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6例SIS患者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均出现冈上肌肌腱损伤。MRI表现:14例为肌腱信号增高;16例为肌腱局部撕裂,肌腱表面信号异常、混杂;12为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4例为肌腱全层撕裂,斜冠状面T2WI示冈上肌肌腱正常条带状连续性低信号中断,中断处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改变。肩峰形态呈平直形6例、弧形18例及钩形22例。4例肩峰-肱骨距<5mm,为钩型肩峰伴有肩锁关节增生、赘骨形成;23例肩峰-肱骨距为5~7mm,13例肩峰-肱骨距>7~10 mm,6例肩峰-肱骨距>10~15 mm。40例患者出现肩峰下滑囊增厚或积液改变。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SIS患者肩袖损伤征象,亦能显示肩峰形态及肩峰下滑囊等改变,对临床诊治有一定帮助。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I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3例X线片无骨折但临床怀疑肩袖损伤或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用1.5 T MRI机检查,观察肩袖损伤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在MR上的影像特征,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并与手术结果对比,计算准确率。结果 33例中肩袖损伤20例(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5例(合并肩袖损伤10例)。肩袖损伤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术前MR诊断准确率分别约为95.0%、71.3%。结论肩关节MRI扫描对肩袖损伤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肩袖损伤者中至少半数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和影像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东  David Stanley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2):1241-1243,124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分析应用关节镜行肩峰成形术治疗68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2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情况。随访12个月以上纳入分析。采用洛杉矶加洲大学(UCLA)肩关节功能标准评价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6.4个月,术后3-24个月有持续的症状和功能的改善,UCLA评分从术前18.3分改善到31.7分,优良率为89.7%。结论关节镜能明确诊断,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能达到减压要求,效果良好。早期、持久地术后锻炼是康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部病变中最常见的形式。Neer提出 10 0 %的撞击损伤和 95 %的肩袖病理改变是肩峰与肩峰下间隙中的周围组织摩擦所致。文献对这一提法提出质疑 ,指出肩峰下撞击损伤的病因是多因素的 ,这些病因包括解剖的和力学的因素、肩袖病变、盂肱关节不稳或限制性制动处理、控制肩胛骨的肌肉失衡以及姿势因素等。本文旨在探讨可能存在的病理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是肩关节病变中较为常见的疾患,对其整体了解仍有所不足.多年来,多种假设提出来描述肩峰下撞击征的发病机制,但尚未找到明确的解释.近年来,否认撞击存在的内源性机制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多个不同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体格检查特异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崔丽  高琴  黄梅  殷珍佾  刘晶  张岩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0):1854-1855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的常见疾病[1],多见中年以上患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对比分析肩峰撞击综合征(SIS)患者与健康人群肩峰下滑囊(SAB)的超声图像特征,探讨一种简便而准确的SAB超声评估方法。方法:选取确诊为SIS的患者58例(病例组)共65个患肩,以及无任何肩关节不适的健康志愿者50例(正常对照组)共50个优势肩。均行肩关节超声检查,观察SAB是否增厚、有无积液等,并分别在肩胛下肌腱长轴及短轴切面、冈上肌腱长轴及短轴切面测量SAB厚度。结果:病例组滑囊增厚、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65,P<0.001;χ2=15.345,P<0.001)。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冈上肌腱短轴切面测得的SAB平均厚度均大于肩胛下肌腱长轴、短轴及冈上肌腱长轴切面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能准确评估SIS患者SAB增厚、积液扩张等病理改变,冈上肌腱短轴切面测量SAB厚度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与探讨肩峰角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8月—2022年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因肩关节痛就诊并经临床和关节镜证实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患者,另选取60名肩关节正常志愿者,均行MRI检查,由两名主治以上影像医师共同测量肩峰角,并观察有无肩峰骨赘形成及具体部位,并对肩峰角做ROC曲线得其最佳临界值及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肩峰角大小对SIS诊断有统计学意义,当肩峰角大于7.1°,诊断为SIS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2.5%、83.3%。肩峰骨赘多发生在肩峰外下缘。结论:从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探讨肩峰角过大产生SIS的机制,得到肩峰角与SIS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MRI征象Ⅲ型肩峰、肱肩间隙狭窄和肩袖撕裂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92例肩关节MRI疑诊SAIS患者,以关节镜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Ⅲ型肩峰、肱肩间隙狭窄和肩袖撕裂单一征象或联合征象诊断SAIS的效能。结果 Ⅲ型肩峰、肩峰下间隙变窄、肩袖撕裂和联合征象诊断SAIS的敏感度分别为51.06%(24/47)、72.34%(34/47)、80.85%(38/47)和85.11%(40/47),单一肩袖撕裂诊断敏感度与联合征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68),特异度(64.44%,29/45)低于联合征象(84.44%,3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P=0.008)。结论 MRI可显示SAIS肩袖损伤、肩峰形态和最短肱肩间隙狭窄,根据以上三种征象联合诊断SAIS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肩峰肱骨距离、冈上肌肌腱厚度以及肩、颈姿势进行评估,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患者肩峰下空间变化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纳入试验组SIS患者20例,同期招募的年龄、性别、体重均匹配健康人对照组20例(试验组及对照组均为右利手)。使用超声测量肩峰肱骨距离(AHD)以及冈上肌肌腱厚度。使用GPS姿势分析系统分析头前伸姿势(FHP)和肩前伸姿势(FSP)。分别测量颅椎角(CA)和肩前伸角度(FSA)联合上述两种方式对肩峰下空间变化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试验组冈上肌肌腱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之间AHD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冈上肌厚度与AHD比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试验组FSA小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CA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FSA与AHD两者间存在中度相关(P0.05,R=0.62)。CA与AHD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SIS与试验组患者相比,冈上肌肌腱更厚且肩前伸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技术。由于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因此,要设计个体化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使患者能在较短的住院时间内掌握整个训练过程,能正确、最大限度地进行功能锻炼。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间,对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肩峰成形术,经3~10个月的随访,效果良好。现将护理方法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1.5T核磁共振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检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当前的疾病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的62例SIS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给予患者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结果:磁共振总检出率高于CT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Ⅰ型、Ⅲ型的检查中,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Ⅱ型检查中,磁共振成像MRI检出率高于MSCT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发现,有15例患者观察到肩峰下间隙狭窄、有9例观察到肱二头肌及冈上肌肌腱出现不同程度的钙化、有28例患者观察到肩峰下及肩锁关节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磁共振检查发现,22例患者肩峰下滑囊观察到增厚、积液的情况,18例患者观察到肩袖出现不同程度损伤,17例患者观察到关节盂唇存在不同程度的撕裂、损伤,24例患者显示Ⅱ型肩峰,36例患者可观察到肩关节囊内存在积液。结论:SIS应用1.5T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检出率高,特别是能够清晰地反应患者肌肉组织损伤及病变,有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的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介入治疗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介入治疗组(n=44)和常规治疗组(n=38),介入治疗组在超声引导下于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注射复方倍他米松1 ml+0.9%氯化钠注射液2 ml+2%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探讨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方法。方法 2006年8月-2012年12月,对32例(32肩)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患者采用关节镜治疗,所有术前均采用MRI检查及冈上肌出口位X线检查,并根据UCAL(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术中关节镜下切除肩峰下滑囊、肩峰前下外侧部分及增生骨赘以及喙肩韧带,扩大肩峰下间隙,术后定期随访并再次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优(34~35),良(28~33),可(21~27),差(≤20)。根据患者术前、术后评分进行自身t检验。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术后UCAL评分优18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手术前后自身t检验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技术[1].由于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因此,要设计个体化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使患者能在较短的住院时间内掌握整个训练过程,能正确、最大限度地进行功能锻炼[2].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技术。由于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因此,要设计个体化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使患者能在较短的住院时间内掌握整个训练过程,能正确、最大限度地进行功能锻炼。我院自2005年6月  相似文献   

18.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动态检查方法,探测了46例临床诊断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肩,并将其中33例手术和超声介入性治疗的患肩的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超声可清晰地显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肌腱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在手术治疗的33例中,超声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的准确性94%。结论:超声显像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余伟吉  蒋顺琬  陈大宇  冯利刚 《新医学》2009,40(10):675-677
目的:总结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体会。方法: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45例,按Neer分期和肩峰形态分型分为手术组(Neer分期Ⅲ期或Ⅲ型肩峰患者17例)及非手术组(余下的28例)。手术组先在关节镜下行肩关节检查和清创,再通过关节镜在肩峰下间隙行肩峰成形减压术。非手术组行肩峰下封闭,将封闭液(2%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注射液40mg、维生素B12500μg、生理氯化钠5mL)注射入肩峰下间隙,每周1次,治疗2~3次,同时予口服双氯芬酸和物理治疗。结果:手术组(共19例,2例由非手术组转入),总有效率为84%(16/19);非手术组总有效率为89%(25/28)。结论:正确掌握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是成功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关键。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减压术适用Neer分期Ⅲ期、Ⅲ型肩峰患者和经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其余患者可采用以封闭为主的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田增英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0):1887-1889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一种中年以上者常见的肩关节疾病,是肩峰下间隙内结构受到摩擦、撞击引起炎症、损伤等的一种病理改变。其临床特征是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时有一疼痛弧[1],患者梳洗头发,颈、背部搔痒或取高处物件时都因手臂上举而引起一阵阵剧痛,重者在穿衣脱衣时往往会疼得浑身冒汗。若不进行及时的治疗,病变进一步恶化,撞击与肩袖肌腱磨损会互为因果,构成恶性循环,严重妨碍肩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