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骨髓炎与骨缺损的临床治疗困境骨髓炎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骨感染性疾病,急性骨髓炎死亡率很高,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应用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由于诊断不及时多可转化为慢性。骨髓炎可分为血源性骨髓炎与创伤性骨髓炎。随着经济和卫生状况的改善,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目前,创伤性骨髓炎已成为骨科感染的最主要病种。  相似文献   

2.
脊柱术后切口部位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内固定失败、骨髓炎、假关节形成、椎间盘炎、瘫痪、败血症甚至死亡。早期诊断和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降低脊柱术后感染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新技术如血清淀粉样-A、氟-18-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等不断涌现并逐渐应用于脊柱术后感染诊断,提高了诊断能力。同时,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各种预防措施应用于降低术后感染率,包括术前皮肤去定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脉冲冲洗、局部应用抗生素、切口负压疗法等。本文针对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锁骨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附4例报告和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锁骨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3-1999年间治疗的4例锁骨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术后病人后切口一期愈合,经7-18个月的随访,锁骨骨髓炎无复发,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锁骨骨髓炎发病率低,诊断上比较困难,必要时可行活检以便确诊。治疗上血源性锁骨骨髓炎可长期(6-8周)静脉内使用抗生素,锁骨慢性骨髓炎以手术清除病灶为主,辅助性使用抗生素。病灶清除后造成的骨及软组织缺损可用胸大肌或背阔肌肌(皮)瓣堵塞。  相似文献   

4.
骨感染     
化脓性膝关节炎伴有邻近骨髓炎的治疗;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创伤性骨髓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伤性骨髓炎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也是骨科医师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虽然抗菌治疗在大多数感染性疾病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功率,但由于骨骼的特殊的生理和解剖特点,其治疗困难.成功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包括骨的穿刺进行微生物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诊断并进行长期的抗菌治疗.由于创伤性骨髓炎的多样性,需要对不同的病人类型采用不同的医疗和外科治疗策略.创伤性骨髓炎常伴有骨的缺血坏死和死骨形成,除进行抗菌治疗以外,外科清创是必须的治疗手段.总之,创伤性骨髓炎,特别是在合并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复杂病例的成功治疗需要多种专业技术,包括骨科、感染控制、修复重建、血管外科技术等.  相似文献   

6.
脊柱骨髓炎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9年就有关于脊柱骨髓炎的报导,本病是一相对罕见的病种,约占全身骨骼系统感染的1%〔1〕。成人发病隐匿,缺少物异的病状和体症,故其诊断困难。一个或多个病椎压痛和血沉增快是最初症状,X线变化需几周至几个月才出现,平均诊断时间为3~6个月〔2〕,确诊时神经损伤可能或已经发生〔1〕,因此悉知本病的特点对提高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1 病因及发病机理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1,6-9〕,Judith和Martin报告了71例脊柱骨髓炎病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占423%(30/71),其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提高外源性骨髓炎诊治水平。方法总结近9年多收治的21例外源性骨髓炎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21例患者追踪随访3个月~9年,平均2.6a。18例住院行外科手术切开排脓、病灶清除,其中15例开窗冲洗引流,12例放置敏感抗生素于术野,16例伤口Ⅰ期愈合出院。结论外源性骨髓炎早期诊断主要靠病史、理学和影像学检查。在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应尽快切开引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骨髓炎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近些年来由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以及创伤等诱发疾病增多,其患病率也有所上升.随着磁共振成像和CT成像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慢性骨髓炎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描述感染特征的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目前对慢性骨髓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像学应用价值方面和抗生素优化使用途径控制炎症、缺损重建恢复血供等治疗方面.但其抗生素治疗的最佳时间以及运用方案仍不确定,对于清创后植骨的时机以及缺损修复后功能的快速恢复等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往往需要数周到数月,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不典型者容易与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的脊柱结核相混淆而造成误诊。现对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8年12月共7例脊柱化脓性骨髓炎误诊脊柱结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脊柱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由于部位特殊, 症状不典型, 检验特异性差等原因, 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富于挑战。在这期的脊柱感染性疾病专刊中, 拟与同行们一起从当前临床中的一些热点和争议话题入手, 旨在得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为脊柱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追踪、影像特点、诊断流程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慢性创伤后骨髓炎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创伤后骨髓炎无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实验室、影像学及同位素检查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确诊需通过活检培养。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病灶是有效治疗骨髓炎的前提条件;根据药敏培养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也是治疗的关键;局部应用抗生素可在病灶部位释放高浓度抗生素,且全身毒性不良反应小,而合适的载体还能填补清创后的骨缺损。此外,皮肤软组织缺损需通过合适的皮瓣或肌皮瓣来修复。该文就慢性创伤后骨髓炎诊断、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1999年7月~2003年8月,收治以腰痛伴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3~61岁,平均36.6岁.患者先有胸、腰背部疼痛,11例出现剧烈疼痛,伴有体温升高(超过39℃),局部无红肿,有深压痛及叩击痛,脊柱活动受限,但无脊髓及马尾神经压迫症状,二便正常.对患者行白细胞计数、血沉和MR等检查.12例患者中,10例血沉超过60 mm/1 h,1例血沉为28mm/1 h,1例血沉为50mm/1 h.2例患者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9/L.4例患者经椎弓根穿刺活检,阳性率为75%.入院后即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至少6周,继而口服抗生素治疗6周,11例患者血沉于治疗后1个月下降50%以上,约91.7%的患者保守治疗有效.结果12例患者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年2个月.获得随访的9例患者中,7例无临床症状,1例有轻微背痛,1例有慢性严重背痛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7例行MR检查,2例显示局部椎体及椎间盘仍有破坏,T1加权像示低信号范围缩小,T2加权像示仍为高信号,但无腰背痛等临床症状.结论脊柱化脓性骨髓炎患者血沉较白细胞计数敏感;MR及病理检查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及口服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1个月后血沉下降是保守治疗成功的标志,保守治疗无效者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成人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与成人慢性骨髓炎相关的文献,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可协助诊断成人慢性骨髓炎,病原学检查结果是选择抗生素的依据,影像学检查具有特异性。治疗方式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其中局部治疗是根治的关键。结论成人慢性骨髓炎应早期诊断,根据患者解剖和生理分型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及现代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究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39例脊柱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均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椎间植骨术。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病原学及影像学特点和疗效。[结果]随访2~17年,平均8.5年。所有患者腰背疼痛均有缓解,其中17例疼痛完全消失,其余22例有时轻微疼痛。下肢神经功能除1例感觉障碍加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率20%~100%,平均75.6%。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血沉从术前平均73mm/h恢复到术后平均29mm/h,而C反应蛋白全部恢复正常。无与手术直接相关的死亡及其他并发症。病原学结果:19例(48.7%)患者细菌培养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0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大肠杆菌2例,绿脓杆菌2例,肺炎链球菌1例,肺炎克雷白杆菌1例,弗氏柠檬酸杆菌1例。[结论]患者本身的基础疾患是导致脊柱化脓性骨髓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致病,某些条件致病菌或非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等也可以导致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C反应蛋白比ESR及白细胞计数更为敏感,可用于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及判定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MRI对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更为敏感、特异及准确;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是治疗脊柱化脓性骨髓炎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颈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疾病.容易与脊柱结核、脊柱肿瘤等混淆而造成误诊。我院于2006年7月收治1例较为复杂的颈椎化脓性骨髓炎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应用骨扫描早期诊断儿童急性骨髓炎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急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及时引流对防止感染扩散、死骨形成或转成慢性骨髓炎有重要意义。如延误诊断,其致残率和死亡分别为20%和1%。急性骨髓炎在发病后10~12d普通X光片才能观察到骨质破坏、骨膜增生等骨质本身的改变,因此,X光片不能做为早期诊断的依据。自1971年sub-ramanian首次报道应用锝—99m标记的磷酸盐复合物进行骨扫描以来,它在骨科领域的应用得到迅速扩展。文献报道表明,在急性骨髓炎临床症状出现后24~48h,骨扫描即可呈阳性。它为骨髓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客观依据。本文就近些年来应用骨扫描早期诊断儿童急性骨髓炎的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治经验。方法对38例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均治愈,无复发及转为慢性骨髓炎,无肢体功能障碍。结论早期诊断,早期规范的抗生素治疗,及时对病灶进行手术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一直被认为是少见病,约占全身骨骼系统感染的1%[1].因人口老龄化、药物滥用、肿瘤化疗、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脊柱外科手术的,"泛开展等,而致其发病率逐渐增加;同时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也使本病的检出率增加.最近的数据显示,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约占所有骨髓炎的2%~8%[2,3].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7):1629-1631
<正>慢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以致病菌的持续存在、低反应性炎症、死骨的出现及窦道形成为主要特征,而不典型慢性骨髓炎,或称为低毒性慢性骨髓炎,因病程长,症状、体征不明显,容易误诊[1]。要想成功治疗慢性骨髓炎,首先要早期明确诊断,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单独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效果欠佳,易造成病程反复、迁延不愈,而外科清创对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至关重要,彻底清创、消灭死腔、骨与软组织的缺  相似文献   

20.
<正>脊柱化脓性感染是指包括椎间盘炎、椎体骨髓炎、脊柱硬膜外脓肿等在内的一组疾病。如果处理不当常造成神经损伤、败血症等问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充分认知、尽早干预脊柱化脓性感染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脊柱感染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其中不乏一些新技术、新观念。笔者就脊柱化脓性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简要阐述,以期能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