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南部海域主要断裂类型、分布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并即将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图件之一,据此成果,讨论了中国南部海域主要断裂类型、分布及地质特征。主要断裂类型有俯冲带、碰撞缝合带、转换断层、扩张脊型断裂、大型走滑断裂及深大断裂等。根据断裂规模及控制的地质构造单元性质划分出了一级断裂和二级断裂。一级断裂主要是指俯冲带、碰撞缝合带或者控制构造域、地块之间界线的深大断裂;二级断裂主要是控制隆褶带、海盆区以及大型沉积盆地的深大断裂。这些断裂大多具有形成时期早、规模大、断层延伸远、断距大甚至多次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安丘-莒县断裂是沂沭断裂带最主要的活动断裂,对强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断裂的安丘至昌邑段由昌邑段、朱里段、双官-眉村段、南流段四条右阶斜列的次级断裂组成.其中昌邑段位于该断裂的最北端,主要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少见断裂出露面.该段主要经烟汕路南潍河大堤西、文山东坡、石湾店村西、东冢镇驻地、东冢镇后柳村东等地,属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3.
青岛及其邻区NE、NW向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NE、NW 向断裂是青岛及其邻区两组重要的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野外地质和地貌观察,依据所测的地震活动和断裂活动的绝对年龄,认为青岛地区NE向断裂自晚更新—全新世以来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并根据NW 向断裂对海岸线方向、海底地貌,特别是NW 向断裂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认为青岛及其邻区NW 向断裂是一组区域性活动断裂。鳌山卫—即墨微震带是NW 向断裂的现代活动性的表现。在地震监测工作中应加强对NW 向断裂活动性的监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NNW向断裂的现代活动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华北地区NNW向断裂对海岸线方向,地貌现象,温泉地热异常和微震震中的控制作用,特别是根据NNW向断裂在华北地区地震活动中的表现,阐述了华北地区NNW向断裂的现代活动性特征,并且认为地震监测中NNW向断裂是一组应予以重视的现代活动性断裂。  相似文献   

5.
青岛胶州湾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青岛胶州湾是上升地块上的一个断陷盆地,是受沧口断裂及新华夏系断裂控制。它由沧口-即墨、洋河、大沽河断陷带组成。根据沉积物的时代,确定断陷时代是晚更新世(Q3),而胶州湾成为海湾接受海相沉积是在雨木冰期之后,距今约10000年。  相似文献   

6.
渤海的地质演化与断裂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渤海的地质演化分为:前中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大时期,并论述各个时期的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渤海的断裂系统主要有北北东—北东、近东西和北西向三组,每组断裂既有其各自的发生、发展规率,同时彼此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确定许多大断层(包括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的断裂活动较弱的原因对于了解断层演化和大地震动力学非常关键。高(静岩附近)压力处的断层带流体可以降低对断层的有效正应力,减小其剪切强度。换句话说,弱断层可能含有固有弱物质,尽管实验室试验已清除了大部分候选物质。第三模式是动力变弱,在该模式中,断层强度在滑移期间降低。每个模式都含有关于最大主应力轴σ1方向的预报。对于强断层来说,σ1应该是与断层面成约30°角。如果断层动力弱,那么预示σ1是一较高角度,它在滑动期间受摩擦阻力控制。由于该断层的地震间加荷作用,可…  相似文献   

8.
南海南部活动断裂与灾害性地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浅层地震剖面资料,本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南海南部活动断裂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同时,还对该区的灾害性地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青岛胶州湾3.2级地震构造背景与控震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构造分析的方法 ,对青岛胶州湾 3.2级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和构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胶州湾 3.2级地震主要受 NEE向郝官庄断裂和 NNW向大沽河断裂控制 ,并根据现代活动断裂的标志 ,对上述 2组断裂活动性特征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山东沂沭断裂显微构造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杰 《海洋科学》1991,15(5):53-55
沂沭断裂是一条纵贯山东的深大断裂带。本文通过对该断裂带断裂构违岩显微变形研究,认为该断裂带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塑性变形,塑脆性变形,脆性变形3个阶段。本文主要对其脆性变形阶段进行了研究,认为断裂带在该变形阶段至少经历了6次较为强烈的构造变动,进一步确定了造成这些变动的主压应力方位。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西南部的活动断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迎如 《海洋科学》1988,12(2):8-12
中更新世以来,南黄海西南部的活动断裂比较发育。活动断裂的方向主要有NNW、NW向,次为NEE和EW向。活动断裂的特点为:①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南黄海南部盆地的中南部。②活动性明显,它们控制了岸线和水下深槽的方向,在浅层反射地震剖面上具有晚更新世的断层;地震频繁,1910年以来,平均每7.6年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③本区NNE向断裂不发育,尚未获得NNE向断裂的活动证据,这一点与邻近陆地和东海不同。区内的NNW向沿岸大断裂十分重要,它是华东、华北一系列NNW向活动大断裂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全覆盖的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等声波探测数据,分析研究了青岛近海灾害地质类型及其声学反射特征,编制了青岛近海灾害地质图。青岛近海灾害地质主要有:活动断层、潮流沙脊、活动沙波、海底滑坡、出露基岩、礁石、埋藏断层、侵蚀沟槽、潮流三角洲和埋藏古河道等。根据其危害程度和成因对该海域的灾害地质类型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形态特征、空间分布、成因机制及对海洋工程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和现代水动力等地质环境因素对青岛近海灾害地质形成和分布的影响。通过对青岛近海灾害地质研究,可为该地区海洋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北黄海位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与朝鲜之间,海域及周围地区广泛发育了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断裂,据物探资料,它们控制了中、新生代盆地的成生与发展。我们通过部分同方向断裂的岩组学研究,将岩组动力学分析的观点引进岩组图的解释,获得了几点新认识: (1)显微统计测量得到的信息与宏观构造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一个地区进行变形史分析的有效研究方法。 (2)以石英在变形过程中仅能以菱面或锥面为主要滑动面为基础,分析北黄海围域断裂的岩组图形,得出了与宏观一致的结论。 (3)北黄海及周围地区的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断裂,在第三纪末改变了一次动力学性质,是起因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的变更。  相似文献   

14.
山东半岛地质环境与温泉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外实际资料为基础,运用板块构造原理探讨山东半岛区域地质环境与温泉分布的关系.提出山东半岛为板内相对稳定的隆起区,在全球板块构造背景下主要发育NE、NNE和NW、NNW向断裂.地热场为板内中低温地热带的一部分,地表无异常水热活动.出露的温泉属于非火山型,并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NE、NNE与NW、NNW向断裂交汇形成的构造破碎带.  相似文献   

15.
根据单道地震、浅地层剖面、旁扫声纳和海底取样等实测资料,分析和评价了莺歌海油气资源开发区的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存在潮流沙脊、侵蚀冲沟、海底沙波、麻坑、埋藏古河道和古湖泊、浅层气、埋藏珊瑚礁和滑塌断层等潜在的灾害地质因素,对海上石油平台和输油管线等工程设施构成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根据地形、地貌和沉积物物理力学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内陆架堆积平原区、陆架潮流沙脊区、内陆架侵蚀平原区、外陆架平原区和大陆坡区5个工程地质区。其中研究区东部的潮流沙脊区和东南部的陆坡区,海底地形复杂,活动性的潮流沙脊和断层发育,是海底工程建设的危险区,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南冲绳海槽及其邻域的磁性基底与地壳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域的基底断裂构造十分发育。EW、NEE和NE向基底大断裂宏观上构成和控制区域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NS、NNW和NW向断裂多为张扭性平移断层,它们对基本格架起强烈的分割破坏和错断作用,形成和控制次一级区域差异性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特征。东海陆架边缘隆起带磁性基底埋深一般为3~4km.基底由前中新世变质岩系及不同时期形成的火成岩类组成。地壳厚度为24-28km,为大陆地壳。南冲绳海槽盆地磁性基底埋深一般为5~7km,可划分出4个次一级盆地。基底极可能由前中新世以来海槽张裂运动所形成的玄武岩层或部分变质岩系组成,靠近陆坡坡脚处可能包括前第三纪的老地层。地壳厚度为15~20km,地壳为亚大洋型。  相似文献   

17.
南澎列岛及邻近海域地质地貌与灾害地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南澎列岛及邻近海域是广东沿海灾害地质因素较集中和类型较齐全的地区之一。根据野外调查资料,简要地分析了区内地质地貌以及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地面沉降、滑坡、地裂和沙土液化等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同时还对区内地质灾害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地质条件、地质环境及地质资源等多角度出发,建立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和地震效应、岸线资源等6个评价要素,15个评价因子,4个因子划分等级的多层次海岛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宁波梅山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叠加梅山岛生态红线管控区,将二级管控区划分为适宜性差区。评价结果表明:梅山岛工程建设适宜性总体良好,适宜-较适宜工程建设区面积占比达75.5%,可满足近期规划建设用地需求;近深水岸线区均为适宜-较适宜,其中未开发利用长度6.1 km,可有效支撑梅山岛国际港口城市新城区建设。该评价结果可为梅山岛的开发利用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完善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