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脊髓压迫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颈部疾病,其手术危险性大,术后并发症多,因此护理显得非常重要,我院自1996年2月~2003年9月对20例病人施行颈脊髓压迫症手术,获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节段钳夹型颈脊髓压迫症的治疗措施.方法 对26例2~4节段钳夹型颈脊髓压迫症患者进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26例患者平均改善率为72%,有显著疗效.结论 颈前路减压是治疗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压迫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创伤小,操作简单,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杨莉  严燕  刘莉 《微创医学》2006,25(4):771-772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颈椎过度活动或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导致纤维环破裂和盘内压力升高,引起髓核突变,压迫颈神经根及脊髓,出现肩,颈,上肢痛和四肢感觉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瘫痪.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椎间盘切除+椎间盘融合术.我院2001~2004年共收治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均为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者.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杨莉  严燕  刘莉 《医学文选》2006,25(4):771-772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颈椎过度活动或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导致纤维环破裂和盘内压力升高,引起髓核突变,压迫颈神经根及脊髓,出现肩,颈,上肢痛和四肢感觉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瘫痪。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椎间盘切除+椎间盘融合术。我院2001~2004年共收治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均为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者。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的效果。方法 根据病情选择前路或后路手术途径 ,充分减压 ,植骨内固定。结果 本组 2 0例 ,随访 6个月~ 4年 ,优良率为 90 %。结论 手术切除致压物 ,解除神经压迫 ,恢复解剖顺列 ,稳定脊柱节段是解决脊髓压迫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脊髓压迫系脊髓本身或其它周围组织各种病变压迫脊髓而致。最常见的原因为脊髓、脊膜、神经组织来源的各种肿瘤、脊柱结核、椎间盘脱出、脊柱外伤、韧带钙化、骨质增生等,另外较少见者为脊髓蛛网膜炎症粘连引起。我院自1965—1980年收治的脊髓压迫症67例(占同时期神经外科病人1366例的4.1%),现整理分析报告于下:临床资料本组57例中男性35例、女性22例,年龄由2岁到74岁,发病部位在颈段6例、颈胸段2例、胸段35例、胸腰段3例。腰段9例,腰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型高速磨钻在手术治疗颈胸脊髓压迫症中的疗效。方法在手术中采用微型高速磨钻治疗颈胸脊髓压迫症19例,术后随访8个月至5 a,平均(20±8)个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脊髓功能状态评分标准(JOA)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9例术后症状均有改善,术中无并发症出现;按照JOA评定标准优15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9.4%。结论微型高速磨钻用于颈胸脊髓压迫症的治疗中,有低振动、低冲击、安全系数较高、减压较彻底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颈段脊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梦颖  杨雯  王胜文 《海南医学》2010,21(13):152-153
目的探讨颈段脊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2006年6月至2009年9月期间26例颈段脊髓肿瘤患者手术治疗时关键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3年,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肿瘤未复发,未出现颈椎不稳定表现。结论对采用显微手术切除颈段脊髓肿瘤的患者实施系统的围术期护理,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有效预防了并发症,促进了术后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脊髓肿瘤占全部神经肿瘤的14.3%~26.0%,而颈段脊髓肿瘤占脊髓肿瘤的21.8%。颈段脊髓位置特殊,脑与躯干、四肢联系的神经、血管均在此通过,手术切除颈段脊髓肿瘤有较大的危险性。因此要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科于2006年1—12月对收治的36例经MRI确诊为颈段脊髓肿瘤病人行肿瘤切除术,手术效果满意,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苏华荣 《中国病案》2004,5(11):50-50
颈段脊髓肿瘤的手术常用侧卧位和坐位.采用全麻气管插管坐位手术的优点在于:显露清楚,操作方便,术野干净.[1]怛术后病人易发生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颅内低压综合征.颈段位置较高,因肿瘤压迫及手术损伤,有引起术后呼吸麻痹的危险.因此术后观察及护理至关重要.作者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进修期间,参与护理此类病人11例,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源性明显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讨论本病的特点与采用颈前路间盘摘除这种手术方式的可行性。方法:对18例多源性明显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从X线平片,MRI检查,针对性选择摘除突出压迫脊髓最明显的1~2个间盘,并观察其后期疗效,结果经手术的18例患者基本上达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结果:优8例,占44.4%;良9例,占50%;可1例,占5.6%。结论:对于多源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特别是有明显的突出,压迫脊髓一半以上者应从前路摘除压迫脊髓最重1~2个,手术减压彻底,建立颈椎稳定机制,是避免颈椎不稳而引发症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颈部突然的过度活动或持续的不良体位以及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等各种原因导致颈椎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颈脊髓或颈脊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我科多采用手术治疗,在局麻下行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钛板内固定术,取得很好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1月收治的经颈前路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患者38例,对于压迫最严重的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对于次要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取自体髂骨植骨配合颈前路钢板作内固定.对患者术后进行JOA评分,进而评价术后疗效.结果38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术后颈椎恢复正常,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术前JOA评分为(8.91±0.62)分,术后1年JOA评分为(15.34±0.65)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14例,良22例,可2例,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4.74%.结论颈前路手术能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较好,神经功能评分较高,效果明显,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压迫性颈脊髓病再手术的原因.方法 对1997年3月~2007年10月诊治的12例应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的压迫性颈脊髓病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导致再手术的原因有再关门3例,减压范围不足3例,颈椎间盘仍压迫脊髓4例,纤维瘢痕和异位骨化压迫脊髓2例.结论 恰当的术式选择和合理的手术技术的运用可减少再次手术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5.
一、动物骨在颈椎病颈前入路手术中的应用经颈前入路手术治疗颈椎病,切除突入椎管的退变椎间盘及椎体后缘骨质增生,解除脊髓压迫,然后以自体骨(髂骨取骨)或动物骨行病变椎间隙骨融合,称为Cloward及Roben-son手术。手术适应症是颈椎病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病变局限于2个椎间隙及2个椎间隙以下。病变多发生于颈5、6间隙及颈6、7间隙。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开门外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02-2008—06采用单侧开门外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51~67岁,平均58岁。26例中有22例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个或3个节段以上),其中10例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症(6例合并动力性椎管狭窄症,3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为外伤性);4例为颈椎管内肿瘤。随访9个月-2年2个月,平均1年8个月。结果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优8例,良1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无一例出现血管损伤或内固定物断裂并发症,1例脊膜瘤因肿物过大术后出现脊髓再灌注损伤表现,经积极治疗好转,生活可自理。结论该法适用于需要从后方人路进行减压的颈脊髓压迫症,疗效肯定。其优点是手术相对安全,在彻底减压的同时进行坚强的内固定,尤其适用于伴有节段性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再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30确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再次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再次手术后患者症状大部分得到改善。结论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的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制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989——1990年采用颈椎后路双开式椎管扩大术治疗颈髓压迫症进行了经验总结。作者认为,颈髓压迫症,采用颈椎后路双开式椎管扩大术,椎弓裂口平均开大13——16mm,脊髓减压充分,并且为一些椎管内病变如脊髓肿瘤的摘除提供了一定手术范围。作者提出X定标测量颈椎管天状经,方法简单易行:颈椎CTM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椎管内脊髓受压的部位及程度;肌电图检查能进一步确定脊神经受累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颈椎前路2种术式治疗颈椎病远期再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颈椎前路二种术式治疗226例颈椎病患者,对其中11例需再后路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椎间隙融合术159例,其中3例再手术(1.89%);椎体次全切除术67例,其中8例再手术(11.94%),椎体次全切除术的再手术率明显高于椎间隙融合术(P<0.01).再手术原因:椎体次全切术区空隙形成的增生性组织对颈脊髓再压迫6例,融合处上下相邻多节段退变对颈脊髓再压迫4例,原颈脊髓后侧轻度压迫加重1例.结论 颈椎体次全切除术对颈椎正常结构破坏比颈椎间融合术大,远期出现颈脊髓再压迫的可能性高.  相似文献   

20.
麦小娟  杜芸 《广西医学》2001,23(5):1292-1293
发生于高位颈髓的肿瘤,一经确诊,均应及时手术,及早解除脊髓压迫[1],而高位颈髓的手术最重要的是维护病人的呼吸功能,因此,做好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是使患者康复的关键.笔者收集1980年3月~1998年10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高位颈髓肿瘤15例资料,就其术后呼吸功能的观察护理作一讨论.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