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滕志平 《四川水泥》2024,(3):191-193
四车道公路隧道跨度较宽,开挖断面较大,遇到软弱围岩、浅埋偏压风险较高,对整个工程作业安全造成较大威胁。以某四车道公路隧道工程为例,介绍了软弱围岩浅埋偏压情况下四车道公路隧道安全施作方案。在有序推进洞口工程、正洞开挖及支护、正洞衬砌(仰拱+二次衬砌)、附属工程施工等环节工作的基础上,应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缜密观察、勘测四车道公路隧道周边软弱围岩浅埋偏压情况,在进入灰岩富水段时采取钻孔引排与预注浆衬砌支护操作。安全控制效果监测分析表明:所采取的施工技术为四车道公路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田家梁隧道是一座分离式双洞四车道浅埋黄土公路隧道,围岩软弱且含有地下水,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施工过程多次发生开挖后初期支护变形过大采用强支护处理措施。本文对隧道出口段大变形导致坍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地表和洞内注浆加固及加强支护结构参数的处理方案。结果表明:实际采用的管棚超前加固及加强衬砌支护处理方案安全可行,经济合理,保证了隧道的安全出洞。  相似文献   

3.
浅埋隧道开挖施工对地表建筑物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影响程度与浅埋隧道开挖断面尺寸、隧道埋深、施工方式以及隧道与地表建筑物之间空间相对关系息息相关。本文研究过程中以我国某一浅埋隧道工程项目建设为例,分析过程中收集和整理了众多的可变参数,进行了力学模型建设,从而进一步了解了隧道围岩的变化规律,科学评判隧道工程项目建设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傍山隧道的施工过程中,或者黄土隧道浅埋段的施工过程中,偏压现象的出现是无可避免的,而偏压对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施工人员自身安全均会产生影响,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防范与治理。本文从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及其致因入手,基于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的主要思路,对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介绍,并进行了实际案例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水平,减轻偏压程度,进而提高隧道施工水平,确保相关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5.
削坡浅埋隧道施工条件复杂、安全隐患大,易造成边坡滑塌、洞口坍塌等问题。文章以杭州萧山某隧道工程子项目其中山岭隧道段为例,根据洞口段偏压地形和工程地质,结合围岩实际受力分析情况,对本隧道双向六车道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洞口进行安全性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偏压型隧道,在洞口山体外侧做反压处理,做套拱,并在隧道顶部回填土石,防止由于浅埋造成的隧道失稳,应用效果良好。偏压式洞口护拱防护结构及安全性优化设计,能够有效的降低大开挖对山体围岩扰动。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和借鉴价值,可以为类似的浅埋偏压隧道的进洞方案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小净距隧道偏压浅埋段围岩岩体普遍较为破碎,受力及变形是左右非对称的,所以在开挖及支护过程中容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应加强偏压浅埋小净距隧道开挖支护技术的研究.本文主要从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开挖支护技术研究的意义为出发点,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此类隧道工程的塌方开挖与支护技术,得出了可为此类隧道工程提供有益参考的开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偏压施工中的施工技术难点,对软弱围岩的注浆工艺及相关技术保障措施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工程实践效果好,施工的隧道按时完工,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本文所提的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为偏压浅埋隧道工程的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琴  黄培东  刘勇 《四川水泥》2023,(1):253-255
为了研究双连拱隧道浅埋段中隔墙的受力特性,依托兴义北环线马岭峡谷隧道,在隧道施工全过程对其浅埋段K10+125断面的中隔墙主筋轴力进行监测分析。分析发现中隔墙各主筋轴力监测点轴力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先行洞靠近中隔墙部分上台阶开挖与初支、后行洞靠近中隔墙部分上台阶与下台阶开挖与初支对中隔墙受力有比较大的影响;先行洞(右洞)靠近中隔墙部分上台阶开挖与初支阶段是造成中隔墙偏压的主要原因;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中隔墙主筋最大轴向压力不超过25kN,其压应力不超过65MPa,混凝土压应力不超过8MPa,远低于材料的极限压应力。这说明材料强度并不会对中隔墙受力造成影响,水平荷载造成隧道浅埋段中隔墙的稳定性问题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王禹 《四川水泥》2023,(4):241-243
以成渝客专新红岩隧道进口工区浅埋地段开挖施工为例,隧址区域地面上构筑物密布,隧道洞身埋深浅,环境敏感区域长,施工风险极高。利用单臂掘进机进行隧道逐层切削法开挖施工,施工要点包括截割施工、通风除尘、出碴等。开挖作业噪音低,振动小,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施工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保证了临近建(构)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在隧道工程开挖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采用光面爆破、微差爆破、定向爆破等爆破技术,其中光面爆破施工最安全、经济、高效,不仅可以减小对隧道围岩的损伤,还可以保障围岩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隧道开挖施工。结合红庙岭斜井工程采用光面爆破施工的实例,从测量、定位开眼与钻孔、装药与堵塞、炮眼布置、瞎炮处理、光面爆破施工控制等方面分析隧道光面爆破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并提出超欠挖控制措施与钻爆施工要求。工程实践证明,红庙岭斜井光面爆破施工效果较好,为斜井洞身开挖施工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与稳定性, 在马鞍石隧道施工过程中应用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地表下沉、收敛位移、拱顶下沉、锚杆轴力量测和锚杆拉拔力6种方法来测试、分析典型断面施工中的围岩稳定性,对围岩变形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了隧道开挖影响的时空范围和隧道衬砌支护的最佳时机,为支护体系的优化提供了依据.利用监测结果提出了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交通行业的发展,隧道的建设日益增多,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被逐步发现,其中在软弱围岩的条件下关于公路浅埋隧道的施工是目前经常面临的问题。由于软弱围岩不良的工程特性加大了隧道建设过程中事故的发生概率。为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浅埋隧道的划分方法以及特点,并结合湖南娄底某公路隧道作为工程实例,系统的分析了在浅埋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隧道开挖后,地应力重新分布,浅埋隧道本身难以形成承载拱,膨胀性土质围岩隧道对工程扰动极其敏感,施工中极易出现初支下沉、地表下沉开裂及掌子面滑塌、垮塌等现象。本文以平山隧道工程实例,阐述了施工中沉降和收敛的控制措施,为同类工程的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玉磨铁路西双版纳隧道进口浅埋段通过技术:超前大管棚加下部双侧导坑开挖的施工方法。通过阐述该施工工序的施工要素和技术要领,总结了大管棚的作用机理为通过注浆将松散的土体固结起来,注浆体与管棚的刚性形成一个整体受力体,在隧道开挖轮廓线外形成一个环向的支撑体,有效地阻止了松散体出现进而规避了塌方对施工造成的危害。通过监控量测在施工保障的情况下该施工工法作用后围岩收敛增长较缓,充分说明了大管棚预注浆超前支护对防止围岩恶化,控制隧道变形作用是显著的。对隧道通过类似浅埋软弱围岩时采用超前预支护技术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路面上的车辆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交通压力连年增长。为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提升交通通行质量,各地区均建立了大量隧道工程。基于此,本文以提高隧道施工质量为目的,开展了有关于浅埋软弱围岩大胯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依据实际工程案例,对技术难点、施工原则和实际施工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宁安铁路钟鸣2#隧道为例,重点阐述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对围岩变形进行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交通设施建设规模不断增加的过程中,隧道施工规模也随之增加,而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浅埋偏压隧道施工质量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使其施工质量进一步提高,施工单位应以实际施工情况为基础,对施工方案进行合理选择。本文以下八里隧道工程为实例,对浅埋偏压隧道的特点以及偏压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再对各种施工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并以实际工程为基础,对最终方案选择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岩溶属于地质工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灾害,其会影响隧道设计与施工工作。本文将对软弱围岩对隧道安全的影响加以介绍,同时指出软弱围岩地质隧道施工的总体思路,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软弱围岩复杂岩溶段隧道施工技术要点,以期为有关施工部门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浅埋暗挖隧道工程中,地表塌陷是一项十分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隧道工程的正常施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地表塌陷问题。本文在介绍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方法的基础上,对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地表塌陷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希望能够有效控制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地表塌陷问题,提高公路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隔墙左右两侧主筋轴力推导出其轴力N及水平力H的计算公式,进而计算中隔墙的稳定性系数,将其运用到马岭峡谷隧道一个浅埋段中隔墙稳定性的分析中,发现中隔墙浇筑、先行洞靠近中隔墙部分上台阶开挖与初支、后行洞靠近中隔墙部分上台阶与下台阶开挖与初支对中隔墙轴力N及水平力H有比较大的影响,是产生偏压的主要原因。该断面最小稳定性系数发生在2021年11月17日,最小系数为8.70,大于1.6。说明中隔墙在主洞开挖支护的所有时间所测得的稳定性系数均满足该要求,中隔墙在施工过程中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