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生态系统的供需服务研究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其供需服务的定量分析、供需匹配程度的识别及其与地形分异的关系,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汾河流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以其为研究对象集成多源数据,对汾河流域2015年产水、粮食供给、碳固存和土壤保持服务的供需匹配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并探究其与地形位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从整体上看,汾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总量除碳固存服务外,其余生态系统服务供应量大于需求量,但局部区域仍存在明显赤字;2)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供需匹配程度差异明显,由高到低分别是产水服务(0.085)、土壤保持服务(0.023)、粮食供给服务(0.009)和碳固存服务(-0.012);3)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程度与地形位指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地形对研究区4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分布、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影响,但地形因素并非唯一影响因素,应结合地区具体情况进行分析;4)在不同地形位指数区间内,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程度具有不同的关系,此时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对生态保护的要求进行主要生态功能的界定,提出生态功能分区。 相似文献
2.
知识服务中的供需双边匹配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基于多指标评价信息的知识供需双边匹配问题.通过评价信息的处理,给出了知识供需双方满意度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以知识供需双方满意度和知识服务中介利益最大为目标,构建了多目标双边匹配优化模型;进一步地,运用基于隶属函数的加权和方法,将多目标优化模型转化为单目标优化模型,并通过求解优化模型得到双边匹配结果;最后,通过... 相似文献
3.
4.
陈笑葵;王子轩;危雅茹;易纯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2):26-34
餐饮业是城市服务消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餐饮服务供需匹配关系有助于推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促进消费平稳增长,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借助POI数据和百度搜索指数来衡量餐饮服务供需水平和空间匹配度,以此研究了2016—2022年湖南省各市州的餐饮服务供需匹配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餐饮服务供给和需求近年来整体呈上涨趋势,且其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供给水平由“多核散布”向“单核集聚”格局演变;需求水平的空间格局由“东高西低”转变为“两边高中间低”。2)湖南省餐饮服务供需不均衡态势明显,其需求水平整体高于供给水平。3)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市辖区建设用地面积、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总值和普通高等学校个数与餐饮服务供给和需求具有较高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WorldView-3遥感影像数据,对深圳市福田区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对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田区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为11 683.41万元,单位面积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为8.35万元;各项生态服务价值排序为:固碳释氧>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环境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景观游憩;从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来看,乔木最大,草地最低,具体表现为乔木>乔灌>乔草>乔灌草>灌木>灌草>草地;从各街道分布情况来看,莲花街道>沙头街道>香蜜湖街道>梅林街道>福田街道>福保街道>园岭街道>华强北街道>华富街道>南园街道,其价值量大小主要取决于各街道所拥有的城市绿地面积.作为深圳市的中心城区,福田区在今后的城市绿地建设规划与管理过程中,要适当考虑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的空间异质性,优化城市绿地结构,维持绿地系统的生态平衡,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与功能. 相似文献
6.
基于价值量、热点分析、最小累计阻力(MCR)模型和距离衰减等多种方法和模型,量化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10年和2018 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揭示其供需盈亏关系;根据整体供需空间格局,确定生态源地到生态需求地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路径与价值流转量.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2010年和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变化微小,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显著增长;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南高北低的分布形态,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呈东高西低的分布形态;供需盈余区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地丘陵,供需赤字区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城市的主城区;研究年份内,供需平衡区面积减少,供需失衡区面积增加,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供需空间异质性增强;将生态源地与生态需求地之间的重要生态廊道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路径,2010年和2018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转总量分别为127.1,272.6亿元. 相似文献
7.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选取生境质量、食物供给、碳储量三项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运用InVEST模型、空间自相关方法来量化分析县域尺度上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平衡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整体下降3.6%,其中12个县市区的供给呈现小幅增长,11个县市区供给出现减少,总供给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特点,低供给区、较低供给区分布在长沙、株洲市区,较高供给区与高供给区在空间上的变化较大。2)2000—2018年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总需求增长201.2%,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宁乡县、浏阳市和炎陵县的需求具有“先减小后增长”的特点。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三市市区的需求较为集中,而外围县市区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较小。3)2000—2018年城市群大多数县市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趋向恶化,尤其是高盈余地区数量明显减少。2000年,高盈余区有宁乡县、韶山市、湘潭县和炎陵县,至2018年,仅炎陵县是高盈余状态。 相似文献
8.
以平陆大天鹅景区为例,使用年游客接待能力表示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通过问卷调查,使用重要值计算文化服务需求,评价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供需关系,得到如下结果.1)文化服务需求总量受到地均GDP和人口密度的显著影响,也受人们对文化服务的了解程度的影响,与距离无显著相关性.观鸟旅游、审美价值和存在价值需求较高,表明人们重视物种的... 相似文献
9.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开展差异化分区研究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本文基于CASA(carnegie-ames-stanford-approach)模型、水量平衡方程和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模型,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2000—2020年碳固持服务、水源涵养服务和水土保持服务供给量、需求量及供需匹配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SOM(self-organizing map)+K-means二阶聚类方法划定了不同类型的供需失衡区,提出了差异化的生态系统管控对策.研究发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近20年间:(1)碳固持服务供给减少,需求增加,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均呈增加趋势,各生态系统服务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2)碳固持服务和水土保持服务供需比均呈上升趋势,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比呈下降趋势,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有明显的空间差异;(3)聚类分析将示范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生态调控区,其中,吴江、盛泽镇区城镇簇群以水源涵养服务提升为主,青浦城区城镇簇群以水源涵养服务和碳固持服务提升为主,先行启动区和嘉善城区城镇... 相似文献
10.
韩采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4):0478-0483
从铁路运输供需匹配的角度出发,选择合理的铁路网供给和需求参数,基于趋于平衡的主要发达国家的铁路供需情况,运用多变量生产函数模型,建立基于供需匹配的铁路网趋稳模型及其修订模型,通过相关参数的合理假设,测算得出我国铁路网趋稳营业里程约为2.8×10~5km,研究表明,在较大地域范围内该方法的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重庆市永川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8):046-049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对城区的气候、水体、土壤及生物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过程中采用生态绿当量理论,确定永川区的最低生态用地标准,研究发现:整个永川区达到最佳绿地覆盖率要求,但永川城区的用地需要重新进行规划,可以通过整个城区中心增绿,路林结合,构筑多功能、多效益、完整的城市发展生态网路,以达到提高城市绿地的面积或增加城市绿地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园绿地游憩供需协同度评价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公园绿地与居民人口间的供需平衡及协同发展为目标导向,提升公园建设的时效性,为建设低碳、高效、节约、环保的城市绿地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选取定性与定量指标,构建游憩供需系统评价体系和协同度量化模型,以郑州市主城区为例,对供需协同度在行政区单元的空间分异进行评价分析,并结合上位规划,利用ArcGIS中的位... 相似文献
13.
明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并科学开展生态空间分区是落实差异化生态管理的重要前提。以重庆市三峡库区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以乡级行政区(后简称乡镇)为研究单元,定量评估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供需比和协调度变化关系,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生态空间分区方法,划定生态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多数乡镇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供需比等级为轻度盈余、中度盈余和高度盈余,其中等级为轻度盈余的乡镇数量最多,等级为赤字的乡镇主要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供需比以减小趋势为主,该指标呈现增长趋势的地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北部和西南部的乡镇;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度变化以增长为主且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和西南部地区,而该指标减小区域则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耦合生态系统服务总供需比和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可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重点修复区、生态修复区、生态潜在修复区和生态核心保护区。根据生态分区类型提出差异化的优化策略,为开展研究区国土资源整治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分析技术,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与环境经济学方法考察城市居住空间生态质量,描述居民生活环境现状,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以典型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深圳市为例进行探讨,挖掘城市生态系统变化的根源所在并提出解决对策。研究结果发现:深圳市呈现出以福田为中心向两侧居住空间生态质量逐渐降低、东部优于西部、北部稍劣于南部的空间格局,这种格局是由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演进共同驱动形成的。因此,增加湿地和森林等生态用地规划与调整工业结构以消除污染,是改善城市居住空间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特色是城市绿色环境的重要表现,通过对塑造城市绿地特色的研究,系统总结了城市绿地特色塑造的基本方法,拓展了形成城市绿地特色的方式,从而有效地提升城市绿色环境品质.本文以武穴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结合城市地域自然特征与人文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借用比喻、象征、固化、抽象等方法,沿城市规划骨架中的点、线、面、体等空间层次,充分利用江堤、湖岸、港道、人文历史等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地塑造城市绿地,探讨塑造城市绿地特色的方法,形成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的城市绿地特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准确识别水土保持服务功能的供需匹配时空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区域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提供重要依据。以东江流域为例,基于RUSLE模型量化2000—2020年的水土保持服务供需,并进一步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求主导因子对水土保持服务供需关系变化之间的影响。结果显示:(1)东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约64.46%)的水土保持服务供需表现为盈余状态,供需赤字状态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2000—2020年的供需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0、2010、2020年的供需比分别为0.042、0.037、0.044)。(2)水土保持服务供需的空间匹配类型为低高型(低供给-高需求)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江流域东南部,是改善水土保持服务供需失衡的重点区域。(3)归一化植被指数对东江流域的水土保持服务供需影响最大,且表现出全局正向促进作用;年均降雨量、人口密度、高程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则有正有负,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由研究结果可知,近10年来东江流域水土保持服务正在逐步改善,但仍需关注“低高型”水土保持服务供需类型区域,重点考虑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影响,同时充分考虑各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水土保持空间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视角,研究农民(工)城镇化与城市融入进程的空间特征,有助于构建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人本和谐社会空间结构。方法以陕西省宝鸡市为案例区,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获取资料。结果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农民(工)城镇化与城市融入存在空间分异特征;近半数的农民工认为中等城市是其理想的就业与生活城市,城郊区的农民(工)城市融入能力高于中心城区;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城镇化与城市融入意愿存在空间分异,新生代农民(工)偏好于中心城区;土地收益对城郊区农民(工)城镇化具有更强保障意义。结论重视并发挥城郊区对农民(工)城镇化与城市融入的作用,在制定区域整体层面的综合政策时,需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性的引导政策,促进农民(工)公平、公正、有序、有尊严地城镇化和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8.
公共绿地空间的配置影响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该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探究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 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呈现沿长江对称集聚分布,且呈现汉阳、武昌双核布局模式,各级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均垂直于长江走向.2) 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形式以自然为基底,凸显了山水公园的特征.3) 社区尺度下,基于步行出行方式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呈现沿江向内陆圈层式递减规律,并以地铁出行方式有效补充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应通过下移公园绿地布局尺度,发挥公园多元功能性助力韧性社区建设;从主题、空间、媒介等方面打造体现地方文化的公共绿地,推动公园绿地的文化转向;适时对接居民需求,将公园绿地空间打造成“可情感表达”“可感知体验”“可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旨在丰富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类型和拓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供需平衡,既包括供需结构平衡,又包括供需总量平衡,既包括一级市场供需平衡,又包括二级市场供需平衡,在完善的城市土地市场中,城市土地供需平衡是通过价格机制和机制来实现的。完善的城市土地市场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城市土地供需各方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完善的城市土地市体系,价格由市场供需状决定。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短缺是长期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以雨养农业为主的三水河流域农业用水需求大、水资源短缺以及用水效率低的突出问题,该研究采用水平衡理论和Penman-Monteith法,在年度、月度与作物层面上分别得到2020年三水河各子流域单元农业生产空间的供、需水量,分析供需匹配的时空特征,并判断供需矛盾的等级与类型.结果表明,三水河流域农业生产空间水资源供需匹配存在空间和时间错位性,水资源匹配性北高南低;年度农业用水整体处于“水平衡-临界匮缺”的匹配性等级,农业主产小流域水匮缺程度相对严重;月度农业生产空间水资源匹配性时空差异显著,盈余型、匮缺型和盈匮相持型小流域并存;作物用水匹配性整体表现为苹果〉玉米〉小麦,苹果用水的匹配关系接近于平衡,为流域用水方面的优势作物.据此,研究提出农业生产空间调控建议,为提高三水河流域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