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中国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使老年患者住院及接受手术的比例逐年上调.老年患者的生理情况、基础疾病及腹部手术是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病率及病死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尽早诊断和干预治疗对预防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急性肾损伤及降低社会、家庭医疗开支有着长远的意义.该文就如何降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病率、如何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42例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行肾脏替代治疗,6例死亡,死亡率14.3%。结论:急性肾损伤须早期诊断,老年人急性肾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急性肾损伤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具有起病急和治疗困难的特点。早期诊断或预测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对其治疗具有较大临床意义。代谢组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组学研究方法,其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共同构成了生物系统研究的核心,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活跃的领域之一。代谢组学可对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被认为具有发现疾病早期特异性标志物、预测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潜力。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筛选急性肾损伤发生的早期标志物可早期预测和诊断急性肾损伤,本文就应用代谢组学法筛选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的潜力标志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急性肾损伤是终末期肝病致命性并发症之一,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随着对终末期肝病患者合并肾损伤相关机制认识的逐渐深入, 终末期肝病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定义、分期及诊疗流程逐渐优化。文章对终末期肝病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定义演变、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患者的早期识别、精准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引发急性肾损伤病因及早期防治.方法:2012年1-12月住院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住院后即化验血肌酐、血清光抑素C、肌酸磷酸激酶、血钾、钙、磷及尿量,并监测48min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根据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48min内血肌酐上升≥26.5μmol/L或在原血肌酐值基础上增长≥50%和(或)尿量﹤0.5ml/(kg·h)达6h以上.结果:5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10例,发病率10%,血清光抑素升高者23例,发病率46%,且急性肾损伤发病率与发病持续时间、肌酸磷酸激酶升高程度、年龄和既往健康状况相关.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时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较高,血清光抑素C可作为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早期进行防治可避免急性肾损伤的发生,亦可提高急性肾损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早期诊断对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对AKI的诊断仍然没有早期敏感特异的指标.本文通过对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肾损伤分子1、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等AKI早期标志物基本特征、基础与临床研究、应用前景等方面的阐述,探讨其在AKI早期诊断、功能分级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不同时机对脓毒性休克伴有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31日~2018年5月31日北京市顺义区医院ICU收治的54例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脓毒症3.0诊断标准及改善全球肾病预后组织的急性肾损伤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早期CRRT组(n=29)和延迟CRRT组(n=25),比较2组患者90d死亡率,分析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90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54例患者90d病死率55.6%,多因素分析发现,延迟CRRT、APACHEⅡ评分升高是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90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肾脏替代治疗可改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沈涛 《中外医疗》2013,(33):194-195
急性肾衰竭(ARF)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导致该情况的主要因素是现阶段在预测肾脏早期损伤、评价肾脏损伤和进行治疗效果评估的过程中没有足够敏感的特异指标.该综述经过对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中性粒细胞凝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等标志物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了解其在急性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诊断、治疗急性肾损伤提供理论支持.此外还对相关的急性肾损伤早期标志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患者尿液与血液中肾脏损伤分子-1的表达及其对肾衰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肾内科接受诊治的84例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肾衰竭分为RF组和非RF组,ELISA检测两组入院时尿液与血液中肾损伤分子-1(Kim-1)的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Kim-1的表达及其对急性肾损伤患者肾衰竭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RF组尿液与血液中Kim-1水平均明显高于非R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Kim-1 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P=0.000),血液中Kim-1 ROC曲线下面积为0.640(P=0.028).结论:尿液与血液中肾脏损伤分子-1的水平对急性肾损伤患者肾衰竭的发生具有预测性,可作为急性肾损伤患者肾衰竭早期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陈娟  侯磊  张淑娟  杨建中 《西部医学》2020,32(12):1807-18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术后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表达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术的2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分为急性肾损伤组(n=86)和非急性肾损伤组(n=176)。急性肾损伤组根据急性肾损伤(KDIGO)分期,分为:Ⅰ期29例、Ⅱ期39例及Ⅲ期1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比较所有患者血清血肌酐(Scr)及尿L-FAB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比较血清Scr、尿L-FABP对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因素。结果 与非急性肾损伤组相比,急性肾损伤组患者血清Scr及尿L-FABP水平较高(P<0.05)。与Ⅰ期相比,Ⅱ期、Ⅲ期患者血清Scr及尿L FABP水平较高(P<0.05);与Ⅱ期相比,Ⅲ期患者血清Scr及尿L-FABP水平较高(P<0.05)。ROC诊断分析显示,尿L-FABP诊断急性肾损伤的AUC为0917,灵敏度为80.20%,特异度为91.70%;血清Scr诊断急性肾损伤的AUC为0807,灵敏度为7790%,特异度为7500%。与血清Scr对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相比,尿L FABP水平诊断价值显著提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Scr与高水平L-FABP是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尿L-FABP水平随急诊冠脉介入术后急性肾损伤分期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尿L-FABP对急诊冠脉介入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比剂急性。肾损伤是介入诊疗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通过监测一些指标的变化可以早期发现对比剂所致的急性肾损伤,这对于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延缓病情发展有极其重要意义。现就近几年监测对比剂急肾。损伤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情况做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脓毒症是重症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急性肾损伤是脓毒症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脓毒症引起的急性肾损伤病死率高,因此早期预防和及时发现脓毒症所致的急性肾损伤尤为重要。本文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阐述,并就非特异性炎性标志物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芶芳芳  林佳如 《医学综述》2014,20(20):3668-3670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脂质运载蛋白,其可能与炎症、肿瘤、肾脏疾病等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NGAL可作为早期检测急性肾损伤(AKI)的一个敏感指标,并对肾脏有保护作用。新近研究发现,NGAL也可作为慢性肾脏疾病(CKD)的一个有效的、易于检测的标志物,且比其他评估肾脏损害的指标更为敏感,其能更早期地发现肾脏的损害,为肾脏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开辟新道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房外Paget病及急性肾损伤的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分析一例会阴部Paget病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乳房外Paget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老年人肾脏功能减退,在围手术期需加强液体管理,预防’肾脏并发症。结论乳房外Paget病首选手术治疗,术后复发与手术切除范围有关;急性’肾损伤治疗关键在于原发病及致病因素的治疗,同时早期给予肾脏替代与有效的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术后急性肾损伤(AKI)与患者的预后及长期生存密切相关,因此肝移植术后AKI的早期识别与预防尤为关键。由于血清肌酐(SCr)水平易受肾功能损伤以外因素的影响,常在测得血清SCr升高前肾功能早已发生了损伤。近年来在肾损伤评估中比SCr更灵敏、更准确的新型生物指标不断被报道,使肝移植后AKI早期有效的干预成为可能。文章就肝移植术后早期AKI的新型预测生物指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梳理和归纳国内外急性肾损伤预测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参考文献回溯等方法从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文献,经人工筛选后获得84篇文献,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3方面对其进行述评。结果:预测标志物挖掘、发病风险预测、预后预测是目前急性肾损伤预测研究的3类核心主题。相关性分析、传统回归分析、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共同构成急性肾损伤预测研究方法体系,并且深度学习更受重视。真实世界电子病历数据正逐步成为急性肾损伤预测研究的主要数据类型。结论:未来急性肾损伤预测研究可围绕新型标志物挖掘、基于多模态数据预测、医学领域知识和数据融合驱动、连续动态预测等关键点展开。  相似文献   

17.
庄晶 《医学综述》2011,17(18):2789-2792
慢性肾脏病(CKD)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CKD和由此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已经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CKD基础上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约为13%,为急性肾衰竭的第三位病因。探讨CKD基础上AKI的病因和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及早期标志物检测的研究,对防止AKI的发生、改善CKD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鄢鹏  宋健玲  房向东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1):1398-1403
甲状旁腺激素1型受体(PTH1R)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在体内广泛表达,参与体内胚胎发育、钙磷稳态、机体代谢、肿瘤发生等多种过程。PTH1R在肾脏中高度表达,PTH1R的活化可涉及多种复杂机制,参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多种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等关系密切。本文就PTH1R功能及其在肾脏疾病中发挥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深入探讨PTH1R与肾脏疾病的关系和相关机制,以期为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来,铁死亡作为一种非传统细胞死亡形式参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在体内体外模型中,中药活性成分靶向调节铁死亡可以减轻肾小球、肾小管的损伤及肾间质纤维化,缓解急性肾损伤。在这里我们回顾了铁死亡参与AKI的机制,归纳中药活性成分调节铁死亡机制治疗不同类型急性肾损伤的途径,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急性肾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