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超临界流体萃取——色质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超临界流体萃取炼钢厂炼焦车间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最佳萃取条件。在最佳萃取条件下,对土壤样品进行了超临界流体萃取,离线色质联用分析,并同索氏萃取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影响USFE萃取海藻EPA和DHA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萃取温度、压力、时间、CO2流量和超声参数对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海藻EPA和DHA的影响,发现与超临界流体萃取相比,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使CO2流量减小,萃取温度及压力降低,萃取时间缩短,而EPA和DHA的萃取率提高,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EPA和DHA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5℃,压力25MPa,时间3.0h,CO2流量3L/h。  相似文献   

3.
对超临界流体萃取固态物料进行了萃取机理分析,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固态物料的萃取模型,给出了宏观萃取速率表达式,提出了验证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4.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橘皮中的挥发油,从中分离得到D-柠檬烯,本文对比提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超临界流体提取橘皮中D-柠檬烯的最佳工艺条件为:CO2超临界萃取150 min,萃取压力25 MPa,CO2流量20 L/h,萃取温度46℃.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流体萃取雷公藤中有效成分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对雷公藤药物进行减毒增效,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对雷公藤有效成分的萃取进行了研究.实验以有效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生物总碱以及毒性成分雷公藤红素的收率以及在浸膏中的质量分数为指标,分别对夹带剂种类与组成、萃取温度、萃取压力、静态浸泡时间等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当75%乙醇水溶液为夹带剂,萃取温度为43℃,萃取压力为25MPa,静态萃取时间为3h,进行超临界流体萃取时,有利于有效成分雷公藤甲素以及生物总碱的萃取.所得结果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超临界流体萃取雷公藤甲素收率是传统方法的3.49倍.超临界流体萃取可以有效萃出主要有效成分雷公藤甲素.  相似文献   

6.
植物姜黄中姜黄素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姜黄中姜黄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并采用HPLC法测定姜黄素含量,筛选出超临界CO2萃取姜黄素的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5℃,采用无水乙醇作为夹带剂,用量为35%,萃取时间为5 h,CO2流量3.5 L·min-1.该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7.
百合中秋水仙碱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提取了百合中的秋水仙碱,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萃取物中秋水仙碱含量;通过正交实验对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筛选,确定了适宜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百合粉经氨水碱化后,在40℃,18MPa,以乙醇作提携剂时萃取效果最佳.萃取物中秋水仙碱含量可由植物中的0.049%提高到6.40%.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主要对超临界流体技术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超临界丙烷萃取、超临界水氧化法三种技术,在研究和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以红橘种子为原料,研究了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_2流量4因素对萃取红橘籽油得率的影响,以期获得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红橘种子油的最佳工艺.经响应面分析方法,确定了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柑橘种子油的最佳工艺实际操作条件:萃取压力27MPa,萃取温度46℃,CO_2流量33L/h,萃取时间2.3h,在此条件下红橘种子油得率为31.90%.所得油脂色泽金黄,透明澄清,且符合食用植物油的常规理化标准.  相似文献   

10.
银杏叶黄酮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对超临界流体萃取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影响萃取得率的各因素强烈程度的顺序由大到小为:夹带剂浓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在流量为35kg/h,萃取时间为2h的条件下,最佳萃取实验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15MPa,乙醇浓度为90%,萃取温度为55℃,此时,黄酮类化合物萃取得率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研究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当归中的挥发油的工艺.方法:用正交试验等方法,研究药材粒度、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及解析分离条件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挥发油的影响.结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原料粒度40目,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MPa,萃取时间2h,CO2流量20L/h,分离釜Ⅰ压力8MPa,分离釜Ⅰ温度50℃;分离釜Ⅱ压力6MPa,分离釜Ⅱ温度50℃.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具有较高的提取率,该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2萃取罗勒挥发油的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的方法,研究确定了白花罗勒叶中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以萃取率为指标,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原料颗粒度、解析压力、二氧化碳漉量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其最佳工艺参数为:16MPa、45℃、2h.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流体,特别是超临界CO2,是良好的萃取剂,近30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本文综述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茶叶加工上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从南方红豆杉针叶中提取分离紫杉醇,重点考察了萃取条件对紫杉醇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含水10%~15%的乙醇为夹带剂,且夹带剂与CO2流体的体积比为0.12时为最佳萃取溶剂;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0 ℃,时间2 h为最佳萃取条件.最佳条件下萃取率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15.
考察当归挥发油的不同提取方法.文中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微波辅助萃取法研究萃取当归挥发油.实验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分离釜Ⅰ解析温度55 ℃、萃取温度45 ℃,提取率约1.9%;微波辅助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微波功率800 W、微波辐射时间150 s、液料质量比为4.71: 1,提取率约11.2%.微波辅助萃取法取得当归油的收率高于超临界CO2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萃取当归挥发油收率高,但外观品质较超临界萃取的当归挥发油差.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超临界CO2萃取薰衣草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挥发油萃取率为指标,选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作为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试验法L9(3^4)确定了超临界萃取薰衣草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最佳工艺为CO2流量25L/h,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2MPa,萃取时间1h,挥发油提取率为4.497%。水蒸气蒸馏法提取4h,挥发油提取率为1.32%。因此可知,超临界萃取薰衣草挥发油的收率高,萃取时间短。  相似文献   

17.
米糠中二十八烷醇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米糠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对其中的糠蜡进行提取精制,再以丙酮作为溶剂索氏提取二十八烷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糠蜡的最佳参数为:压力50MPa,温度40℃,时间50min.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流体萃取在陶瓷脱脂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脱脂的实验装置流程,详细地分析了实验条件对超临界流体萃取脱脂的影响。研究表明 ,在萃取压力30MPa、温度 331K萃取12 0min后脱脂率可达到75%;萃取温度338K,压力30MPa萃取120min后脱脂率可高达94.1%。该法克服了传统热脱脂方式易变形、开裂的缺陷,并且萃取效率高、操作时间短.  相似文献   

19.
夏枯草果穗熊果酸超临界萃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提取夏枯草果穗中的熊果酸,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萃取物中熊果酸含量.通过正交实验[L9(34)]对萃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适宜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夏枯草果穗熊果酸超临界CO2萃取的各因素影响程度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携带剂萃取压力.最佳参数为萃取温度30℃,萃取压力15Mpa,携带剂甲醇:乙醇=1:1,萃取时间90min.  相似文献   

20.
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SFE-CO2)及气相色谱技术,建立了土壤中12种类二英类多氯联苯(PCBs)的分析测定方法.对SFE-CO2的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25 MPa,温度100℃,静态萃取时间20 min,动态萃取时间45 min,收集溶剂丙酮,CO2流量2.5 mL/min,改性剂10%(质量分数)二氯甲烷.12种PCBs的加标回收率为73.0%~129.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10.5%.测定麦田土壤样品中12种类二英类多氯联苯,共检出8种PCBs,质量比为77~667 pg/g,其他4种未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