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并联合射频消融(RFA)术后使用多层螺旋CT(MSCT)随访疗效及肿瘤复发的价值.方法 选取5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均行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及DSA检查,DSA检查并TACE术后1~7 d复查CT;RFA于TACE术后10~14 d在CT导引下进行,RFA术后21~30 d再次行CT复查.重点观察原发肿瘤局部血供,瘤灶缩小或局部复发,肝其他地方复发,门静脉癌栓及肝动脉-门静脉瘘等,MSCT与DSA结果行对比分析,统计不同影像学病灶检测率的差异.结果 术前肝癌瘤灶个数的检测MSCT与DSA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门脉癌栓的检测MSCT明显优于DSA(P<0.05);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检测DSA明显优于MSCT.肝癌行TACE及RFA术后瘤灶局部复发+新发个数的检测MSCT与DSA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新发瘤灶的检测MSCT与DSA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门静脉癌栓的检测MSCT明显优于DSA(P<0.05);原发瘤灶局部复发MSCT明显优于DSA(P<0.05);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检测DSA明显优于MSCT.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前及行TACE、RFA术后随访,MSCT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胆管型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临床和病理已证实的胆管型肝细胞癌患12例均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和超声检查。11例又经CT检查。结果 胆管型肝细胞癌病灶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像上表现为形态多样的充盈缺损、卵圆形、烧杯形,而在CT像上,肝内原发肝癌灶同胆管内癌栓具有相同的密度,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性癌栓。结论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通常能清晰显示胆管型肝细胞癌灶的形态及胆管内癌栓的形态,结合其他检查如CT与超声以及临床特点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化学栓塞疗法后的MRI报导较少,作者对35例肝细胞癌施行栓塞术(TCE),其中4例施行2次。MRI检查原则上于TCE前、TCE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基因表达水平与肝亚段动脉化学栓塞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43例肝细胞癌患者在B型超声引导下行肝穿刺活检获取肝癌组织标本 ,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小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检测PCNA标记指数(PCNAlabelingindex ,PCNALI) ,观察肝癌组织PCNALI与肝亚段动脉化学栓塞疗效和预后的关系。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方差分析 ,t检验 ,Kaplan -Meier法 ,Log -rank检验等 (SPSS 10 .0软件包 )。结果 肝亚段动脉栓塞治疗后 1~ 3年生存率分别为 86.0 5 %、65 .12 %、5 1.16% ,优于常规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效果 (Ρ <0 .0 5 )。肝细胞癌穿刺组织平均PNCALI为 (68± 2 7) %。PCNALI随着Edmondson -Steiner分级级别的增加而表达水平增高。PCNA低表达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者 (Ρ <0 .0 5 )。高分化肝细胞癌组织PCNALI与无瘤肝组织PCNAL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亚段动脉栓塞治疗肝细胞癌副作用少 ,疗效优于常规化学栓塞治疗 ;肝细胞癌抗原PCNA是反映肝亚段动脉化学栓塞术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技术肝脏局灶性病变MR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研究117例肝脏局灶性病变,包括肝细胞性肝癌、肝细胞性肝癌介入治疗后、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转移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肝囊肿。轴位常规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及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后,采用平静呼吸状态下梯度回波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技术、7个连续层面8个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各例均动态增强扫描成功。动态扫描显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肝细胞性肝癌及肝细胞肝癌介入治疗后活癌组织部分呈速升速降型;胆管细胞癌呈渐升型;转移瘤呈环形强化,缓慢升高型;海绵状血管瘤呈速升平台型;肝囊肿无强化。结论: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技术肝脏局灶性病灶动态扫描,可以在平静呼吸下成像,显示肝脏局灶病变的血供状态特征,有助于术前病灶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不同评估参数在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能谱CT 三期对比剂增强扫描的肝肿瘤患者31例(肝细胞癌15例,肝转移瘤16例),分别在三期能谱图像上对病灶边缘与腹主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的能谱参数进行测量,并计算50~70keV下的标准化CT 值、标准化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及动静脉碘浓度差等。分析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之间、肝细胞癌转移灶与肝转移瘤之间各测量和统计参数的差异。结果肝细胞癌组在门脉期50、60、70keV 下 CT 值分别为142.500±29.106、112.010±20.864、93.727±15.331,碘浓度值为17.235±5.089(100ug/ml),有效原子序数为8.594±0.266,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且门脉期较动脉期差异更为明显。肝细胞癌转移灶组与肝转移瘤组相比较,50~70keV下的CT值、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水(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及标化后CT值、标准化碘(水)浓度、铁(水)浓度、有效原子序数肝细胞癌转移灶组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也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且随着扫描时间延长,两组差异逐渐变小。结论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肝细胞癌转移灶与肝转移瘤的C T 能谱成像具有不同的特征,低能量keV可以对两组病变进行定量鉴别。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胆管损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后继发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和临床过程.方法 对1240例患者做TACE 2 680次,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无明确胆系异常表现,18例于术后3周~3个月出现胆管损伤并发症.采用回顾性调查,观察TACE术后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临床表现、转归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肝转移性肿瘤TACE后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8.8%(13/148),肝细胞性肝癌(HCC)组为0.5%(5/1092).胆管损伤的影像学表现有局灶性胆管扩张4例、多发性肝内胆管扩张8例、囊性病灶或胆汁瘤6例.3例多灶胆管损伤表现为轻度黄疸,2例对保守治疗反应良好,1例于出现黄疸后2周死于肝功能衰竭.4例胆汁瘤合并感染,3例采取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抗生素治疗,其中2例死于感染囊腔破入腹腔、继发化脓性腹膜炎,1例治愈;1例仅用抗生素治愈.与胆管损有关的病死率为16.7%(3/18).其余11例无相关症状.统计学分析显示:无肝硬变背景的肝转移瘤患者TACE术后胆管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有肝硬变的HCC患者(P〈0.01);其他高危因素有肿瘤为少血供型(P〈0.01)和用铂类制剂与碘油乳化后做超选择性栓塞(P〈0.01).结论 认识TACE后继发胆管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可避免误诊,特别是肿瘤复发.对存在胆管损伤高危因素患者,适当减少碘油乳化的化疗剂(特别是铂类)剂量,有可能降低胆系缺血损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一静脉瘘(HAVS)的诊断及介入处理方法,探讨临床疗效。方法 收治的453例肝细胞癌,33例合并HAVS。根据造影诊断分别进行明胶海绵或弹簧圈堵塞瘘口,合并或单独使用丝裂霉素、卡铂粉、碘油混合乳剂进行瘤体栓塞。此外,对于冈HAVS所致的严重门脉高压反复上消化道出血3例患者,实施了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结果 肝动脉-门静脉瘘(HAPS)24例,HAVS7例,混合型2例:HAVS经处理瘘口达到完全栓塞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时,26例丝裂霉素、卡铂、碘油乳剂均能较好地沉积在瘤体内其余7例瘤体内栓塞剂沉积不好其中3例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后1d出血停止。结论 对于肝细胞癌合并HAVS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必要的检查手段,栓塞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转移癌介入化疗栓塞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对肾上腺转移癌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肾上腺转移癌患者行动脉插管灌注及栓塞治疗。结果1例未找到肾上腺供血动脉,53例肾上腺转移癌患者行76次灌注及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1%,栓塞后临床症状改善率100%,术后3个月,75,4%患者瘤灶内碘油仍沉积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为1.88%。结论采用介入方法对肾上腺转移癌行灌注及栓塞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肝癌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主要分为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继发性肝癌则多源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肝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消融治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肝动脉化疗灌注、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根据巴塞罗那分期(BCLC)及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TACE可作为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期肝细胞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随着载药微球的兴起与发展,载药微球-TACE(D-TACE)开始在各个分期的肝癌治疗中崭露头角。本文就TACE尤其是D-TACE在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及肝转移瘤中的应用,TACE与其他治疗方式的临床获益及不良反应,以及TACE治疗后的肿瘤复发和影响预后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肝脏局灶性病变MR动态增强扫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MR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作者前瞻性研究了13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包括肝细胞性肝癌、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转移瘤及海绵状血管瘤。采用平静呼吸状态下梯度回波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技术、7个连续层面8个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各例均动态增强扫描成功。动态扫描显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肝细胞性肝癌呈速升速降型;胆管细胞癌呈渐升型;转移瘤呈环形强化,缓慢升高型;海绵状血管瘤呈速升平台型。结论平静呼吸下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肝脏动态扫描,可以显示肝脏局灶病变的血供状态,而且不同病变具有不同的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热消融治疗术后复发型肝内胆管细胞癌(RICC)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37例RICC患者共60个结节接受经皮热消融治疗,并对患者的生存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7个结节(57/60,95%)完全消融;37例患者消融后无瘤生存期1.5~34.2个月(中位5.6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6%、67.6%、40.5%和27.0%.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灶直径是影响消融后累积生存率的主要危险因素(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灶直径>3.0 cm (P=0.005)和术后早期复发(<1年)(P=0.036)是影响消融后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经皮热消融治疗术后复发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安全可行、疗效显著;术后复发灶大小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多种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可发生于肝脏.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及各种继发性肝转移瘤.常见的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包括囊肿、血管瘤、肝脓肿及肝硬化结节等.其它病变在肝脏相对少见,部分仅有个例报告.本文总结分析部分肝脏少见病变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 恶性肿瘤 包括胆管囊腺癌、神经内分泌癌、肉瘤样肝细胞癌及未分化肉瘤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螺旋CT强化方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肝脏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且发现局灶性病变的44例患者(54个病灶)的诊断结果,重点分析各类病灶的强化方式. 结果 (1)78%(14/18)的肝细胞癌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83%存在肝硬化背景,22%门脉可见癌栓;(2)9个肝血管瘤表现为"快进慢出",边缘明显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3)4例胆管细胞型肝癌表现为"慢进慢出",部分瘤灶内包埋胆管,周围可见扩张的肝内胆管;(4)14个肝转移瘤和5例肝脓肿表现为环形强化,肝转移瘤为周边程度不一的环形强化,肝脓肿则为单环或多环强化;(5)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1例肝细胞腺瘤表现为"快进慢出",2例局灶性结节增生存在中央瘢痕并延迟强化.结论螺旋CT强化方式能充分显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血供特点,对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梁亮  陈财忠  饶圣祥  金航  杨姗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2012,27(7):765-770
目的:探讨Gd-EOB-DTPA MRI增强扫描时肝局灶性病变的表现及此新型对比剂的诊断效能,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已知或怀疑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34例患者共90个病灶,病灶性质依次为肝囊肿20个、肝细胞肝癌16个、胆管细胞癌1个、肝脏转移性肿瘤37个、肝血管瘤9个、退变结节1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个、肝细胞腺瘤1个、肝脏炎性病变3个及肝脏淋巴上皮瘤样癌1个。所有患者依次行MRI平扫(抑脂TSE T2WI、抑脂3DVIBE、2DGRE T1WI)、Gd-EOB-DTPA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增强扫描(抑脂3DVIBE)及延迟20min肝实质期扫描(抑脂2DGRE T1WI、抑脂TSE T2WI、抑脂3DVIBE)。测量并分析Gd-EOB-DTPA增强前后肝脏和病灶信号变化、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绝对值(|CNR|)变化情况,并观察病灶Gd-EOB-DTPA增强扫描表现和特征。结果:Gd-EOB-DT-PA增强后各期肝实质信号及病灶-肝脏|CNR|均显著增加(P<0.001)。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所有病灶符合应用常规含钆(Gd)对比剂时的强化表现和特征;延迟20min肝实质期扫描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呈等信号-高信号,1个肝细胞肝癌呈相对高信号,其余肝囊肿、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肝脏转移性肿瘤、淋巴上皮瘤样癌、退变结节、肝细胞腺瘤、肝血管瘤和肝脏炎性假瘤等均呈相对低信号。结论: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与延迟肝实质期扫描联合应用,可以提供病变形态、血供、细胞来源及功能等更多相关信息,从而提高诊断信心及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Gd-EOB-DTPA MRI增强扫描时肝局灶性病变的表现及此新型对比剂的诊断效能,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已知或怀疑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34例患者共90个病灶,病灶性质依次为肝囊肿20个、肝细胞肝癌16个、胆管细胞癌1个、肝脏转移性肿瘤37个、肝血管瘤9个、退变结节1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个、肝细胞腺瘤1个、肝脏炎性病变3个及肝脏淋巴上皮瘤样癌1个.所有患者依次行MRI平扫(抑脂TSE T2 WI、抑脂3DVIBE、2D GRE T1 WI)、Gd-EOB-DTPA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增强扫描(抑脂3D VIBE)及延迟20min肝实质期扫描(抑脂2D GRET1WI、抑脂TSE T2 WI、抑脂3D VIBE).测量并分析Gd-EOB-DTPA增强前后肝脏和病灶信号变化、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绝对值(|CNR|)变化情况;并观察病灶Gd-EOB-DTPA增强扫描表现和特征.结果:Gd-EOB-DTPA增强后各期肝实质信号及病灶肝脏|CNR|均显著增加(P<0.001).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所有病灶符合应用常规含钆(Gd)对比剂时的强化表现和特征;延迟20min肝实质期扫描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呈等信号—高信号.1个肝细胞肝癌呈相对高信号,其余肝囊肿、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肝脏转移性肿瘤、淋巴上皮瘤样癌、退变结节、肝细胞腺瘤、肝血管瘤和肝脏炎性假瘤等均呈相对低信号.结论: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与延迟肝实质期扫描联合应用,可以提供病变形态、血供、细胞来源及功能等更多相关信息,从而提高诊断信心及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正摘要经动脉化学栓塞术(TACE)是治疗中期肝细胞癌(HCC)的标准方法。目前尚不清楚对于最初应用常规肝动脉化学栓塞术(c TACE)治疗中期肝癌没有反应时应继续还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臂CT在肝癌化疗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8例肝癌首次介入治疗患者(其中转移性肝癌2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5例)行超选择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做C臂CT检查,后利用GE公司原装AW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对栓塞效果及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同时根据与术前常规DSA造影对比,是否具有可行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能清晰显示肿瘤实质的栓塞,其中16例常规DSA病灶显示较少或不明显,栓塞术后行C臂CT检查,发现小瘤灶碘油沉积良好。结论 C臂CT技术可在肝癌介入治疗同时观察其断层影像,即时评价治疗效果,利于制订手术方案,相比与常规DSA,在提供断层影像的同时能提供直观,准确的影像信息,在肝癌的介入栓塞治疗中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R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PCC患者14例,对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例PCC块状型8例,结节型4例,弥漫型2例。于T1WI、T2WI主要表现为混杂的异常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13例动脉期瘤灶边缘淡薄环形或不规则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瘤灶内实性部分的信号呈渐进性、填充式增强,强化程度更加明显,1例动脉期扫描瘤灶边缘明显强化,延迟扫描瘤体边缘仍保持厚环状明显强化。其他表现包括瘤内含有扩张胆管7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5例,均无门静脉癌栓。结论:PCC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PCC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根据。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内转移的声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内转移的声像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超声诊断准确率。材料和方法:2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内转移病例中,男19例,女4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行肝胆常规B超。结果:声像图见胆管癌栓呈栓塞型17例,乳头状6例。部分与肝内原发病灶相连,部分无直接相连。10例B超未发现肝内原发病灶而于手术探查时发现。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在肿瘤很小时即可能发生胆管内转移,B超见胆管内实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