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5年春夏用紫金山天文台40公分双筒望远镜和北京天文台40公分双筒望远镜对蛇夫一天蝎暗云区进行了照相观测.在测量的26片(对)单点及多点露光底片上发现了11颗新的快变星及星云变星。其中一颗是耀星,一颗是金牛座T型变星,其余可能是星云变星.介绍了资料处理方法并给出了新变星的光变曲线和证认图.  相似文献   

2.
1976年5月到7月间,用北京天文台60/90/180厘米施米特望远镜在紫外波段(Kodak103a-O UGZ)用多次露光法以赤经α_(1950)=16~h23~m,赤纬δ_(1950)=-24°38′为中心,继续对蛇夫-天蝎暗云区进行耀星观测,得多次露光底片11张,共做了46个不同露光的观测,有效观测时间11小时.从这些资料中发现两颗新的大变幅快变星,从变光情况看它们都属于耀星。此外,在处理耀星资料的时候,发现M4边缘有一颗新的RRc型变星,用我们已有观测资料进行测量处理,初步定出了它的周期,画出了它的光变曲线,将有关资料这里一并发表.  相似文献   

3.
艾力   《天体物理学报》1998,19(2):214-216
在1997年进行超新星巡天时,北京天台发现了四颗处于极大期的激变变星,本给出了它们的位置,观测参数以及证认图的光谱图。  相似文献   

4.
在1997年进行超新星巡天时,北京天文台发现了四颗处于极大期的激变变星,本文给出了它们的位置、观测参数以及证认图和光谱图  相似文献   

5.
每年6月11日子夜,蛇夫座的中心经过上中天,在它北面是武仙座,其南是天蝎座。蛇夫座是星空中唯和另一星座——巨蛇座交会在一起的,同时又是唯一兼跨天球赤道、银道和黄道的星座,它显得即大又宽,基本为个很大的长方形星座。巨蛇座的中心每年6月6日经过上中天,它是全天88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统计比较,并用更完善的模型作成员概率的最大似然估计,对昂星团天区耀星的成员性进行了新的细致的讨论,指出Mirzoyan等根据Jones的自行成员概率估计得出的非成员耀星呈现向团心集中强烈趋势的现象,是由于Jones对成员星成员概率的普遍低估以及对外围恒星成员概率的一定程度高估加上在中心附近观测误差和错误显著增加而造成的.本文根据Stauffer等对更完整的样本估计的成员概率,以其中成员概率大于0.5的星为成员星,重新计算了昂星团内成员耀星在红矮星中占的比例(相对数量),表明了相对数量在MV<8.0时随星等变暗而增大,而MV≈8.0时开始稳定在64%左右,直至样本完整性的极限(MV≈11.5).因此,昂星团内无明显耀发活动的红矮星占该星团内红矮星总数的1/3左右或更少.  相似文献   

7.
王家骥 《天文学报》1996,37(4):352-360
本文通过统计比较,并用更完善的模型作成员概率的最大似然估计,对昴星园天区耀星的成员性进行了新的细致的讨论,指出Mirzoyan等根据Jones的自行成员概率估计得出的非成员耀星呈现团心集中强烈趋势的现象,是由于Jones对成员概率的普遍低估以及对外围恒星成员概率的一定程度高估加上在中心附近观测误差和错误显著增加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在1984年2—3月,用美国McDonald天文台91cm反射镜的UBV测光系统和云南天文台35厘米反射镜V色测光系统,对Archer 1959年在后发座用照相方法发现的24颗变(双)星中的17颗进行了观测研究,全部没有大于0~m.07的光变,其中12颗的连续观测时间长于半个周期以上,因而至少它们不是原定周期和变幅的那种变星。其他5颗或Archer未给周期,或观测复盖不够半个周期,未能肯定。最后给出这些星和比较星的星等和色指数。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周期小于周期分布空缺段的激变变星,重新进行了周期分布统计,使用了比Warner等人更多,更新的资料,统计中发现一个AMHer型CVs:GRUV1偏离了Warner等人的统计结果,我们给出了CVS新的周期分布图和相应于此分布的随机概率。虽然结果与Warner等人的不同,但周期分布同磁场仍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磁激变变星与非磁激变变星同样显示出成团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闪视用紫金山天文台40厘米双筒望远镜对金牛暗星云区进行的耀星观测底片的时候,在一处比较透明的地方发现了一颗周期非常短的变星[图1]。我们把这颗变星编号为ZB33。其坐标是赤经α=4~h30~m8,赤纬δ=+23°36'(1950)。从我们得到的资料看,它可能是一颗新变星。借助附近的浪多特(Landolt,A.U.,1967,A.J.72,8,1012)的光电B星等标准序列,对1977年12月11日晚的一组6张多次露光底片用Iris光瞳光  相似文献   

11.
球状星团M15里的K1082星,是一颗新型的变星。这颗变星的周期是0~d.087004,变幅约为0.2等。它的光变曲线具有缓长的上升段和快陡的下降段。它的B-V色指数约为 0.10.其在颜色星等图上的位置,处在盾牌座δ型星的热边界的左外。它可能属于人们正在探寻讨论中的星族Ⅱ超短周期造父变星的一个次型,我们暂称之为热超短周期造父变星。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周期小于周期分布空缺段的激变变星(CVs),重新进行了周期分布统计,使用了比Warner等人更多、更新的资料.统计中发现一个AM Her型CVs:GRU V1偏离了Warner等人的统计结果.我们给出了CVs 新的周期分布图和相应于此分布的随机概率.虽然结果与Warner等人的不同,但周期分布同磁场仍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磁激变变星(MCVs)与非磁激变变星(NMCVS)同样显示出成团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1957—1958年间,作者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的口径40厘米折光望远镜,以柯达103a-0底片,对天兔座的球状星团 M79(NGC 1904)拍摄了9张底片(佘 M79I-Ⅸ).这架望远镜的情况可参阅文献.当时从这9张底片中发现了两颗以前未经查到的变星.依照发现时序,这两颗变星的编号,当继罗西诺(L.Rosino)在这个星团中所发现的变星之后,而列为第7号和第8号变星.  相似文献   

14.
对于彗星紫金山1和紫金山2在前后五百年期间(1694-2195)的轨道演变,我们曾作过推算.当时所根据的初轨,还未经收集第二次回归冲日的观测加以改进,有不足之处.本文收集了1965年和1971年底附近共63次观测资料(其中属于紫金山1的24次,属于紫金山2的39次),进行轨道的改进.我们采用这些数据对两组轨道作微分改进的计算,用数值积分方法考虑了自金星至  相似文献   

15.
就在不久前,天王星因有21颗卫星而被视为太阳系中拥有卫星最多的一颗行星,但曾几何时,土星和木星的卫星数已遥遥领先,土星以30颗卫星的优势荣居榜首。 去年公布12颗新土卫之后,里克天文台的格拉德曼和他的国际观测伙伴用望远镜重新对它们进行观测,并修正了轨道。格拉德曼在他的网址(www.obs-nice.fr/saturn)上指出,它们属于不规则卫星,都很小,直径  相似文献   

16.
本给出使用上海天台的40cm双筒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历元差平均18年的底片对测定的30颗天琴座RR型变星场星的自行,给出了它们的平均目视星等统一到Barnes的强度平均星等标度的强度平均星等,还列出了它们的金融丰度[Fc/H]。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与长周期变星成协的OH和SiO脉泽源的两个参量周期Π和双峰间隔△V进行了相关统计,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γ>0.9,这说明脉泽源的膨胀壳层模型是正确的。采用辐射压驱动恒星风的质量损失机理,用本文统计的结果计算了长周期变星的质量损失率,得到了与观测一致的结果,利用本文所得到的物质流速的分布推算了不同Π的SiO脉泽壳层的位置,与当前人们推测位置是一致的,这一结果有待今后用高分辨率的毫米波观测检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获得的盾牌座δ型变星金牛座θ~2的新光电测光资料,它们是新近开展的一次多台站国际联合观测的一部分。以前得到的四频率解(文[1])与新资料符合得极好。单次测量的残差约±0.003星等。  相似文献   

19.
V1159 Ori是SU UMa型中ER UMa亚型激变变星,BZ UMa介于UGem型和WZ Sge型之间,但又具有SU UMa的周期特征,存在争议.在2008年2月24日和25日,用云南天文台1米RCC(Ritchey-Chretien-Coude)望远镜对两者的测光观测显示:V1159 Ori在正常爆发的下降阶段存在superhump,这为superhump现象普遍存在于ER UMa型星中提供了观测证据;BZ UMa观测时处于爆发极大,并未观测到确凿的superhump周期,而AAVSO(American Association of Variable Star Observers)近年的BZ UMa观测亦从未发现明确的superhump;两者均表明BZ UMa可能并非SUUMa型星.基于星等变化幅度考虑,BZ UMa较WZ Sge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20.
Ⅴ1159 Ori 是SU UMa 型中 ER UMa 亚型激变变星,BZ UMa 介于 U Gem 型和 WZ Sge 型之间,但又具有 SU UMa 的周期特征,存在争议.在2008年2月24日和 25日,用云南天文台 1 米 RCC(Ritchey-Chretien-Coude)望远镜对两者的测光观测显示: Ⅴ1159 Ori 在正常爆发的下降阶段存在 superhump,这为 superhump 现象普遍存在于 ER UMa 型星中提供了观测证据;BZ UMa 观测时处于爆发极大,并未观测到确凿的 superhump 周期,而 AAVSO(American Association of Variable Star Observers)近年的 BZ UMa 观测亦从未发现明确的 superhump;两者均表明 BZ UMa 可能并非 SU UMa 型星.基于星等变化幅度考虑,BZ UMa 较 WZ Sge 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