于我国冷轧板带产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冷轧窄带钢生产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使用的轧机大多设备陈旧,生产质量差,效率低,迫切需要改造。本文论述我国冷轧窄带钢车间改造的方向和适用技术:1.发展窄带钢冷连轧机组,增大带坯卷重;2.单机可逆式轧机发展高质量的MS六辊轧机,  相似文献   

7.
冷轧不锈钢板带生产装备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安 《轧钢》1999,(3):45-48
分析了国际不锈钢板带生产技术装备的发展方向,尤其是轧机的最新发展动态。介绍了我国不锈钢冷轧板带生产装备的概况及建设情况,并指出当前市场状况有利于我国不锈钢工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国冷轧带钢供求矛盾突出,每年需大量外汇进口冷轧板带以补不足。近年来,为了解决汽车、家用电器、日用五金、轻工、食品业等所需的冷轧板和镀锡板,许多省、市都在积极动手筹措资金,建设小规模的500~900mm冷轧板带轧机和镀锡板生产线。现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1.500~900mm冷轧板带的主要用途宽度在500~900mm的冷轧板带用途很广。目前这一组距的冷轧板带大多由宽度在1000mm以上的带钢冷轧机直接生产或用宽  相似文献   

9.
我国钢材生产缺口甚大,品种结构也不尽合理,尤以冷轧板带突出。虽然宝钢二期工程2030mm冷轧机投产后每年可提供冷轧产品210×10~4t,对于缓解冷轧板带的供需矛盾会有一定作用。但从钢材消费统计及需求预测,国内市场对薄规格冷轧板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依托燕山大学轧制设备及成套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 1年1月11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成立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集技术研发、中试生产、工程转化、人才培训与信息交流为一体,旨在搭建中试生产、技术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解决冷轧板带生产领域内的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郑海燕 《轧钢》2018,35(1):52-56
连续退火炉的冷却速率对冷轧后退火处理产品的性能,尤其是强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适应汽车市场对冷轧产品强度越来越高的要求,退火炉冷却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分析了冷却速率对高强钢性能的影响机理,并着重介绍了退火炉冷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热轧薄带的生产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钢铁工业所面临的变化和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论述了目前国内外热轧薄带的生产实践及现状,分析了热轧薄带钢作为冷轧带钢替代物的趋势,展望了热轧薄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关注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其安 《轧钢》2004,21(6):20-22
对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中当前的几个热点技术 ,即薄及超薄规格产品的轧制、表面质量、薄及超薄规格产品的力学性能、钢种和技术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 ,并指出 ,“以热代冷”直接取代普通冷轧冷成型薄板和汽车外部冲压件用冷轧薄板的基板生产是该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冷轧板带钢生产的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丽燕  张树堂 《轧钢》2010,27(3):1-6
介绍了我国冷轧板带钢的生产现状,指出了在目前总产能过剩情况下的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即应在高品质涂镀层板、电镀锌板、电工板和薄规格冷轧板带等品种上加强开发和增加产能,以替代进口。同时,提出了冷轧板带钢生产的发展方向,即研发无酸除鳞和无乳液润滑,减少污染,实现绿色生产工艺;加大轧制薄带钢的高精度冷轧机的研发与配置;延伸钢铁服务与深加工产业链,从而使钢材得到高效、节约的应用,实现冷轧带钢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红星  李建中  刘常升 《轧钢》2018,35(2):29-32
平整是冷轧带钢生产的重要工序,其可以消除带钢的屈服平台,提高其成形性能和质量。但平整液可诱发冷轧带钢表面黄斑缺陷的产生。采用扫描电镜和电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冷轧带钢表面黄斑缺陷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冷轧带钢表面平整黄斑缺陷的主要成分为铁氧化物,其产生过程与冷轧带钢表面电位和裂开的氧化膜电位差值有关。在平整液作用下,冷轧带钢表面氧化膜破损处可形成新的氧化膜,其生成速度越快,越有利于降低平整黄斑缺陷的发生率。平整液中添加剂磷酸盐和钼酸盐可以提高冷轧带钢表面氧化膜的生成速度,从而避免黄斑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利用X-射线Schulz背反射法及拉伸试验等研究了电脉冲处理对纯铝冷轧带材的织构及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电脉冲处理的纯铝冷轧带材织构与未经电脉冲处理有明显不同,这主要是因为经过电脉冲处理后,纯铝冷轧带材的晶粒得到细化,相对均匀的取向分布使各向同性程度提高,塑性变形相对均匀,各部位的塑性流动速度接近相同,其产生的剪切应力降低使冷轧带材织构的取向密度值降低。纯铝冷轧带材经过电脉冲处理后的应变硬化指数大于未经电脉冲处理的应变硬化指数,应变硬化指数越高,则冷轧带材的加工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超薄宽幅高品质冷轧板带工业化生产中的主要技术难题;从乳化液流量动态优化设定、气雾混合与油水混合轧制润滑系统、板形质量控制以及卷取与开卷工艺等方面简述了宽幅冷轧板带超薄轧制关键工艺技术;从跑偏、瓢曲预报与控制以及炉辊辊型优化等方面简述了超薄宽幅板带连退过程高效稳定通板控制技术;从超薄镀层控制与表征以及镀液与阳极寿命延长等方面简述了超薄宽幅高品质板带超薄镀层关键技术。最后,叙述了该技术成果的现场应用情况,并展望了超薄宽幅高品质冷轧板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应加速冷轧宽带钢生产能力的扩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堂 《轧钢》2000,17(1):6-7
指出我国热轧宽带钢生产能力已能满足国内需求,并可能出现过剩,但转化为冷轧板带和涂镀层板比例太低。其对策是,采用多种轧机模式,多种建设方式及实现轧机国产化来扩大冷轧宽带钢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王林  于洋  孙海  王畅  庞在刚  陈瑾 《轧钢》2016,33(5):63-66
表面质量是决定冷轧薄板总体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基于机器视觉发展而形成的表面质量在线检测系统已经开始在国内诸多钢厂得到实践应用。本文通过对以线扫描为基础原理的在线表面质量检测系统的分析,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多级分类规则的应用,并对检出效果进行了评述。某冷轧公司引入了配备高速摄像头以线扫描方式检测缺陷的表面质量在线检测装置,通过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以及应用多级分类检测规则,实现了对20余种常见表面缺陷的检测和判定,并对冷轧薄板表面质量进行全面监控,提高了薄板生产的可控性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冷轧宽带钢连续退火机组建设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剑辉  于海  张洋冰  田发禹 《轧钢》2009,26(6):49-52
介绍了我国冷轧宽带钢连续退火机组的建设情况,分析了其特点,并对冷轧宽带钢连续退火机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