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行全脊椎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复发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的共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本研究纳入其中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32例患者,整块切除14例,分块切除18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8~71岁,平均53.4±12.4岁。肿瘤原发灶:肺癌10例,乳腺癌3例,肾癌3例,前列腺癌2例,甲状腺癌2例,宫颈癌2例,胃肠道来源3例,神经系统来源(脑膜瘤、神经母细胞瘤)2例,肝癌1例,未知来源4例。随访并分析手术一般情况,术前、术后VAS评分和Frankel分级,以及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56.9±77.1min(130~40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160.0±1174.3ml(600~5000ml)。总体生存时间17.4±3.0个月(2~60个月),3个月生存率为96.8%,6个月生存率为73.3%,12个月生存率为44.8%。整块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分块切除者(P0.05)。术后1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0±1.3分降至0.9±1.0分(P0.05),疼痛缓解率达100%。25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改善率为96%(24/25)。3例(9.4%)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12个月复发。6例(18.8%)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9例(28.1%)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内固定失败,2例术后感染(伤口处),2例脑脊液漏,1例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吸入性肺炎,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好转。结论:全脊椎切除术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神经功能并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能有效控制肿瘤复发,但其仍是一种高风险、高难度、高手术并发症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全脊椎切除术和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全脊椎切除组14例,次全脊椎切除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性质、病灶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采用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rankel分级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绘制Kaplan-Meier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全脊椎切除组与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5.29±1.54分、5.00±1.58分,KPS评分分别为70.71±8.29分、69.31±11.00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00±1.52分、0.97±1.88分,KPS评分分别为85.00±7.60分、85.17±17.4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组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中全脊椎切除组1例,次全脊椎切除组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6,P=0.01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0.29~19.71);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0个月(95%CI:4.60~17.40),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的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6%、63.2%,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45.2%、42.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手术均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全脊椎切除有助于减少脊柱转移瘤术后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3.
僵硬性脊柱后凸畸形全脊椎切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技术治疗僵硬性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需注意的问题及安全性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OO6年9月-2008年10月本院收治10例僵硬的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为15~45岁,平均27.8岁。术前测量后凸Cobb角为35°~102°,平均71°,均采用单纯后路全脊椎切除技术治疗。结果后凸矫正率为75.8%,随访时间为6~18个月,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发作频率较术前明显好转,植骨6个月后均达满意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或断钉。结论全脊椎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应用于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不失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由于柔韧性差,躯干往往明显失平衡,患者的心肺功能也常常受到影响,甚至还存在神经功能缺陷。既往的后路器械矫形固定或前、后路器械矫形固定等方法矫形有限。1987年Bradford等报告了应用椎体切除术治疗16例此类畸形患者,随后又报告了前路和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内固定治疗技术。此后,全脊椎切除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但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的手术方式、脊柱重建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颈胸段脊柱肿瘤病例11例,病理诊断包括骨巨细胞瘤5例,骨母细胞瘤1例,Ewing肉瘤1例,浆细胞性骨髓瘤1例,甲状腺滤泡型转移癌2例,前列腺转移癌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疼痛,术前VAS评分为7.45±0.82分;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6例,E级1例。所有病例术前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评估均为间室外病变。4例C7~T1段肿瘤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前方钛网、钛板重建;7例T2~T4段肿瘤行单一后路整块全脊椎切除(TES),前方单纯钛网重建。两种术式后方均为钉棒系统重建。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脊柱重建稳定性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98~573min,平均423.9min;术中失血量800~3800ml,平均2077ml。4例术中胸膜破裂,2例术后神经功能一过性下降,7例术中结扎病椎神经根,残留轻度胸前区不适。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4.7个月,1例前列腺转移癌患者死亡,其余均无局部复发。术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45±0.82分下降至术后2.55±0.69分(P<0.05)。术后神经功能2例(术前D级1例,E级1例)保持原有水平,余均获得改善,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全脊椎切除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应根据肿瘤位于颈胸段脊柱近端(C7~T1)或远端(T2~T4)而制定个体化手术方式及脊柱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6.
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脊柱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在治疗复发性脊柱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6例复发性脊柱肿瘤患者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接受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7 ~ 46岁,平均33.2岁.肿瘤位于胸椎5例,腰椎(L1)1例.病理包括骨巨细胞瘤3例,乳腺癌、鼻咽癌、肺癌骨转移各1例.分析6例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节段、手术切缘、神经功能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切除1节段1例,2节段2例,3节段3例.手术时间7.5~12.0 h,平均8.9h;出血量2500~4500 ml,平均3 116 ml;无手术相关脊髓损伤.术后病理证实边缘无残留.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合并硬膜撕裂1例,胸膜破裂2例,胸腔大量积血1例.随访12 ~47个月,平均随访23.2个月;至末次随访未发现局部复发.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3例术前E级患者术后仍为E级,2例术前C级患者术后恢复至D级,1例术前B级患者无明显恢复.结论 部分复发性脊柱肿瘤仍适合后路全脊椎切除术,但需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是严重的脊柱三维畸形。广泛前后柱结构的僵硬,以及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严重失衡。使得单纯传统后路内固定矫形或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技术不能获得满意矫正效果,并具有较高的脊髓神经损伤风险。虽然常用于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治疗的后路脊椎截骨术(spinal osteotomy)(经关节突“V”型截骨或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在轻、中度成人僵硬侧凸或脊柱侧凸翻修手术中取得成功,但对于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由于截骨范围有限,该两种方法均不能取得畸形的满意矫正和躯干平衡恢复。基于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和脊柱恶性肿瘤后路全脊椎切除的经验,全脊椎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主要适应证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腰椎肿瘤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胸腰椎肿瘤患者行一期后路入径全脊椎分块切除与重建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疼痛症状缓解,神经功能障碍改善,1例发生重建移位,无不良并发症,无肿瘤复发或死亡。结论一期后路入径全脊椎分块切除与重建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有效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女,41岁,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左侧颈部肿物近1年,伴有疼痛,自觉左颈部肿物进行性增大,于2018年7月30日就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T检查提示鼻咽癌,行活检提示未分化型非角化型癌。予以7野调强放疗(PGTVnx:72 Gy,PGTL-L、R:70 Gy,PTV2:55 Gy,共33次)以及单药顺铂方案(DDP 40 mg/d1,DDP 30 mg/d2~4)同步化疗。患者诉有髂腰部疼痛,胸腰椎MRI检查:T12椎体转移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0.
脊椎转移癌的手术治疗:文献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评价全脊椎切除术后应用三种不同重建方式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新鲜尸体T9~L3脊柱标本,建立T12全脊椎切除模型.进行三种不同的前后方重建:(1)前方人工椎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2)前方人工椎体、钢板+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3)前方骨水泥-螺钉复合体+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非损伤性加载对完整标本和三种重建方式下的每个脊柱标本的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三种方法重建术后在4N载荷下T11~Ll各运动方向的平均运动范围均较完整标本小(P〈0.001),三种重建方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术后三种重建方式均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全脊椎碎块切除、全脊椎大块切除和全脊椎整块切除3种方法治疗腰椎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0例腰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5-65岁,平均(49.50±9.97)岁;均为单节段孤立转移。肿瘤部位:L14例,L25例,L34例,L44例,L53例。Tomita分型:Ⅱ型4例,Ⅲ型6例,Ⅳ型6例,Ⅴ型4例。Tokuhashi评分12.50±1.97,所有患者有腰背部或下肢疼痛症状,疼痛视觉评分(VAS)为8.13±0.85。分别采用全脊椎碎块切除(A组7例)、全脊椎大块切除(B组7例)和全脊椎整块切除(C组6例)进行治疗。通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等评价手术的创伤性;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的VAS评分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手术前后正侧位X线片评价手术实施情况;比较3组患者术后肿瘤的复发和死亡情况评价手术的后期效果。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6.50±7.8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A组分别为(6.14±0.68)h,(3 457.14±399.40)ml,(2 771.43±423.14)ml;B组分别为(4.93±0.61)h,(1 942.86±378.51)ml,(1 500.00±336.65)ml;C组分别为(4.17±0.67)h,(1341.67±361.13)ml,(916.67±321.66)m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块切除术优于大块切除术,大块切除术优于碎块切除术。3种手术方式术后1周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正侧位X线片发现3种手术方式的实施效果都比较好。末次随访时A组复发4例(乳腺癌2例,前列腺癌1例,甲状腺癌1例),死亡3例(肺癌2例,甲状腺癌1例);B组复发2例(乳腺癌与前列腺癌各1例),死亡3例(肺癌、乳腺癌和肾癌各1例);C组未见复发病例,死亡2例为肺癌。3种手术方式在肿瘤的复发和死亡情况方面比较?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系统分析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脊柱重建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系列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8月有关脊柱肿瘤TES中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脊柱重建的文献,研究类型为非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双臂试验(依据置入物不同分为3D组与钛网组)和单臂试验,采用非随机研究方法学指数(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MINOR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椎体融合率、内置物沉降率、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E级分别计分1~5分)。使用Stata 14.0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3篇相关文献被纳入,8项研究为临床单臂试验,文献评分为12~13分,均为中等质量研究,总样本量为140例;5项研究为临床双臂试验,文献评分为19~20分,均为高质量研究,3D组的总样本量为115例,钛网组总样本量为1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臂试验示3D组的手术时间(MD=-287.14,95%CI -391.30~-182.99,P=0.00)、术中出血量(MD=-2.87,95%CI -5.11~-0.63,P=0.01)低于钛网组;单臂试验示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95%CI 0.16~0.31),双臂试验示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RR=0.56,95%CI 0.32~1.00,P=0.05)无显著性差异;单臂试验示术后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较术前获得约1个等级的改善(MD=1.04,95%CI 0.32~1.76,P=0.03),双臂试验结果示两组术后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无显著性差异(MD=-0.13,95%CI -0.45~0.19,P=0.42);单臂试验示与相邻椎体的融合率为93%(95%CI 0.79~1.00),双臂试验仅1篇文献报告了融合率,故未进行Meta分析;单臂试验示置入物沉降率为4%(95%CI 0.01~0.07),双臂试验示3D组置入物沉降率低于钛网组(RR=0.15,95%CI 0.05~0.45,P=0.001)。结论: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TES脊柱重建中应用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与相邻椎体融合率高,置入物沉降率低等优势,术后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好,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scribe our surgical management with a modified 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 (TES) an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in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tumors.

Methods

Sixteen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neoplasms underwent a modified TES via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followed by dorsoventral reconstruction from December 2008 to July 2011. Details of the modified technique were described and the patients’ clinical information was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Result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neurological function were achieved in most of the patients. Local pain or radicular leg pain was relieved postoperatively. The mean operation time was 7.2 h, with an average blood loss of 2,300 ml. No major complications, instrumentation failure or local recurrence was found at the final follow-up. Five patients died of the disease during mean 14-month (3.0–23) follow-up.

Conclusions

The modified TES with a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is feasible, safe and effective for thoracolumbar spine tumo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并探讨其处理策略。方法:2005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41例,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27~60岁(41.7±3.5岁)。病变节段:T7 1例,T11 3例,T12 6例,L1 10例,L2 10例,L3 7例,L4 4例。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18例,骨肉瘤10例,骨母细胞瘤4例,组织细胞肉瘤7例,脊索瘤2例。Tomita分型均为3~5型,WBB分型累及4~8区或5~9区29例,4~9区12例。其中30例行单一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11例行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肿瘤切除后均一期行脊柱稳定性重建,前方采用钛网或人工椎体重建,后方在病椎上下各两个节段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统计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50~350min(215±49min)。术中出血量为1900~3600ml(2800±340ml)。随访15~120个月(42.0±7.1个月),共有12例(12/41)患者出现17例次手术并发症,术中出现9例次并发症,包括1例一侧髂血管损伤,术中予缝合;2例大出血,术中予结扎、止血材料止血及输血;1例脊髓损伤、2例神经根牵拉伤,术中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术后予神经营养药,脊髓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由B级转为C级,神经根牵拉患者1个月随访时神经根放射痛逐渐缓解;2例硬膜撕裂、1例淋巴管破裂,术中予以修补并加压包扎。术后发生8例次并发症,包括1例浅层伤口感染,经清创及抗感染治疗后愈合;1例胸腔积液,经胸腔闭式引流及抗感染后积液完全吸收;1例脑脊液漏并淋巴管漏、1例脑脊液漏,采用头高脚低位平压引流后切口愈合;2例钛网下沉松动并内固定断裂,行翻修手术;2例复发,未行二次手术。结论:原发性胸腰椎肿瘤一期行全脊椎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早期积极对症处理能够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治疗腰椎肿瘤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腰椎肿瘤提供更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2003年4月至2007年8月,行一期前后路TES治疗2l例腰椎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28~69岁,平均47.6岁.腰椎原发性肿瘤13例,转移瘤8例(术前已切除原发病灶或同期切除病灶).病灶均为单节段,位于L_1 3例、L_2 3例、L_3 8例、L_4 5例、L_5 2例;按Enneking分期:原发良性肿瘤S3期8例,其中6例伴病理骨折;原发恶性肿瘤I A期3例,Ⅱ期2例;8例转移性肿瘤按Tokuhashi预后评分系统均小于8分,且预计生存时间大于半年以上.按Tomita外科分型,2型3例,3型7例,4型5例,5型5例,6型1例.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9例,E级7例.18例患者术后按病理类型给予相应的综合治疗.治疗前后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5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100 ml.术后随访1.0-5.5年,平均2.7年.所有病例术后疼痛消失或减轻,其中14例疼痛完全消失,7例疼痛明显缓解.除2例转移性肿瘤术后12个月内死亡未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估外,19例患者术后1年脊髓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其中C级1例,D级2例,E级16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50,P<0.01);原发腰椎肿瘤患者中,1例骨巨细胞瘤术后12个月肿瘤局部复发,行局部病灶清理手术,1例骨肉瘤和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分别与术后13个月和18个月死于肺转移;转移性腰椎肿瘤患者中1例前列腺癌、1例肺癌的患者分别于术后7至12个月由于多器官转移死亡,1例肾癌转移患者局部肿瘤复发放弃治疗.其余的患者均存活至今,未发现局部复发和其他部位转移灶.结论 一期经前后联合人路TES治疗腰椎肿瘤是安全可行的.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