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老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ACC)的手术指征、时机和技巧,以期提高其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电力医院普外科2013年7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43例高龄老人(≥80岁)ACC病人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为(83.5±2.7)岁,根据其是否具有手术指征,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对其并存病、实验室检查、手术时机(术前发病时间、体温、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手术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43例高龄老人ACC病人手术组17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13例(最大年龄88岁,成功率100%),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4例,非手术组26例。手术组较非手术组疗效显著提高(P=0.003),LC组治愈率(92.3%)显著高于OC组(75.0%)。手术时机对手术效果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术后并发症有一定影响。结论高龄老人ACC病人LC是安全可行的,关键是掌握手术指征和时机、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技巧,同时加强围手术期治疗,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诊断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A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37例肝移植术6个月后行肝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确诊结果,比较迟发性AR组(AR组,24例次)和非迟发性AR组(非AR组,16例次)患者肝穿刺当日或前1d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分类,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例的最佳截断值,分析其诊断迟发性A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AR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非AR组。ROC曲线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例分别为0.145×109/L和0.023时约登指数最高(分别为0.333和0.62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6和0.813。分别以0.145×109/L和0.023作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例升高的截断值,诊断A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46和0.88、0.75和0.88。当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285×109/L和比例≥0.03时,诊断AR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25和1.0、0.50和1.0,所有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285×109/L者的细胞比例均≥0.03。结论肝移植术后6个月,延迟性AR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非延迟性AR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03对诊断迟发性AR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急腹症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治疗的165例老年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29例和对照组136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信息、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情况、入院后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情况等,记录患者的手术相关信息,分析老年急腹症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血栓组患者的年龄、C反应蛋白水平、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8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血栓组患者手术率72.4%(21/2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1.9%(57/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70岁、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5 mg/L)、D-二聚体水平升高(﹥0.5 mg/L)、手术均是老年急腹症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急腹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年龄≥70岁、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5 mg/L)、D-二聚体水平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RP(C-反应蛋白)作为评估多发骨折术前炎症水平、预测术后感染并决定创伤控制二次手术时机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对2006年12月~2009年1月,收治的68例多发骨折(合并骨盆骨折,ISS评分18分)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创伤控制二次手术术前和术后的炎症指标(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术中输血量。术后感染由微生物学检验确诊。术前炎症指标和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检验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最佳阳性筛选标准通过ROC曲线来决定并通过筛选点比较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情况及其转归。结果平均二次手术时间(8.85±3.37)d,术后感染11例,CRP和术后感染相关性显著(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术前CRP的最佳筛选点为50mg/L,术前CRP50mg/L的患者在经过二次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相对较小并迅速的降低。结论CRP是预测多发骨折(合并骨盆骨折)术后感染的一项优秀的术前筛选试验。术前CRP50mg/L是进行二次手术的安全时机,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极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可有效个体化预测老年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脏瓣膜钙化(cardiac valve calcification, CVC)的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因CRF于茂名市人民医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CV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透析龄≥24个月(OR=7.488,95%CI 2.524~22.215)、糖尿病(OR=6.256,95%CI 2.624~14.919)、pAlb200 mg/L(OR=5.623,95%CI 1.965~16.091)、钙磷乘积≥55 mg~2/dL~2(OR=3.954,95%CI 1.679~9.311)、全段甲状旁腺素≥100 ng/L(OR=6.883,95%CI 2.478~19.118)及C反应蛋白≥5 mg/L(OR=3.422,95%CI 1.424~8.221)是老年CRF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V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6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显示预测值同实际值基本一致,C-index指数为0.878(95%CI 0.852~0.904),表明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透析龄≥24个月、糖尿病、pAlb200 mg/L、钙磷乘积≥55 mg~2/dL~2、全段甲状旁腺素≥100 ng/L及C反应蛋白≥5 mg/L是老年CRF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VC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老年CRF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VC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C)的手术时机,以期提高其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9例老年ACC患者,根据其是否具有手术指征,随机分为手术组(40例)和非手术组(39例);手术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再根据术前发病时间早晚,分为早期LC组(72 h)10例、晚期LC组(72 h)30例。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血常规、高敏C反应蛋白、肝功能、血凝常规等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手术疗效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手术组较非手术组年龄显著减小、血清总蛋白显著增高(P0.05),两组的并存病、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早期组(72 h)与发病晚期组(72 h)LC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组治愈40例,治愈率100%。非手术组治愈27例,治愈率69.2%(χ2=14.512,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ACC患者既使发病时间超过72 h,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是安全可行的,关键在于切实掌握手术时机、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技巧,以期进一步提高老年ACC患者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由胆囊结石诱发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起病急,进展迅速,严重时危及生命。然而目前对于胆囊结石诱发ABP的机制及危险因素并非十分明确,且缺乏预测手段。因此,本研究探讨胆囊结石患者并发ABP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ABP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503例因腹痛入院并确诊为胆囊结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ABP发生的情况。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筛选ABP发生的危险因素,用ROC曲线分析各因素预测ABP的曲线下面积(AUC)与最佳截断值,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量化患者风险,并用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其临床预测效能。结果 503例胆囊结石患者中,119例(23.66%)并发ABP。与无ABP的患者比较,发生ABP的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胆囊大小异常比例、多发胆囊结石比例、胆总管结石比例、血清淀粉酶(AMS)、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以及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均升高,而胆囊壁厚度减低(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PACHE Ⅱ评分、胆囊壁厚度、AMS、CRP、PCT、NLR的AUC分别为0.681、0.769、0.886、0.734、0.869、0.82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3.89、1.89 mm、382.10 U/L、18.69 mg/L、5.76 μg/L、3.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囊壁厚度(<1.89 mm)、多发胆囊结石、AMS(≥382.10 U/L)、CRP(≥18.69 mg/L)、PCT(≥3.68 g/dL)及NLR(≥3.05)是胆囊结石患者并发AB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根据上述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的C指数为0.691(95% CI=0.661~0.735),风险阈值0.14,并且列线图模型的临床净收益显著高于任何单个指标预测结果。结论 胆囊壁厚度、多发胆囊结石、AMS、CRP、PCT以及NLR为胆囊结石患者并发ABP密切相关,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胆囊结石患者ABP发生的早期识别与预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常规实验室指标特点,为早期识别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入住本院13例晚发不典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早期的白细胞计数(TLC)、中性粒细胞计数(TN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GB)、C-反应蛋白(CRP)、血钠(Na+)、血糖(BGlu)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RP最佳截断值为≥6mg/L;TNC最佳截断值为≥10.00×10^9/L或≤2.00×10^9/L;TLC最佳截断值为≥18.00×10^9/L 或≤5.00×10^9/L;TLC、TNC、PLT、CRP四项验室指标筛查评分:得分≥3分为最佳截断值,识别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敏感性为53.85%,特异性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与糖代谢紊乱存在关系。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与贫血存在关系。结论新生儿表现非特异性感染症状体征,筛查TLC、TNC、CRP异常,特别是伴有贫血、糖代谢紊乱、低钠血症难以解释者,应考虑行腰穿。新生儿有非特异性感染症状,得分≥3分,应筛查腰穿。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可并发贫血、糖代谢紊乱、低钠血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揭示C-反应蛋白与《东京指南》评分的相关关系及其对急性胆囊炎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符合《东京指南》标准的急性胆囊炎患者739例.根据标准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分组,分别为Ⅰ级(450例)、Ⅱ级(260例)、Ⅲ级(29例)患者.自入院收治以来,测量并记录患者C-反应蛋白值,并与分组级别做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胆囊炎各个分组间C-反应蛋白值平均值差异显著,3个组的C-反应蛋白值分别为18.74 mg/L、135.67 mg/L和257.43 mg/L,Ⅱ级患者与Ⅰ级患者的边界值为72.54 mg/L,Ⅲ级患者与Ⅱ级患者的边界值为195.85 mg/L,且C-反应蛋白值随着急性胆囊炎级别的增加而增加,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排除其他危险因素影响后,C-反应蛋白与急性胆囊炎分级相关(P<0.01).结论 C-反应蛋白可作为急性胆囊炎分级的相关预测指标,Ⅱ级患者与Ⅰ级患者的C-反应蛋白边界值为72.54 mg/L,Ⅲ级患者与Ⅱ级患者的C-反应蛋白边界值为195.85 mg/L,为《东京指南》评判临床急性胆囊炎的分级提供了评判辅助,为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腹部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利津县中医院接受急诊腹部外科手术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与否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体质指数、吸烟史例数、合并高血压例数、合并冠心病例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麻醉方式、输血例数、再次手术例数、留置引流管例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例数、手术时长、术后卧床时间、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合并糖尿病、白细胞计数≥10×109/L、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30 s、超敏C反应蛋白≥5 mg/L、腹腔镜手术、术后卧床时间≥48 h、胃肠手术、手术时长≥3 h为急诊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合并糖尿病、白细胞计数≥10×109/L、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30 s、超敏C反应蛋白≥5mg/L、腹腔镜手术、术后卧床时间≥48 h、胃肠手术、手术时长≥3 h为急诊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前评分模型,预测手术难度。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32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时间分为容易组与困难组。应用χ~2检验对两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P<0.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构建LC术前评分模型,并应用ROC曲线评价此模型的性能。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胆囊炎发作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纤维蛋白原、碱性磷酸酶及胆囊壁厚度对手术时间具有影响;多因素分析表明,性别、胆囊炎发作时间、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碱性磷酸酶、纤维蛋白原及胆囊壁厚度是影响手术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LC术前评分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84。以5分为手术是否困难的临界值,其特异度为72.7,敏感度为80.6。结论:LC术前评分模型对预测LC手术难度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筛选糖尿病患者发生围术期心血管事件(PCE)的危险因素.方法 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糖尿病患者500例,根据围术期是否发生PCE分为PCE组和非PCE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麻醉方式、麻醉时间、术中血糖、血流动力学波动情况.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CE的危险因素.结果 79例患者发生PCE,发生率为15.8%.2组患者年龄、甘油三酯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流动力学波动情况、ECG异常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甘油三酯≥1.7 mmol/L、年龄≥65岁、hs-CRP≥8mg/L和术中血流动力学异常波动≥基础值30%是非心脏手术糖尿病患者PCE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甘油三酯、老龄、高hs-CRP水平和术中血流动力学异常波动(≥基础值30%)是糖尿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PCE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炎症指标与肝内胆管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0肝切除治疗的38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最小P值法确定炎症指标截断值,将每个炎症指标分为高低两组。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和复发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NLR(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2.30是I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和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NLR≥2.30的患者其血清癌胚抗原水平较高,肿瘤直径较大、多发肿瘤比例高、淋巴转移和血管侵犯比例大。结论 NLR≥2.30是肝内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NLR≥2.30的患者其术后总体生存率较差,肿瘤复发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硬化并细菌感染者预后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广东省东莞市桥头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并细菌感染者120例。对入组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随访,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52例)和存活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血钠以及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水平,以及年龄、性别、消化道出血、Child-Pugh分级、合并肺部感染、合并泌尿系感染等基本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上述各项因素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死亡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分别为(11.70 ± 8.27)× 109/L、(10.20 ± 7.50)× 109/L、(61.38 ± 30.24)mg/L,均高于存活组患者[(8.92 ± 6.38)× 109/L、(7.48 ± 5.66)× 109/L、(48.52 ± 20.1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079、2.264、2.793,P = 0.040、0.025、0.006)。死亡组患者年龄≥ 50岁、消化道出血、Child-Pugh分级C、合并肺部感染人数分别为42例(80.77%)、25例(48.08%)、41例(78.85%)和32例(61.54%),均高于存活组患者[33例(48.53%)、16例(23.53%)、38例(55.88%)和27例(39.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068、7.894、6.908、5.620,P = 0.000、0.005、0.009、0.018)。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年龄≥ 50岁、消化道出血、合并肺部感染、合并泌尿系感染均为肝硬化并细菌感染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 结论导致肝硬化并细菌感染者死亡风险的因素较多,临床工作中应综合分析,并制定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54岁.因多囊肾维持性血液透析13年.2012年4月5日,已使用4年的左颈静脉血液透析导管破裂,次日急诊入院.查体:神清,体温36.6C,血压134/80 mm Hg(1 mm Hg=0.133 kPa),轻度贫血貌,左颈静脉血液透析导管敷料包扎,少量渗血.白细胞计数5.6x109/L,中性粒细胞0.80,血红蛋白97 g/L,血小板计数79x109/L,C反应蛋白22.1 mg/L,蛋白总量65.7g/L,白蛋白41.5 g/L,肌酐1017 μmol/L,尿素24.13 mmol/L,尿酸440μmol/L.X线胸片示左侧血液透析导管尖端位于右心房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联合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有宫内细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共13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结局分为感染组(28例)和非感染组(11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采用免疫荧光快速定量检测血清PCT和hs-CR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hs-CRP表达,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联合检测对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结果感染组患儿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0.89 ± 0.25)%]、PCT [(2.24 ± 0.53)ng/ml]和hs-CRP水平[(21.25 ± 2.37)mg/L]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新生儿[CD64指数:(0.26 ± 0.08)%、PCT:(0.42 ± 0.09)ng/ml、hs-CRP:(6.37 ± 1.33)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2.475、P < 0.001,t = 34.459、P < 0.001,t = 44.171、P < 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D64指数+ PCT + hs-CRP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为0.897,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92.73%、准确度为91.30%,高于两指标联合检测及单独指标检测;且3指标联合检测误诊率(7.27%)和漏诊率(14.29%)也较低。 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PCT可作为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指标,而CD64指数、PCT和hs-CRP三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治疗的116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4)和对照组(n=92)。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信息,包括一般信息、查体结果、合并症、血液检测指标、病史信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COPD病程、肺功能及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比例,分析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血栓组患者的年龄、D-二聚体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D-二聚体水平>0.5 mg/L及C反应蛋白水平>5 mg/L均是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70岁、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均会增加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发生下肢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病人术前血液炎性标志物联合腹部螺旋CT检查与阑尾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以提高急性阑尾炎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急性阑尾炎病人的血液炎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并与腹部CT检查和病理组织分析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急性阑尾炎病理检查为单纯性阑尾炎14例,化脓性108例,坏疽性或穿孔性11例。病理分级与腹部CT检查分级显著相关(R=0.374,P0.001)。血液炎性标志物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C反应蛋白(C reaction protein,CRP)浓度与CT检查阑尾直径同时升高(WBC≥12.45×109/L,N%≥81.80%,CRP浓度≥22.56 mg/L,阑尾直径≥8.75 mm)有助于鉴别诊断单纯性阑尾炎与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CRP浓度高于截断值54.00 mg/L有助于鉴别诊断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与单纯性或化脓性阑尾炎。CT检查≥1级的病人,呈现WBC计数、N%、CRP浓度与阑尾直径任一指标升高的特征。CT检查≥2级病人,CRP浓度与阑尾直径都升高;CT检查≥3级病人,呈现WBC计数、N%与CRP浓度都升高。结论:检查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病人血液CRP浓度明显升高,有助于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与单纯性或化脓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WBC计数、N%、CRP浓度联合CT检查阑尾直径,有助于急性阑尾炎的早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正>患儿男,1岁,因发热3天就诊,门诊以急性感染收住院。体格检查:双眼球结膜充血。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21×109/L,中性粒细胞53.5%,淋巴细胞30.2%,C反应蛋白44 mg/L。超声检查: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主干内径3.3mm,Z值=2.5;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descending branch,LAD)内径2.6 mm,Z值=0。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阑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22年12月急性阑尾炎受者资料, 33例肾移植术后急性阑尾炎受者设为观察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 66例自体肾功能正常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中细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费用、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前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66例)相比, 白细胞计数较低[11.85(9.54~13.99)×109/L比13.74(12.42~14.66)×109/L, Z=-3.908, P<0.01], 中性粒细胞比率也较低[85.00(73.65~89.60)%比88.20(83.85~90.20)%, Z=-2.522, P=0.012],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两组的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