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浙、皖地区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部近东西延伸的扬子板块形成于距今800Ma前。自震旦纪开始,在其东缘苏、浙、皖地区形成了两个呈北东东向展布的并在其东端相联的裂陷槽。其沉积厚度达万米。沉积演化晚期形成了复理石与磨拉石。复理石堆积于晓奥陶世,此时裂陷槽为两个向东开口的海湾,碎屑物来自盆地南北两侧的扬子古陆。磨拉石堆积的时代从晚奥陶世末到中泥盆世,碎屑物来自东面隆升的造山带,说明这时盆地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第三纪惠民盆地的沉积相和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惠民盆地中所堆积的厚达7000米的第三系地层,主要是陆源碎屑沉积,其次是碳酸盐沉积。解释这些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显然有助于预测盆地中有利的生、储油相带。我们在分析多项指相标志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主要沉积相的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然后概略地描述了不同时期盆地中沉积相的展布,最后将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相结合,进行沉积大地构造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东亚晚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距今约在6亿年至20亿年的阶段为晚前寒武纪时期(表1)。该时期内海、陆地壳的演化表现强烈,留下了较丰富的地质记录。晚前寒武纪大地构造的演化,无疑是在早、中前寒武纪的构造基础上发展的,并且对寒武纪以后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所以,研究晚前寒武纪的大地构造演化,对于揭示现今大地构造特征和探讨早、中前寒武纪的大地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西部是我国发育中新生代海相地层的少数地区之一。以沉积微相分析为手段,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库孜贡苏剖面晚白垩世-古近纪岩性、生物组合、颗粒成分、基质类型及其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等仔细研究,重点针对碳酸盐岩划分出(含)骨屑隐晶灰岩、隐晶灰岩、微(隐)晶白云岩、鸟眼隐晶灰岩、微晶鲕粒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球粒白云岩、生物灰岩、亮晶鲕粒灰岩等9个岩相类型。根据碳酸盐岩微相类型组合和剖面结构沉积特征,划分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台地边缘浅滩和生物礁5个沉积相,并恢复了该区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为查清白垩纪-古近纪特提斯洋演化以及重建该地区古环境和油气勘探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5.
浙西和皖南地区显生宙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华南扬子陆块和华夏增生体两大构造单元南华纪-二叠纪7条综合性剖面岩性、岩相、地层厚度、沉积环境、变形与变质作用的对比研究, 以及对扬子陆块南缘以及华夏增生体具有指相意义(与洋壳相关)的岩石组合的系统总结与分析, 以地层区和分区为单位对盆地原型进行了初步划分,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南地区南华纪-二叠纪盆地和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 总结出构造演化的发展阶段, 揭示了扬子陆块与华夏增生体沿江绍-郴州-钦防北东段碰撞对接的时间发生在早古生代末, 西南段碰撞对接的时间相对较晚, 可能发生在二叠纪末.   相似文献   

7.
宣化地区古老的潮汐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激石 《地质科学》1980,15(4):348-355
大约在十八亿年前左右,在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后基本上处于准平原状态的华北地台上,沿着北东向的几条基底断裂,形成一个沿朝阳、蓟县、石家庄、长治一线展布的北东向长形断陷沉积盆地。初期,可能仅在局部地区(如蓟县附近)沉积河流相砂砾岩。  相似文献   

8.
机载高光谱成像是一种快速、无损的检测技术,具有光谱分辨率高、波段窄而多和图谱合一的特点。国内小型化的机载高光谱成像仪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高性能的高光谱设备进口困难,限制了高光谱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成功研制出以推扫式小型化成像光谱仪HMS400/1000为核心的轻型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SSMap,建立了机载高光谱遥感综合调查技术方法和作业流程,形成了一套可靠的地物分类方法和水土污染光谱定量反演模型。本文在介绍机载高光谱成像技术基本原理和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自主研发的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SSMap为例,结合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需求,详细探讨了总面积4500余km2的航空高光谱遥感作业方法、信息提取与调查应用。通过长江经济带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应用示范,取得了高质量的机载遥感数据,获得了一批重要调查成果。研究表明,机载高光谱成像技术在生态环境调查、水体监测、土地利用和土地质量评价等方面具广阔应用前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机载高光谱成像仪降低了采购成本,推动了机载高光谱技术普及,服务了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地构造简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地质工作,自解放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获得迅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以及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取得了更加重大的成就,全国地质情况已普遍作过查勘。这使构造地质工作者有条件在前人大量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大地构造从事进一步的总结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板块构造理论全面分析和恢复了川西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通过阐明大地构造对金矿成矿的专属性及金矿大地构造成矿带的概念,划分了本区的金矿大地构造成矿带.并对各成矿带大地构造控制及主要的成矿地质作用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比区内金矿床的实际产出情形和相应区带对金矿矿床类型的专属性,确定了区内不同环境中金矿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区北缘的构造演化与古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别山区北缘的构造演化与区域古生物学的研究有密切关系。近年来不断在浅变质岩系中发现的古生代生物化石以及对晚古生代生物地层的系统研究表明:区内浅变质岩系所包含的古生代地层占相当重要的地位。系统的生物地层、生物古地理、古生态与沉积环境的研究表明:D-C期间是区域重要的构造变动期之一。早期海西运动是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质事件,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振德 《地质科学》1974,9(3):221-226
昭乌达盟(简称昭盟)位于辽宁省的西部,面积约八万多平方公里。昭盟南部为华北地台的“内蒙地轴”,北部为内蒙兴安华力西地槽褶皱带的内蒙华力西晚期褶皱带。从地质力学观点来看,阴山东西复杂构造带从昭盟南部通过,昭盟北部为大兴安岭新华夏系隆起带的南端。  相似文献   

13.
西昆仑山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82,自引:6,他引:8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裕生 《地质科学》1990,(3):224-232
西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疆的南部。该区存在两条不同时期的重要构造带,即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和库地—苏巴什构造带。昆仑山被这两条构造带分成了三部分:北带、中带和南带。南带从构造意义讲已不属昆仑山区范围,中带是两期岛弧的叠加,北带是在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叠加了岛弧到弧后的发展产物。因此,昆仑山区是一个复合地体,经历了多期变形与岩浆活动,沉积类型也较多。  相似文献   

14.
中扬子地区显生宙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中扬子地区作为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点战略区块 ,自基底形成至今 ,陆块南北经历了多期造山活动。其中 ,古生代以来的后四期造山作用控制与发育了区内海陆相四套含油气系统 ,加里东及印支早期造山作用利于原生海盆含油气系统的发育与形成 ;印支晚期—喜山期造山作用对其具有改造和破坏作用 ,但利于陆相含油气系统的形成。研究区海盆发育期形成的古隆起及其周缘斜坡带是海相残留盆地油气运聚与保存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5.
1975年和1976年,作者和安徽省地质局332队宿立先、黄清涛同志先后观测了皖南的铺岭组和井潭组剖面,并将部分资料作过初步介绍。1977年作者又到现场观测和收集了牛屋组、板桥组、漳前组的有关资料。本文就是根据已收集的初步资料整理而成。研究地区元古界变质杂岩包括休宁组以前的地层。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将它分为漳前、板桥、木坑(环沙)、牛屋、邓家和井潭(铺岭)六个组分别归于震旦系和前震旦系(表1)。  相似文献   

16.
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华北及扬子陆块古地磁数据的基础上,作者结合秦巴地区丰富的地质资料,将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由震旦纪-第三纪的发展、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震旦纪末-志留纪活动阶段;志留纪末期-晚三叠纪相互牵制阶段;晚三叠纪-第三纪稳定阶段,由此认为,秦巴地区相应的3个阶段分别为:洋壳-陆壳发展阶段;陆壳的拉张→裂陷→收缩阶段;陆壳的固结、隆起阶段。  相似文献   

17.
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华北及扬子陆块古地磁数据的基础上,作者结合秦巴地区丰富的地质资料,将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由震旦纪—第三纪的发展、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震旦纪末—志留纪活动阶段;志留纪末期—晚三叠纪相互牵制阶段;晚三叠纪—第三纪稳定阶段,由此认为,秦巴地区相应的3个阶段分别为:洋壳—陆壳发展阶段;陆壳的拉张→裂陷→收缩阶段;陆壳的固结、隆起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太平洋板块运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新生代以来,我国东部及邻区濒临太平洋区域广泛发育着一个规模宏伟、活动强烈的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体系。对此构造体系的性质及其动力来源有着几种不同的看法。本文根据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本区构造形变和构造应力场特征,认为,北东—北北东向构造的不同性质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我国东部构造形变和构造应力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演化阶段,各阶段的构造动力与太平洋内各时期板块运动的方向和边界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构造特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曾几次派遣科学考察队到西藏地区进行考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一支科学考察队,于1966—1968年在东起亚东西到吉隆我国喜马拉雅地区大约50,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察。在地质方面,根据地层发育、变质程度和构造变形的不同考察地区可以分成南、北两条东西向构造带。南带的地层层序非常完全,而北带则只有石炭-二迭纪和中生代地层出露。在南带发现了奥陶纪、志留纪和泥盆纪化石,对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地层进行了较详细的划分,从而初步建立了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地区比较完整的地层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