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细胞侵袭、移行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层黏连蛋白黏附法,从胃癌MKN-45细胞株(Mo)中筛选获得高黏附亚株(Mh)和低黏附亚株(ML)。应用RT-PCR和SABC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Tiam 1mRNA与蛋白在Mo、ML、Mh细胞中的表达。应用Boyden小室测定Mo、ML、Mh细胞的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并分析其与Tiam1表达间的关系。结果:胃癌MKN-45细胞高黏附亚株(MH)的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均较MKN-45细胞(Mo)及其低黏附亚株(Mo为强(P〈0.05),但Mo与ML细胞间无差异(P〉0.05)。Tiam 1mRNA和蛋白在MH细胞中的表达均较其在Mo和ML细胞中的表达为强(P〈0.05),但在Mo与ML细胞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Tiam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Tiam1基因表达水平升高有可能促进胃癌细胞侵袭、移行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胃癌细胞中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1,Tiaml)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移行能力的关系,同时观察胃癌细胞在形态学方面的变化。方法采用层黏连蛋白黏附法,由胃癌MKN-45细胞株(M0)中筛选获得高(MH)、低(ML)黏附亚株。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iaml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以Boyden小室法测定M0、ML、MH细胞的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并分析其与Tiaml表达间的关系,同时采用苏木精-伊红及细胞骨架蛋白染色、扫描电镜技术观察胃癌细胞形态。结果MH细胞的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及Tiaml表达均强于M0、ML细胞(P〈0.05),且Tiaml表达与胃癌细胞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呈正相关(r=0.997和1.000);同时与M0、ML相比,MH胞体伸展,表面突起增多,片状伪足宽厚,丝状伪足细长而密集,异型性明显,且细胞骨架结构较紊乱,斑点状肌动蛋白小体增多。但M0、ML细胞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ml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促进胃癌细胞侵袭、移行。这或许是通过调整胃癌细胞骨架结构重组,增强其变形、游走能力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 1)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对胃癌细胞形态及体外侵袭、移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层黏连蛋白黏附法,由胃癌MKN-45细胞株(M0)中筛选获得高侵袭转移亚株(MH)。以脂质体介导将Tiam 1 ASODN转染至MH细胞中,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Tiam 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细胞骨架蛋白染色、扫描电镜技术及Boyden小室法分别观察转染与未转染MH细胞在形态学及体外侵袭、移行能力方面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应用0.43μmol/L Tiam 1 ASODN转染可特异性抑制胃癌MH细胞中Tiam 1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Tiam 1 ASODN转染MH细胞较未转染MH细胞的体外侵袭、移行能力显著下降(P〈0.05或P〈0.01),同时转染MH细胞较未转染MH细胞膜表面突起及伪足变稀疏或缩短、细胞骨架结构紊乱程度降低、斑点状肌动蛋白小体减少。结论特异性ASODN转染可有效抑制Tiam 1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并削弱其体外侵袭、移行能力,这可能是通过调整胃癌细胞骨架结构重组、降低其变形、游走能力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是与胃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的细胞骨架调节因子。我们采用反义技术抑制胃癌高侵袭转移细胞株中Tiam 1的表达,并观察对其体外黏附和侵袭、移行能力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Tiam1和Rac1表达与胃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 1 (Tiam1 )和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 1 (Rac1 )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链酶亲和素 -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 6 0例胃癌及癌旁胃黏膜组织中Tiam1和Rac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 1 )Tiam1蛋白在癌旁胃黏膜组织中染色均为阴性,在胃癌组织中 7 8. 3 3%染色呈阳性 (P< 0. 0 1 ); ( 2 )Rac1蛋白染色阳性率在胃癌组织中 ( 7 1. 6 7% )显著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 1 8. 3 3% ) (P< 0. 0 1 ); ( 3 )随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增加、TNM分期的升高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Tiam1和Rac1蛋白的染色阳性率皆升高 (P < 0. 0 5 )。但两者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癌变原发部位及癌灶大小无关 (P > 0. 0 5 ); ( 4 )Tiam1阳性胃癌组织中的Rac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iam1阴性者 (P< 0. 0 1 )。结论  ( 1 )Tiam1和Rac1的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 2 )在胃癌组织中,Tiam1和Rac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 3 )对Tiam1和Rac1的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胃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 1)表达与肾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肾组织、肾癌石蜡组织标本中Tiam 1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用三种不同浓度2μmol/L(T1低浓度)、4μmol/L(T2中浓度)、8μmol/L(T3高浓度)的索坦干扰786-0细胞24h、48h、72h;同时设正常对照组T4(常规培养液)。应用TUNEL法检测各组作用48h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Tiam 1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8例肾细胞癌组织中Tiam 1阳性表达率63.2%(43/68),有淋巴结转移组Tiam 1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10例正常肾组织中Tiam 1表达均为阴性。Tiam 1基因在786-0细株中表达与肾癌组织中表达相一致。结论:Tiam 1表达与肾癌转移存在密切关系,Tiam 1表达可作为肾癌转移过程中一个有价值的指标;索坦可抑制肾癌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的凋亡,可特异性抑制肾癌786-0细胞中Tiam 1蛋白及mRNA的表达,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0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①Tiam1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为阴性染色,但在胃癌组织中则呈阳性染色(47/60,78·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胃癌组织中PCNA蛋白标记指数(PCNALI)(57·49±14·82)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PCNALI(20·74±6·13)(P<0·05);③Tiam1、PCNA蛋白表达均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但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癌灶原发部位、大小无关(P>0·05);④Tiam1阳性表达胃癌组织中的PCNALI值显著高于Tiam1阴性表达者(P<0·05)。结论Tiam1和PCNA表达上调均与胃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对其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胃癌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T细胞淋巴瘤侵袭和转移诱导蛋白l( T-lymphomainvasion and metastasis 1,Tiam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原发性肾透明细胞癌组织标本107例.男78例,女29例.年龄32~87岁,平均59岁.肿瘤大小按手术切除标本测量.肿瘤最大径1.4~7.6 cm,平均4.5 cm.≤2.5 cm者23例,2.6 ~5.0 cm者65例,>5.0 cm者19例.有淋巴结转移者46例,有血管浸润者32例.Fuhrman分级:Ⅰ级22例,Ⅱ级41例,Ⅲ级27例,Ⅳ级17例.2002 AJCC TNM分期:T129例,T244例,T3 16例,T4 18例.20例正常肾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标本中Tiam1蛋白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随访5~8年,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20例正常肾组织中Tiam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5.0% (3/20),肿瘤组织中Tiam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3.8% (79/10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级与Ⅲ~Ⅳ级肾癌组织中Tiam1蛋白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6%( 30/63)、72.7%( 32/44),T1~T2期与T3 ~T4期肾癌组织分别为49.3%(36/73)、76.5% (26/34),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有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47.5% (29/61)、71.7% (33/46),无血管浸润组与有血管浸润组分别为48.0%(36/75)、81.3%(26/3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m1蛋白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6.8%(29/62)、84.4%( 38/4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肾癌组织中Tiam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Tiam1蛋白高表达与肾癌的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有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相关性.检测Tiam1蛋白有助于肾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方法 采用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术中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小鼠胃壁黏膜下层,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和移植瘤的侵袭、转移,并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在裸小鼠体内建成了一株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GBL-0305).移植瘤的组织病理学为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9、CD20、CD22、CD79α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众数范围56~69条;移植瘤细胞DNA指数为1.47±0.12,均为异倍体.目前该瘤株在裸鼠体内生长4年,已经传至45代,共移植裸鼠156只;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人胃恶性淋巴瘤在裸鼠胃内自主侵袭性生长,浸润破坏胃壁各层组织结构.HGBL-0305模型的肝转移率为69.5%,脾转移率为55.6%,淋巴结转移率为45.7%,腹腔种植转移率为30.5%.结论 HGBL-0305模型是成功的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自发性高转移模型,完整地模拟了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自然临床病理过程,为研究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转移生物学和抗转移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残胃复发癌48例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和分析残胃复发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收治的48例因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而再次接受手术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均为胃癌根治术后的残胃复发癌,复发时间为6~36个月,再次行根治性手术28例(58.3%),平均生存40.0个月;非根治性手术20例(41.7%),平均生存14.8个月;全组平均生存期30.6个月,中位生存期28.0个月。病期、病理类型、根治与否、腹膜种植、肝转移等因素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根治性手术及临床分期、腹膜种植是影响残胃复发癌预后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残胃复发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胃癌卵巢转移:附1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癌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3年间17例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胃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癌卵巢转移患者的平均年龄48.41岁,常以卵巢转移灶为首发表现.超声检查以混合性肿块或实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多伴有腹腔积液,双侧卵巢转移多见(13例).该病术前诊断困难,本组术前误诊率64.7%.本组均采用手术治疗,但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时间仅11.6个月.结论 胃癌卵巢转移预后差,对于双侧卵巢肿瘤患者应注意检查胃部情况.根治性切除原发灶的同时一并切除子宫及双附件,术后采取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分化型黏膜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EMR术后病理学诊断为黏膜下癌的患者制定合理术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分化型黏膜下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管癌栓和癌灶中存在未分化癌细胞成分(危险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两指标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危险因素都存在者,淋巴结转移率为75.0%,无危险因素者,淋巴结转移率为0.在11例26个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17个淋巴结转移在N1,9个淋巴结转移超过N1 .结论 淋巴管癌栓和癌灶中存在未分化癌细胞成分是分化型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黏膜内癌行EMR术后病理学检查是黏膜下癌的患者,上述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附加手术的简单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保罗样激酶1(plk1)在胃癌组织中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了60例胃癌患者新鲜切除胃癌组织及其对应正常胃粘膜组织中plk1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lk1 mRNA及蛋白质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P〈0.01);并且其水平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蛋白质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分化有关(P〈0.05)。结论 plk1的过表达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其表达程度可望作为胃癌的某些生物学行为新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5.
结肠癌肿瘤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结肠癌的病灶部位、局部浸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为结肠癌外科手术方式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结肠癌患者118例,其中行D2式淋巴廓清术者12例,D3式90例,D4式16例。用新鲜标本挤压触诊法行淋巴结检取。统计N1,N2,N3,N4站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肿瘤的浸润深度(T)按TNM分期。肠旁淋巴结分为距肿瘤上、下缘0~5cm,5~10cm以及〉10cm^3组。各组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为41.5%。共检取淋巴结1824个,其中有277个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度为15.2%。3组肠旁淋巴结的转移率和转移度分别为34.7%,20.9%,2.5%和14.1%,1.7%,5.6%;0~5cm组与5~10cm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5~10cm组与〉10cm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3.8%,其中肠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8.0%,中枢方向淋巴结转移率为19.1%。右半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2.0%,其中肠旁淋巴结转移率为52.0%,中枢方向淋巴结转移率为38.0%。右半结肠肿瘤淋巴结转移率尤其是向中枢方向的明显高于左半结肠(P〈0.05)。按浸润深度统计T2,T3,T4组的N1,N2,N3,N4站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8.2%,9.1%,4.5%,0%;40.8%,18.4%,8.2%,2.0%;53.8%,28.2%,12.8%,5.1%。结论N1~N4站淋巴结的转移率随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加(P〈0.01)。结肠癌肠旁淋巴结的转移主要集中在距肿瘤上、下缘5cm以内的肠旁淋巴结,〉10cm的肠旁淋巴结很少转移。右半结肠癌肠旁淋巴结及中枢方向淋巴结的转移率均高于左半结肠癌。随着结肠癌肿瘤浸润肠壁深度的增加,其淋巴结的转移率尤其是向中枢方向淋巴结的转移明显增加。结肠癌的手术应以D3术式为基本术式,重点要清扫向中枢方向转移的淋巴结,肠管切除的长度以距肿瘤上、下缘各10cm即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类受体(IGFIR)干扰质粒(PSUPER-siRNA-IGFIR)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裸鼠移植瘤模型,将PSUPER-siRNA-IGFIR质粒转染入移植瘤中,观察对肿瘤生长的作用。结果:PSUPER-siRNA-IGFIR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裸鼠移植瘤有生长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IGFIR和MVD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 PSUPER-siRNA-IGFIR能抑制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对裸鼠荷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裸鼠皮下接种MCF-7乳腺癌细胞建立荷瘤裸鼠模型。以150mg/kg(体重)剂量的VES治疗模型鼠共5周。处死动物后测量肿瘤大小。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表面Fas和FasL的表达;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并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VES对荷乳腺癌裸鼠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细胞周期分析显示,VES冶疗后肿瘤细胞表现为G0/G1期阻滞,肿瘤组织和细胞表面的Fas和FasL均出现上调,同时细胞的凋亡指数升高。结论 VES对于MCF-7乳腺癌荷瘤裸鼠具有强效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上调肿瘤细胞Fas/FasL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N-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人大肠癌细胞(LS-174T)侵袭、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L—NAME干预LS-174T细胞,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L-NAME对细胞分泌NO的影响;用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观察药物对癌细胞侵袭、运动能力的影响;用RT-PCR法检测MMP2和TIMP2的表达。结果(1)L-NAME降低了sL-174T细胞NO的分泌,呈浓度依赖性。(2)0.2mmol/L,0.4mmol/L,0.8mmol/L和1.0mmol/LL-NAME处理sL-174T细胞72h,对细胞侵袭重建基底膜的抑制率分别为10.29%,19.62%,34.08%和42.23%(P〈0.05或P〈0.01);(3)对细胞趋化运动抑制率分别为20.76%,24.95%,39.43%和46.85%(P〈0.01),同时可降低细胞MMP2mRNA的表达,而提高TIMP2 mRNA的表达。(4)NO浓度与MMP2mRNA表达呈正相关(r=0.8124,P〈0.01),而与TIMP2mRNA呈负相关(r=-0.7106,P〈0.01)。结论L-NAME具有抑制sL-174T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L—NAME的抗侵袭活性与肿瘤细胞MMP2mRNA和TIMP2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腺癌胃周区域淋巴结(LN)和腹主动脉旁LN转移规律.方法 行survivin, p53, C-erbB-2, PCNA, Ki-67, MMP-2, MMP-7及MMP-9免疫组化染色.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胃腺癌胃周区域LN和腹主动脉周围LN的转移的关系.结果 238例中转移LN平均(5.61±0.68)枚/例,平均总LN转移度(27.78±24.45)%.238例中的207例有LN转移,总转移率86.97%.D3术53例中,13例(24.53%)有16组LN转移.手术切除的16组LN数平均(6.36±1.83)枚/例,转移LN有58枚,平均(4.46±2.05)枚/例.16组LN转移度为24.52%.单因素分析显示,LN转移与p53阳性和survivin阳性的联合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关系(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53和survivin阳性的联合表达是影响胃周区域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Ki-67增殖指数(LI)及MMP-2表达提示16组LN转移(均P<0.05);Ki-67LI和MMP-2表达是影响16组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53阳性和survivin阳性的联合表达或可预示LN转移.Ki-67LI和MMP-2是16组LN转移的预测因素,而Ki-67LI和MMP-2表达是16组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VEGF-C和MMP-7的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及两者与胃癌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60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30例癌周区域淋巴结中VEGF-C及MMP-7的表达水平。结果 VEGF-C和MMP-7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及癌旁组织;在区域淋巴结癌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癌转移组(P〈0.01);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VEGF-C,MMP-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VEGF-C,MMP-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浸润深度、TNM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 VEGF-C和MMP-7在胃癌中的高表达与胃癌浸润侵袭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