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维超声内镜(3D—EUS)是建立在二维超声内镜基础上的超声影像技术,是计算机软件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其不仅能够提供病灶的立体结构,还可显示冠状、矢状及横断面的扫描图像,并可进一步测定病灶的体积,从而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在胃肠道疾病的临床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胰腺位于腹膜后,常规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对胰腺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声内镜(EUS)是一项比较成熟,并且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技术.与体表超声检查相比,内镜超声探头更接近病灶部位,能发现较小的病灶.此外,EUS结合其他影像学方法如频谱分析、弹性成像等新兴技术,为胰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好的选择.2010年DDW报道了多项超声内镜技术用于胰腺疾病诊断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胰头占位性病灶的诊断及鉴别是临床的难点,超声内镜是目前公认敏感、有效的胰腺疾病检查方法之一。介绍了超声内镜在各种临床常见的胰头占位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和诊断效能,评述了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术在胰头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简述了超声内镜附加新技术在胰头占位性病变的应用进展。最后指出,内镜超声检查对胰头占位性病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内镜扫查黏膜下病变,根据大小、回声、管壁层次等特点做超声诊断。小病灶定义为超声测量病灶的长径5≤10mm者。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以病变切除后的组织学诊断为标准。结果共159例黏膜下小病灶,超声内镜可清晰扫查所有病变的管壁层次。病变位于食管和胃各75例,十二指肠9例。〈5ram者71例(44.7%),5mm~10mm者88例(55.3%)。124例病灶接受内镜治疗,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为75%(93/124)。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管壁3mm~10mm的病灶的分层判断有重要价值,对于病变性质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有助于选择内镜/微创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超声内镜在食管常见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问世于1980年,自美国的Dimagno首先报道了超声内镜用于检查动物的消化道试验以来,这种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1988年,日本Olympus公司开发出具有360度环行扫描可在7.5 MHz及12 MHz之间切换的GF2UM3超声胃镜以及7 MHz的超声微探头以后,超声内镜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超声探头随内镜插入脏器腔内时更接近病变部位,缩短了超声波的传导途经并降低了声衰减,提高了图像分辨率,相应大大地提高了微小病灶的检出能力.近年来,超声内镜对于食管疾病的诊断,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超声内镜对于食管黏膜下病变的鉴别诊断和食管癌的深度、分期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其他食管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超声内镜在食管常见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线阵超声内镜对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rectal endometriosis,R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于外科手术前行线阵超声内镜检查直肠,超声扫描频率为7.5MHz,根据直肠壁内有无边界不规则的低回声结节或团块判断直肠是否受累,并将超声内镜检查结果与手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中有12例经线阵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直肠壁内有异位子宫内膜病灶,其余8例患者的直肠壁正常.超声内镜诊断为RE的12例患者术中均见盆腔异位子宫内膜病灶与肠壁粘连紧密,手术切除的直肠病灶送检均见子宫内膜组织.超声内镜下未见直肠受累的8例患者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与肠壁无粘连或轻度粘连,易分离,分离缘组织送检未见子宫内膜组织.线阵超声内镜检查结果与手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完全一致.结论:线阵超声内镜检查是诊断RE的可靠方法,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是否伴有直肠受累做出准确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外生长型贲门癌内镜超声及其引导下细针穿刺的诊断意义。方法研究6例腔外生长型贲门癌患者的首发症状、CT表现、内镜表现、内镜超声表现及病理类型。结果腔外生长型贲门癌临床无特征性首发症状,就诊时常常已属于晚期;CT可发现肿块及侵袭范围;普通内镜表现为局部糜烂及黏膜粗糙及僵硬,内镜下活检多无特殊发现;内镜超声表现为:病灶处食管贲门层次结构消失,病变为不均质低回声的结构,呈块状向贲门腔外生长,常累及周围器官,超声内镜下穿刺活检可获得诊断。结论内镜超声及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对于腔外生长型贲门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对十二指肠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十二指肠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普通胃镜、EUS的结果和随访结果,研究总结该病的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 105例十二指肠囊肿患者均无与病灶相关的症状,该病在超声内镜下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即黏膜下病灶位于肠壁内,探头触压病灶易变形,内呈无回声状,边界清楚,源于黏膜下层,后方有回声增强效应,周围肠壁层次结构正常.EUS可明确病灶的起源、大小和性质并与其他黏膜下病变相鉴别.术后随访5年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 十二指肠囊肿属良性疾病,EUS对该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对十二指肠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十二指肠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普通胃镜、EUS的结果和随访结果,研究总结该病的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 105例十二指肠囊肿患者均无与病灶相关的症状,该病在超声内镜下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即黏膜下病灶位于肠壁内,探头触压病灶易变形,内呈无回声状,边界清楚,源于黏膜下层,后方有回声增强效应,周围肠壁层次结构正常.EUS可明确病灶的起源、大小和性质并与其他黏膜下病变相鉴别.术后随访5年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 十二指肠囊肿属良性疾病,EUS对该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对十二指肠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十二指肠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普通胃镜、EUS的结果和随访结果,研究总结该病的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 105例十二指肠囊肿患者均无与病灶相关的症状,该病在超声内镜下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即黏膜下病灶位于肠壁内,探头触压病灶易变形,内呈无回声状,边界清楚,源于黏膜下层,后方有回声增强效应,周围肠壁层次结构正常.EUS可明确病灶的起源、大小和性质并与其他黏膜下病变相鉴别.术后随访5年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 十二指肠囊肿属良性疾病,EUS对该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三维内镜超声(3D-EUS)技术在消化系统检查方面比传统的检查手段更具优越性。在超声内镜中应用三维成像技术可获得食管、胃、直肠、胆、胰等器官及其周围组织的立体声像图,从而提高了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5-FU化疗粒子植入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进展期胃癌病灶伴流出道梗阻的病例,在超声胃镜引导下进行多点植入5-FU化疗粒子45~60粒,平均注射5-FU化疗粒子100 mg,并进行治疗前后的病灶三维扫描.结果 23例患者共施行粒子植入治疗33次.内镜观察标准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6例,恶化1例.临床上缓解不全梗阻显著有效6例,明显有效7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4%.结论 超声内镜引导下5-FU化疗粒子植入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可靠,并发症少.超声内镜三维扫描对化疗疗效的判断可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08/2011-09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可疑病变67例,患者72处病灶纳入研究,可疑病变包括食管黏膜粗糙、糜烂、颜色异常、微隆起等.所有病变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结果:72处局灶性病变中,病理组织学证实癌性病变16处(9处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处病变行手术治疗).非癌性病变56处,为慢性炎症、轻-中度不典型增生.WLE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1.3%、66%、62.5%;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应值分别为:87.5%、98.2%、95.8%.结论: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食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超声内镜仪的普及,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巳成为诊断胰腺疾病的首选方法[1],尤其是EUS引导下FNA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胰腺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新型超声内镜仪及三维微型高频超声探头的应用提高了小胰癌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5.
超声内镜进入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在国内逐渐进入普及阶段,装备超声内镜设备的医院越来越多,诊断性和治疗性EUS的应用愈加普遍,多项EUS应用已接近国际水平,个别项目如内镜超声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文结合近3年我国发表的相关EUS文献就中国内镜超声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一、中国EUS临床应用回顾内镜超声的诊断在国内已较为普及,尤其消化道及胆胰疾病的诊断性应用在各大医院的内镜中心已多有开展.笔者统计了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中国医学期刊上发表及中国学者发表在SCI上的EUS论文情况,近3年我国共发表120篇EUS论文,从消化道至肝胆胰均有应用.其中,消化道方面应用的文章最多(共63篇,包括16篇治疗方面应用,49篇诊断方面应用),其次为胰腺方面(共39篇,包括9篇治疗方面应用,30篇诊断方面应用),肝脏方面较最少,仅有1篇治疗应用,专家笔谈有6篇,谈及相关EUS的诊疗进展,胆道方面较少(共3篇,包括2篇治疗方面应用,1篇诊断方面应用),其他方面也较少(共8篇,包括腹腔淋巴结的诊断穿刺3篇,纵隔病变诊断穿刺3篇,肺病变诊断穿刺2篇).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内镜技术已经成为精细检查和微创手术的主要技术.送入人体腔道内的腔镜通过微型摄像头将影像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以便在直观下进行检查和治疗,还可用图像处理技术显示病变组织即病灶的图像,获取组织器官形态学的诊断信息.遗憾的是,除外价格昂贵的超声内镜和立体内镜,普通电子内镜下对病灶的实际大小迄今仍无法准确测量[1].尽管目前进行测量的主要手段有目测法、张钳法或器械尺法等,但均存在测量不准确的问题.然而,内镜下病灶大小的测量,对于内镜报告客观正确的描述、疾病预后的判断、治疗适应证的掌握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建立了一种崭新的测量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容积超声在肝脏肿瘤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三维超声重建技术,采集60例共78个肝实质性肿块内部及其周围肝脏组织的血供信息,观察其立体图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三维重建后瘤体内血管显示率较二维图像增多,并可获取二维实时扫查不能直接显示的肝脏肿瘤血管和周围血管分布的立体构象,进行定位诊断.78个病灶中HCC以内部血流为主,MLT以瘤周血流为主,总诊断符合率为94.9%.结论:三维容积超声技术可根据肝脏肿瘤内部和周围血管的走行及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异位胰腺胃镜和超声内镜的表现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胃异位胰腺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经胃镜及超声内镜诊断为胃异位胰腺患者17例,总结其临床症状、胃镜和超声内镜下表现,将有临床症状的16例患者行ESD治疗,另1例患者随访观察。结果胃镜下多表现为隆起性病变,顶部可见导管开口呈脐样凹陷;14例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病灶以累及黏膜下层为主,可累及固有肌层,多数为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改变;16例患者接受ESD治疗,术中发现2例患者累及固有肌层,术中、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检提示累及固有肌层3例,随访发现1例患者病灶存在,1例未行手术患者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诊断胃异位胰腺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ESD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胃异位胰腺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无症状患者可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超声检查技术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超声结果对患者临床诊断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采用各项超声检查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诊断效果的差异。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血、尿检查结果正常时,可根据超声检查结果确定肾脏体积及血流变化。结论超声在动态监测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诊断及病程进展等方面的准确度明显高于其它方法,特别是三维超声技术和超声弹性成像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ھ������Ե�ϵ���������ν�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管和胆囊毗邻结构复杂 ,尤其是胆管常规影像检查难以清楚显示。加之胆系肿瘤缺乏特异性肿瘤标志物 ,尽管目前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ERCP)和磁共振胆管胰管成像术 (MR CP)巳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胆总管下段病灶显示仍较困难。自内镜超声检查术 (EUS)和管内超声探头 (IDUS)应用于临床以来 ,对胆管和胆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新方法。本文就此作一概述。1 仪器及选择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超声内镜仪及其辅助设备品种繁多 ,大致分为 3大类 :即诊断用超声内镜、微型导管式超声探头及特殊超声内镜。其中大部分可用于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