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云庆 《安徽医学》1991,12(3):50-51
<正> 恶性淋巴瘤(ML)的病因、病理、免疫、临床和预后已作过大置研究。但骨恶性淋巴瘤(MLB)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将有关文献作一综述。1928年Obefling等首次描述了原发性骨淋巴瘤(PLB)的诊断。1939年Parker等报道17例,提出了MLB的特征,并命名为骨网状细胞肉瘤(RCS)原发性骨网状细胞肉瘤(PRCSB)。1974年Boston等报道179例,并强调了疾病的分期对预后的意  相似文献   

2.
淋巴结外恶性淋巴瘤约占全身恶性淋巴瘤的24~48%。消化道是结外淋巴瘤的常见部位,原发于骨者少见。本病以前称为骨的网状细胞肉瘤,自1939年 Parker 等首先报告以来,国外陆续有较多报告。Freeman 等统计1,467例结外淋巴瘤中,骨恶性淋巴瘤占4.7%,Moda 等统计299例结  相似文献   

3.
脑部原发恶性淋巴瘤的细胞来源尚无定论,故本病的同义词甚多,如网状细胞肉瘤,小胶质细胞瘤病、淋巴肉瘤、软脑膜肉瘤和血管周围肉瘤。网状细胞被认为是脑的网状内皮细胞胶质细胞的前驱。淋巴瘤对大部分由原始的网状细胞和不同比例的比较分化的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4.
网状细胞肉瘤系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与淋巴肉瘤相似。根据北京、上海两地淋巴瘤分类统计:网状细胞肉瘤发病率仅次于淋巴肉瘤居第二位。网状细胞肉瘤主要为未分化的网状细胞所组成,多发生于淋巴结,亦可原发于骨、胃、肠等处,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诊断困难,绝大多数的病例需依靠病理检查方能确诊。复习国内有关文献至一九七五年底为止共报告本病约35例左右,其中有4例伴有皮内结节性皮肤病损,这种皮内结节多呈单个或多个,至于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结节样病损改变者则甚为罕见,现将我们最近所见一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恶性淋巴瘤多见于成人,而小儿较少见。我院十七年来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仅16例,占同期儿科总住院患儿的1‰。由于本病较少见,使得临床医生不易早期确诊,而且治疗亦较棘手。冈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疗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将此16例病例作了初步分析,并将近几年来同内外治疗的先进经验共同报导如下: 临床观察一、一般分析由于淋巴结内的主要细胞成分是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淋巴瘤发生于淋巴细胞的称为淋巴肉瘤,发生于网状细胞的称为网状细胞肉瘤;同时含有上述两种成分的称为淋巴网状细胞瘤,又名何杰金氏病。我院16例恶性淋巴瘤中,以网状细胞肉瘤为最多,  相似文献   

6.
恶性淋巴瘤并发白血病,近年来国内已有较多报道。我院内科从1975年9月至1982年9月共收治恶性淋巴瘤110例,其中淋巴细胞肉瘤65例,网状细胞肉瘤14例,何杰金氏病24例,未定型7例。110例中发生白血病者16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占全部淋巴瘤的14.5%,占NHL的18.6%。诊断标准:凡经临床、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瘤的病例,具备有以下条件之一者,诊断为肉瘤性白血病:①肿瘤细胞同时侵犯骨髓与外周血液;②淋巴细胞数始终在5000/mm~3  相似文献   

7.
骨外尤文氏肉瘤(extraskeletal E-wing′s Sarcoma,EES)十分罕见,是神经外胚层来源的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组织学上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如恶性淋巴瘤、小细胞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难以鉴别,临床上也将其诊断为外周原发性神经外胚层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  相似文献   

8.
骨肿瘤是指发生于骨骼的恶性肿瘤,是骨组织或其附属组织的新生物。骨肿瘤可分为原发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按骨肿瘤的恶性程度又分为良性、恶性以及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骨巨细胞瘤,按细胞来源可分为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多发性骨髓瘤、恶性骨巨细胞瘤、网状细胞肉瘤等。我科自2008年至2012年共收治骨肿瘤手术患者24例,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干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骨原发恶性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one,PLB)是一种起源于骨髓腔、病变局限于骨骼系统与周围软组织浸润的结外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较少见。研究人员通过大量临床实验最终发现,PLB的组织血特点和软组织网状细胞肉瘤较为相似,不过临床特征却有显著差异,但临床易将其与其他骨原发与继发恶性肿瘤混淆,继而出现误诊延误治疗~([1])。基于此,影像学的准确诊断对临床PLB的诊治与预后有重要影  相似文献   

10.
脑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 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 ,PCNSL)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约占颅内肿瘤的 1% ,占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slymphoma ,NHL)的 1%~ 2 % [1,2 ] 。近 2 0年来 ,其发病率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及免疫功能缺陷人群中均明显上升。以前由于对其组织发生认识不清 ,名称较混乱 ,曾称为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软脑膜肉瘤、组织细胞性肿瘤、血管外皮肉瘤、混合性肉瘤、小胶质细胞瘤、混合性血管肉瘤、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性脑炎等 ,直到2 0世纪 70年代后期才逐渐统一为恶性淋巴瘤。这些…  相似文献   

11.
胃肉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铁军  张才全 《四川医学》2002,23(1):98-100
胃肉瘤 ,约占胃恶性肿瘤的 1%~ 3% ,其中以胃恶性淋巴瘤最为常见 ,占胃肉瘤的 70 %以上 ,其次为胃平滑肌肉瘤 ,而如神经纤维肉瘤、粘液肉瘤以及恶性神经鞘膜瘤罕见。下面主要介绍前两者的诊治问题。1 胃淋巴瘤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 (primary gastric malignantlymphoma,PGL ) ,分为何杰金病与非何杰金病淋巴瘤(NHL)两种类型。NHL占绝大多数 ,在胃非上皮源性肿瘤中最常见。绝大多数胃淋巴瘤是 B细胞淋巴瘤 ,其中大多数是高度恶性的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HG) ,低度恶性的胃 B细胞淋巴瘤属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mucosa- associated …  相似文献   

12.
恶性网状细胞病是网状细胞肿瘤性增生疾患,它不同于网状细胞肉瘤及淋巴网状细胞肉瘤(何杰金氏病),本病过去曾有多种命名,恶性网状细胞病是1964年3月全国第一次血液学学术会议所命名的,以后国内也有人主张称之为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国外,首先报告本病为Robb—Smith(1938)及Scott(1939),国内,郁知非报告18例(1959),均称之为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istocytic Medullary Reticulosis),1972年Liao等则称之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Maglignant Histiocytosis)。  相似文献   

13.
恶性淋巴瘤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在华南地区占恶性肿瘤的第七位,国内第八位。国外小儿恶性淋巴瘤占小儿恶性肿瘤的3.7~10%。国内则为9.57%,仅次于白血病而居第二位。作者统计本院1964年1月~1977年7月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淋巴瘤的小儿住院病例计30例,结合文献对小儿病例特点分析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一、病理类型淋巴网细胞瘤7例(23.3%),淋巴肉瘤18例(60%),网状细胞肉瘤5例(16.7%)。  相似文献   

14.
骨淋巴瘤最初由Parker和Jackson报道,是一种网状细胞肉瘤。在所有的骨肿瘤中占3%~5%,占所有淋巴瘤的4%。对于骨淋巴瘤的诊断有以下标准:1.临床有单一骨的原发灶。2.病理证实有骨缺损(没有转移)。3.在6个月之内出现局部转移灶或早期肿瘤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1975年应用抗肿瘤新药——甘磷酰芥治疗12例恶性淋巴瘤病人,其中何杰金氏病6例、淋巴肉瘤1例、淋巴肉瘤白血病1例、网状细胞肉瘤3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治疗方法:(1)间歇疗法:2例,0.75~1.0g/日,连服5~6天,休息3~5  相似文献   

16.
苏泼曼 《国外医学情报》2002,23(5):18-19,21
最初为淋巴瘤分类的目的是以存在或不存在里德-斯特恩伯格细胞的非典型大细胞为基础。在何杰金病中存在着里德-斯特恩伯格细胞,但在许多类型的非何杰金淋巴瘤中不存在这种细胞,区分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非常重要,因为何杰金病的分期对治疗和临床结果的作用要比亚型分类更为重要。除了结节淋巴细胞显性亚型之外,何杰金病亚型的分类几年来一直没有改变。但是,病理学家、血液学家和肿瘤学家之间对非何杰金淋巴瘤的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非何杰金淋巴瘤最初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大小被分为2类:淋巴肉瘤(小细胞)和网状细胞肉瘤(大细胞)。1956年,Rappaport等人介绍了第一种现代化的淋巴瘤分类法,此分类法是以恶性淋巴样细胞的细胞学特性为基础的。研究人员把细胞学类型分为结节类和弥散结构类。随后,Rappaport分类法对此进行了数次修改。“网状细胞”  相似文献   

17.
胃肉瘤临床上少见,其中以胃平滑肌肉瘤及胃恶性淋巴瘤相对为多。我院自1975年至1987年3月共收治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肉瘤,包括平滑肌肉瘤5例,淋巴肉瘤2例及网状细胞肉瘤1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男5例,女3例,年龄15-74岁,平均45.2岁。二、肿瘤部位:平滑肌肉瘤,单发于胃窦、胃  相似文献   

18.
临床淋巴瘤目前发生率逐渐增加,因此胃淋巴瘤可能相应增多,应引起注意。 原发性胃淋巴瘤占所有恶性胃新生物2.5%。其临床表现,镜观及X线表现常与其他胃部疾患类似,特别是胃癌。而淋巴瘤的予后较好,因此正确的诊断是很重要的。继发性胃淋巴瘤予后虽较差,但正确的诊断仍是重要的,以利于进行适当的局部治疗。 本文报导经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学证实的胃淋巴瘤18例。其中网状细胞肉瘤9例(原发性7,继发性2)、大滤泡性淋巴瘤2例(原发与继发各1)、淋巴肉瘤2例(皆为原发)、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原发)、恶性淋巴瘤4例(原发与继发各2例)。  相似文献   

19.
<正> 替尼泊甙系鬼臼毒人工半合成衍生物,抗肿瘤作用强,脂溶性、分子量小,能通过血脑屏障,毒性低,副作用少,是近年来恶性脑胶质瘤化疗新药,人们正寄以厚望。其抗瘤谱广,对急性白血病、卵巢癌、膀胱癌、肺癌、睾丸癌、恶性淋巴瘤、何杰金病、网状细胞肉瘤、淋巴肉瘤、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等均具有一定疗效,可供临床广泛选用。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骨小细胞肿瘤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及病理形态在原发性骨小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9例骨的小细胞肿瘤[其中尤因肉瘤/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W/PNET瘤)22例、小细胞骨肉瘤6例、间叶性软骨肉瘤3例和恶性淋巴瘤8例],观察其病理形态并作免疫组化分析,所用抗体O13、NSE、S-100、Actin和LCA。结果:EW/PNET瘤20/22例为O13阳性。NSE:EW/PNET瘤16/22例和1例骨肉瘤阳性。7例EW/PNET瘤、1例骨肉瘤及3例间叶性软骨肉瘤均有S-100阳性。所有恶性淋巴瘤的LCA均为阳性。骨肉瘤均见骨样基质,间叶性软骨肉瘤可见分化较好的软骨岛。结论:O13的染色对于EW/PNET瘤有诊断意义。小细胞骨肉瘤的成骨和间叶性软骨肉瘤的软骨分化为形态上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