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动脉灌注法,观察股骨近侧端动脉血液供应有关的动脉血管来源,分支及走向,观察结果表明,供应股骨近侧端的血管主要有5条,股深动脉,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臀前动脉和臀后动脉,在以上动脉中旋股内动脉是最主要的供血动脉,股后动脉后部发出的升支与臀后动脉,股深动脉和旋股内动脉的肌支在股后肌群中存在大量吻合支,故可认为,股后动脉也与股骨近侧端血液供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脉搏波特征参数法估测动脉血压(ABP)时,需要进行人工特征设计和筛选以提取出与动脉血压相关性高的特征参数,具有局限性.对此,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单路光电容积脉搏波信号(PPG)的连续动脉血压测量算法.对PPG信号依次进行去噪平滑、单周期分割和插值处理后,将其输入到CNN中进行特征提取,以建立其与动脉血压...  相似文献   

3.
腹部动脉血管分割对于胃癌淋巴结的转移和肝动脉变异类型的判断至关重要。针对腹部动脉血管分割精度低、易断裂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卷积网络架构的腹部动脉分割方法。卷积网络的编码部分使用带有卷积注意的预训练模块(resnet34),避免了梯度消失且可更好地获取图像的特征信息。为了扩大感受野和聚集多尺度特征信息,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此外,动脉血管的边缘结构信息的学习至关重要,引入注意力导向滤波作为信息扩展路径,使输出特征更加结构化,提升血管分割的精度。所提方法在腹部动脉血管分割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基础网络U-Net相比,所提方法在灵敏度和交并比上分别提升了2.84%和1.19%。与CE-Net网络相比,在灵敏度和交并比上分别提升了1.34%和161%。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视化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ICAD)的辅助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颅内动脉血管及斑块的分割结果将直接影响三维可视化效果。由于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图像灰度分布不均匀、动脉血管结构复杂、目标边界模糊等原因,导致颅内病变动脉血管及斑块的定位与分割困难。局部高斯分布拟合(LGDF)模型可以准确分割灰度分布不均匀图像,但是对初始轮廓较敏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数学形态学修正阈值分割结果的方法,以实现初始轮廓的自动提取。利用阈值法,实现斑块的定位与预分割;通过数学形态学,进行细分割;将斑块的分割结果作为LGDF模型的初始轮廓,实现动脉血管的自动分割。对23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斑块与动脉血管的平均分割精度分别达到93. 95%和96. 62%。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定位和分割斑块,较好地避免了毗邻动脉血管的干扰,成功地分割出病变的颅内动脉血管。该方法在分割精度和效率上都优于单一的LGDF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后期的三维可视化不仅可以用于脑血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诊断与评估,还能进一步引导颅内斑块介入手术。  相似文献   

5.
樊亮  廖跃华  尚昆  史清清 《软件》2020,(3):153-156
脉搏波包含人体的重要生理信息,对下肢脉动信号进行仿真研究,有助于辅助临床诊断和疾病预测。根据电网络模型理论,将下肢各段动脉等效为串并联弹性腔,建立了下肢动脉仿真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对该模型的脉搏波在不同动脉顺应性和外周阻力的条件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正常与病理状态下足背动脉脉搏波的仿真波形。结果显示,当血管顺应性减小时,收缩压升高,主波波峰前移,脉压差增大;外周阻力增大时,脉搏波上升支的幅度与斜率均增大,脉压差增大,仿真结果与实测基本吻合。该模型能较有效模拟血管不同生理参数下的脉搏波,对血管疾病的诊治和相关医疗仪器的开发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郑刚  范琳琳  孙莹  戴敏 《计算机科学》2017,44(10):51-54, 70
中心动脉压的临床医学意义虽大于传统肱动脉和桡动脉血压,但其推算方法一直以来受基于有创伤数据的通用转换函数(General Transform Function,GTF)的建立和桡动脉脉搏波中隐蔽潮波位置的确定的约束。提出利用公开的有创伤中心动脉数据(麻省理工学院医学院的MIMIC重症监护数据,MIT MIMIC),通过傅里叶变换获得GTF,根据中心动脉收缩压数值,结合小波变换,反推脉搏波的隐蔽型潮波位置。研究发现,桡动脉脉搏波经小波sym4和haar变换后,其各自第3阶差值波的最大值后的第6个过零点为隐蔽型潮波位置。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所提方法获得隐蔽型潮波位置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1.11%。  相似文献   

7.
踝臂指数测量的关键是上、下肢收缩压值的精确测量,由于脚踝部位有多条动脉血管,一些动脉血管在加压袖带较高压力下也不能被完全阻断,导致下肢收缩压测量出现误差。本文用一维采样数据构建延迟矢量,由这些延迟矢量组成一个内嵌式矩阵,在此基础上对此内嵌式矩阵进行盲信号分离。仿真和实验表明,应用该方法可以分离出脚踝处包含收缩压信息的动脉血管的波动信号,解决了踝臂指数下肢收缩压测量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动脉脉搏波速率(PWV)测量在评价动脉弹性和硬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远程健康监护需求的日益扩大,采用硬件低功耗设计技术同软件节能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脉搏波监测系统的硬、软件实现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对人体动脉脉搏波信号的实时检测,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重复性误差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基本保持在0.35%以下;脉搏波信号中所包含的生理信息,有助于对人体动脉硬化的检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动脉脉搏波速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动脉弹性,准确测量动脉脉搏波速度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帮助.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脉搏波速度测量系统,系统由调理模块、AD采集模块、触摸屏控制显示模块组成.采用SOPC Builder配置FPGA内核,同步采集2路脉搏信号,计算脉搏波速并显示波形.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由该系统测得实验室一成员的脉搏波波速平均值为10.344 m/s,而且标准差小于0.5,稳定性很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IVUS图像的动脉硬化斑块分析与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血管内超声图像中识别动脉硬化斑块类型,为临床诊断动脉血管病变提供了客观依据.针对动脉血管内斑块超声波图像的特征,选取斑块及其外围区域图像,通过K-L变换提取图像分类信息,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设计分类器识别动脉斑块的类型.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对不同斑块的正确识别率均达到80%以上,所构造的识别系统具有较高的正确识别率.  相似文献   

11.
秦颖  张晶  蔡靖  戴强 《传感技术学报》2015,28(6):933-937
肝储备功能是评价肝脏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动脉血氧饱和度是肝储备功能测量的重要中间变量,针对长时间连续无创血氧饱和度测量的要求,提出基于交直流分离的反射式血氧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测量手指、耳尖等皮肤薄弱部位的反射式光电容积脉搏波,利用交直流信号分离处理技术,基于动脉血氧饱和度经验测量公式,实现长时间无创动脉血氧饱和度测量。交直流分离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的降低系统干扰和噪声的影响,优化血氧饱和度测量结果;经临床医疗对比实验检测,证明系统误差符合实际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12.
动脉脉搏波速度变化是动脉血管病变的指示剂,因此脉搏波速度的检测对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脉搏波中夹杂的各种噪声干扰会影响测量结果精度.利用小波变换可以去除脉搏波中的各种干扰,实现波形的平滑重构,为提高测量精度打下基础.脉搏波波速的测量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波速参考点的提取,首次采用二次差分峰值点作为波速参考点,提高了测量精度.临床实验证明,新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出脉搏波速度,有助于动脉血管弹性程度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地提取动脉超声造影图像中的血管边界,提高动脉内膜附近血流流场超声测量的准确性,提出一种结合时域信息的区域增长算法进行动脉超声造影图像的血管边界分割.该算法根据超声造影微泡在血液内的流动特性,利用连续两帧图像之间的灰度差异构造窗帧差,令其作为生长条件,结合邻域灰度进行区域生长;采用数学形态学的闭合运算与一种自定义的边界平滑方法对区域生长结果进行处理,填补了区域生长中产生的空洞并平滑了不规则边界.最后通过大鼠颈动脉的超声造影图像实验,验证了文中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该算法能够准确地提取出模糊的动脉边界,时间复杂度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一种能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微动脉网的数学描述方法-节点描述法。借助生成的描述树,可计算得到血管段长、血管取向、血管分叉夹角等参数;而且能够迅速重构原来的微动脉网,依据一定规则遍历描述树,可以对全网参数如各段血管长,血管总段数和血管密度等进行自动统计。本文还给出了这种描述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实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医疗机器人临床应用实现新突破随着医疗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其产品临床应用日益活跃,且应用效果良好。近日,我国首例机器人辅助全脑血管造影手术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成功实施,该院医生通过远程遥控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鲁班”,精确实施了对一名女性患者左右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椎间动脉等血管的造影手术。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16.
基于混沌振子的脉搏波速率测量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脉脉搏波速率(PWV)测量在评价动脉弹性和硬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提高在复杂噪声背景下PWV测量精度,提出了利用Duffing方程构造混沌振子检测系统进行PWV测量的基本思想及具体实现方法;研究了根据Lyapunov特性指数值来判断脉搏波波形“波谷”的特征点,从而准确地测量出脉搏波传播时间PTT以及PWV。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PWV检测方法相比较它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重复性得到了显著改善,从而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理论与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非侵入式血管测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医学诊断技术,用于周围静脉、动脉和颅外动脉的直接检测,可对潜在的肺栓塞、冠心病和中风等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具有安全可靠、诊断准确、费用低等优点。与其他诊断技术不同之处是,该技术通过直接检测血管的血流波形、血流量和收缩压等信息来诊断血管阻塞或病变的部位,因而测量部位多、诊断过程较复杂和费时。为了提高测量效率和诊断的准确性,新一代的非侵入式血管测量仪器已开始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量和诊断技术,促使血管测量与诊断过程向标准  相似文献   

18.
电磁辐射下的左心动脉循环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电磁辐射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物效应.介绍比较三种心血管系统的不同电网络模型,并在其中一种模型的基础上确定出新的心血管系统电网络模型--左心动脉循环系统.应用状态空间法对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与生理实际情况大致符合.证明左心动脉循环系统电网络模型也能实现对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模拟.  相似文献   

19.
袖珍式脉搏波测量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采用光电式传感器,单片微机8098作为控制器,图形式LCD作显示器的袖珍式动脉脉搏波监测仪。该仪器能测量手指末端的动脉脉搏波,并在LCD上实时显示波形及脉率,能存储32K字节,共4分种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
徐帆  邓霞  许文  佘泓达  高亮 《集成技术》2023,12(2):10-19
光照缺血模型是常用的脑卒中永久性缺血模型,其原理是:光敏感染料在光照射下被激活并产生活性氧自由基,生成的活性氧自由基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并形成血栓。由于光照缺血模型产生的缺血半影带较小,同临床病理差异较大,限制了对于缺血半影带的研究,因此,该研究基于光化学法构建了一种改良的中动脉近端栓塞模型。具体地,向小鼠体内注射光敏感染料孟加拉红后,用激光照射中动脉近端3 min,以诱导血管栓塞,并通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免疫荧光以及流式细胞术对模型进行评估。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光照缺血模型相比,该模型能在纹状区和皮质区产生较大且稳定的梗死区域(9%~15%),且能通过流式细胞术分离出梗死组织中的驻留小胶质细胞、浸润髓系细胞和淋巴细胞。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改良的中动脉近端光化学栓塞模型能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损伤后病理和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