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流式细胞仪对37例石蜡包埋甲状腺乳头状肿瘤(15例甲状腺乳头状瘤,2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进行了DNA含量及细胞增殖活力程度的测量。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非整倍体率明显高于甲状腺乳头状瘤;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增殖指数(PI)及S期指数明显大于甲状腺乳头状瘤,即使为二倍体的乳头状癌其直方图上仍表现出S期升高。提示:DNA非整倍体的出现,PI和S期指数的增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和预后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用流式细胞仪对37例石蜡包埋甲状腺乳头状肿瘤(15例甲状腺乳头状瘤,2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进行了DNA含量及细胞增殖活力程度的测量。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非倍体率明显高于甲状腺乳头状瘤;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增殖指数(PI)及S期指数明显大于甲状腺乳头状瘤,即使为二倍体的乳头状癌其直方图上仍表现出S期升高。提示:DNA非整体体的出现,PI和S期指数的增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论断和预后评价的主要参考依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状腺瘤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表达及意义,探讨两者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估计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瘤和3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ER表达。结果:VEGF、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甲状腺滤泡状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两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VEGF、ER的表达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协助诊断指标,是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腺瘤生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2004~2006年手术切除的572例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5.2岁、43.3岁及39.9岁,均女性多于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有68例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36%)。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19例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25%)。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占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19.9%,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28.6%。结论: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密切,合并发生率较高(19.9%)。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周围淋巴结转移率(25%)低于单纯性甲状腺癌(36%)。提示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的预后要比单纯性甲状腺癌的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FTC)中CD44v6和VEGF-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中CD44v6和VEGF-C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44v6和VEGF-C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CD44v6和VEGF-C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二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CD44v6和VEGF-C可能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肿瘤标志物之一;CD44v6和VEGF-C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与转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螺旋CT诊断的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5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影像学特征,并结合病理诊断,评估螺旋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率。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增大,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内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阴影,伴囊变、钙化,增强后组织呈不均匀的乳头状强化。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结节数目以多发,边界清晰,边缘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易囊变,可伴发出血及钙化。同时,结合病理诊断,螺旋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85.0%、8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5)。结论螺旋CT能有效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对提高患者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p14ARF、Gadd45a mRNA及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乳头状微小癌和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Gadd45a、p14ARF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Gadd45a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状微小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1%(37/56)、60.0%(12/20)和25.0%(5/20)。p14ARF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状微小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3%(22/56)、60.0%(12/20)和95.0%(19/20)。Gadd45a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状微小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均P〈0.05)。p14ARF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状微小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均P〈0.05)。p14ARF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乳头状微小癌组织(P〈0.05)。免疫组化检测二者蛋白的表达结果与mRNA检测结果相同。在复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Gadd45a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p14ARF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Gadd45a与p14ARFmRNA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p14ARF、Gadd45a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及进展有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可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正>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微小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70%~80%,早期患者无任何不适,均以颈部肿大及体检时发现甲状腺结节就医。本研究对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与预后。方法:对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存档资料进行回顾性随访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复发率、病死率与性别、年龄及手术方式有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较好,隐形乳头状癌预后更好,单纯肿瘤切除预后差,腺叶扩大切除与淋巴结清扫二者预后较好,它们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特征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查体未能触及甲状腺微小结节而被高分辨率甲状腺超声发现;本组无疾病相关死亡病例.结论:高分辨率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检出高;手术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基质结合因子SAFB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8例临床石蜡标本(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71例,配对的正常甲状腺组织71例以及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癌16例)SAFB1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AFB1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三种类型的组织中表达明显不同(χ2=271.214,P0.01)。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SAFB1蛋白的表达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即SAFB1表达强者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率高,而表达弱或阴性者发生率低,(Z=-4.608,P0.05),SAFB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配对的甲状腺原发癌组织差异无显著性(Z=-0.466,P0.05)。结论 SAFB1基因的表达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甲状腺激素受体(TR)β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以及乳头状增生组织的表达差异,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26例甲状腺组织中的TRβ1蛋白表达,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201例,良性增生25例。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阳性表达率为12.4%(25/201),癌旁组织表达率为99.5%(199/201),腺乳头状增生组织阳性表达率为92.0%(23/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Rβ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和乳头状增生,可作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结构良恶性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结合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特点分析其超声表现特征,以提高甲状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3例乳头状癌的术前超声表现,病灶大小、回声、边界、钙化、内部的血流、颈部淋巴结转移及伴随疾病等.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年龄平均46.7岁,男女比例为1∶5.41;173例共203个癌灶,乳头状癌灶与微小乳头状癌灶低回声、边界不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前者在血流丰富程度、微小钙化出现率、术前超声诊断率方面均高于后者(P值分别为<0.01、<0.05、<0.01);1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33.53%(58/173),其中乳头状癌与微小乳头状癌多灶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微小乳头状癌不合并甲状腺其他疾病术前诊断率较合并其他疾病者高(P<0.05),乳头状癌有无合并甲状腺其他疾病对诊断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综合考虑甲状腺结节直径大小、边界、回声、微小钙化、颈淋巴结转移、结节内血流及伴随疾病等指标能更好地诊断原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KAI1基因在人类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Real Time-PCR检测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的21例癌旁正常组织和7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KAI1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2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KAI1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及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P<0.05).KAI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8.3%,在甲状腺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5%,二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KAI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要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蛋白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I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及包膜侵犯均无关(P>0.05).结论 KAI1 mRNA及其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TTG1IP蛋白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起源的不同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TG1IP蛋白在25例甲状腺癌旁正常组织、23例滤泡性腺瘤、65例乳头状癌、19例滤泡癌和18例未分化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TTG1IP蛋白表达率在甲状腺癌旁正常组织中为28%,在滤泡性腺瘤组织为30.43%,在乳头状癌组织为61.54%,在滤泡癌组织为31.58%,在未分化癌组织为22.22%。PTTG1IP蛋白在乳头状癌组织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滤泡性腺瘤组织、滤泡癌组织和未分化癌组织(P<0.05)。PTTG1IP蛋白表达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甲状腺外侵犯和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结论 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起源的不同肿瘤中,PTTG1IP蛋白过表达可能在乳头状癌的始发和进展中发挥作用,而与滤泡癌和未分化癌的发生发展无关。PTTG1IP蛋白可能是鉴别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良性病变及其他恶性滤泡上皮性肿瘤的一个有用指标。PTTG1IP可能为难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CNA、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瘤和3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PCNA、VEGF表达。结果PCNA、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甲状腺滤泡状腺瘤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且两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率呈正相关。结论PCNA、VEGF表达可作为甲状腺癌的协助诊断指标,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β-半乳糖凝集素-3和上皮钙黏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筛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辅助诊断指标。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10例甲状腺腺瘤、2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β-半乳糖凝集素-3和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结果:(1)β-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以甲状腺乳头状癌组最强,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最弱,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钙黏蛋白表达以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最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最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β-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钙黏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和无包膜外侵犯及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半乳糖凝集素-3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上皮钙黏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有腺体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病例低于无腺体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病例;联合测定β-半乳糖凝集素-3、上皮钙黏蛋白表达可判定有无腺体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ECRG4基因的表达水平,及ECRG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方法收取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3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相对应的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RG4基因及其蛋白在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ECRG4 m 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现高表达,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也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CRG4蛋白呈现出高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ECRG4基因及其蛋白呈现高表达,ECRG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可能为一个促癌基因,其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及雌激素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原代培养和溴脱氧尿核苷标记(BrdU LI)技术对70例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ER表达和雌激素对培养肿瘤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 甲状腺乳头癌中ER表达率为41%(29/27)。ER阳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BrdU LI随着雌二醇(E2)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可以影响ER阳性的乳头状癌的生长活性。  相似文献   

20.
黄海旺  李德进 《医学文选》2004,23(2):131-133
目的 研究 E-cad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特点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7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45例癌旁甲状腺组织和 3 2例正常甲状腺中 E-cad的表达。结果  E-cad的阳性表达率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甲状腺组织和 3 2例正常甲状腺中分别为 5 0 .7%、95 .6%和 1 0 0 % ,甲状腺乳头状癌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癌旁和正常甲状腺组织 ( P <0 .0 5 ) ;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组明显低于无转移组 ( P <0 .0 5 )。结论 检测 E-cad的表达 ,可能为临床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和评估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