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肾小球内皮细胞培养及产生细胞外基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者成功地培养了肥儿及牛肾小球内皮细胞,将内皮细胞克隆后传代培养了7代,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进行鉴定,观察胎儿及牛肾小球内皮细胞都可以表达第VIII因子相关抗原,纤维连接蛋白,IV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测定了不同时胎儿肾小球内皮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外基质的水平。结果证实不加任何刺激因子,肾小球内皮细胞可以稳定地产生细胞外基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urocortin促进心血管内植入材料表面内皮细胞黏附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聚四氟乙烯置入培养的内皮细胞中.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聚四氟乙烯表面生长的细胞内反映细胞黏附及增殖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纤维连接蛋白、纽蛋白、Ki-67的表达程度。结果:加urocortin组的聚四氟乙烯表面生长的内皮细胞内反映细胞增殖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Ki-67的表达程度明显增加,并且细胞数量有增加趋势。结论:urocortin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在心血管内植入材料表面的生长,这种作用与urocortin增强了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3.
细胞外基质对内皮细胞粘附功能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促进内皮细胞在聚氨酯材料上粘附,为实现人工心血管内皮细胞化探索条件和方法。方法:用荧光法观察细胞外基质成分对内皮细胞在聚氨酯材料上粘附的影响。结果:用胶原I,胶原Ⅳ,纤维粘连蛋白(FN)玻璃粘连蛋白(VN)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及对照组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别预衬聚氨酯50mg/L浓度组,内皮细胞与材料接触15min后,粘附率分别为32.31%,54.43%,42.34%,63.77%和27.7  相似文献   

4.
活化血小板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活化血小板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 - 1 (MMP - 1 )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健康人血小板 ,经不同浓度ADP、凝血酶诱导后 ,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CD6 2P、CD1 5 4表达水平 ;同时共育血小板与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 ,应用RT -PCR法检测HUVECsMMP - 1mRNA表达 ,底物凝胶电泳酶谱法分析培养基中MMP - 1活性。结果 :ADP或凝血酶均呈浓度依赖方式增加血小板CD6 2P、CD1 5 4表达。以ADP(4 μmol/L)或凝血酶 (1U/ml)诱导的血小板与HUVECs共育后 ,均能显著增加HUVECsMMP - 1mRNA表达 (P <0 .0 5 ) ,同时培养基中MMP - 1活性与未刺激组相比也明显增强 (P <0 .0 1 ) ,使用特异性CD1 5 4单抗后可阻断上述作用。静息血小板、单纯等量ADP或凝血酶 ,对MMP - 1mRNA表达及MMP - 1活性均无影响 (P >0 .0 5 )。结论 :活化血小板可通过其表达的CD1 5 4分子诱导内皮细胞产生MMP - 1 ,此效应对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该实验收集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mBMEC-CM)预留分原液外,其作用阻遏分子量为10000daltons(10KD)和3000daltons(3KD)的超膜眼滤,获得分子量〉10DK、3-10KD、〈3KD的超滤液,分别检测不同组分越滤液及原液对小鼠白血病细胞系(WEHI-3)细胞集落生长的影响,发现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无血清条件培养中分子量以上结果表示: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无血清条件培养中可能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活化血小板对内皮细胞表达TFPI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建立活化血小板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共孵育体系(细胞比例10∶1),应用RT-PCR检测内皮细胞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表达的变化。结果活化血小板与内皮细胞共孵育8h后,TFPI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活化血小板通过CD40与CD154信号传递途径并不能增强内皮细胞TFPI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体外研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黏附内皮细胞基质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从理论上寻找两种药物联合效果优于单药的原因。方法 于2013年在第三军医大学动物中心购买健康雌性SD大鼠4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阿司匹林组(8只)、氯吡格雷组(8只)、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联合组,8只)、对照组(8只)以及用于原代细胞分离培养10只。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利用50 μg/ml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建立受损血管内皮细胞模型并采用100 mg/kg阿司匹林、10 mg/kg氯吡格雷、100 mg/kg阿司匹林联合10 mg/kg氯吡格雷以及200 μl蓖麻油制作内皮细胞基质板|血浆血小板分离制备前3 d,阿司匹林组喂养阿司匹林100 mg·kg-1·d-1,氯吡格雷组喂养氯吡格雷10 mg·kg-1·d-1,联合组喂养阿司匹林100 mg·kg-1·d-1,氯吡格雷10 mg·kg-1·d-1,对照组喂养蓖麻油200 μl/d。采用ELISA法检测黏附内皮细胞基质上的血小板数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血管内皮细胞蛋白血栓调节蛋白(TM)、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CD40表达的影响。结果 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处理的血小板对内皮细胞黏附活性的影响:4组50、100、150、200 μl血小板黏附内皮细胞基质活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氯吡格雷组和联合组50、100、150、200 μl血小板黏附内皮细胞基质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和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组150 μl血小板黏附内皮细胞基质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黏附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处理的内皮细胞基质活性的影响:4组50、100、150、200 μl血小板黏附内皮细胞基质活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组50、100、150、200 μl血小板黏附内皮细胞基质活性分别低于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显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能抑制由ox-LDL引起的TM表达的减少。ox-LDL能明显诱导血管内皮细胞LOX-1表达,阿司匹林能明显抑制由ox-LDL引起的LOX-1和IL-6的表达|而氯吡格雷则能明显抑制内皮细胞CD40的表达。结论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能从上调TM和抑制炎性因子两方面降低血小板对内皮细胞基质的黏附作用。但两者联合更能抑制由ox-LDL引起的炎性因子的表达,降低血小板对内皮细胞基质的黏附。  相似文献   

8.
观察CD31分子在脐血造血细胞的分布和IP28A-CD31单抗对造血祖细胞CFU-GM和BFU-E的集落形成的影响,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免疫分型和分选脐血造细胞。结论CD31分子广泛分布于脐血造血细胞,并对脐血造血细胞有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肺纤维化 (pulmonaryfibrosis,PF)是一种肺间质增生性疾病 ,病理检查可见全肺弥漫性胶原纤维增生 ,肺泡隔增厚 ,支气管、毛细血管周围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更为明显 ,同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侵润 ;肺泡内也有大量炎性细胞及渗出液 ,其中含有大量纤维素 ,肺泡实变及塌陷不均匀分布 ,部分肺泡管扩张[1] 。血管内皮细胞 (endotheliocyte ,Ec)是一层血管内皮的扁平细胞 ,由于气体交换的需要肺组织中存在大量微小血管 ,单层Ec构成的毛细血管是肺泡壁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最易受到体内外致病因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钛表面胞外基质涂层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体外研究成骨细胞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作为修饰的钛表面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并为进一步指导钛种植体表面的仿生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在纯钛表面(CpTi)培养成骨细胞,经过反复冻融脱去细胞留下基质,在基质化钛表面(Ti/ECM)和CpTi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噻唑蓝(MTT)比色试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对比评价两组钛片上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情况.结果 去细胞后,钛表面存有胞外基质的生物活性成分;接种1、3、5、7 d后,Ti/ECM组的细胞增殖与CpTi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5 d后,Ti/ECM表面的细胞分化与CpTi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表面的基质涂层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并具有诱导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刘征雁  牛保华 《医学争鸣》2006,27(7):637-638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功能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利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 Ag,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采用玻珠柱法测定血小板黏附率PAdT. 结果: 糖尿病组血浆vWF∶ Ag(145.6±25.6)%,GMP-140(16.8±3.5)μg/L,PAdT(80.3±5.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血管病变的患者血浆vWF∶ Ag(160.8±35.6)%,GMP-140(18.9±5.5)μg/L,PAdT(89.5±7.8)%水平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GMP-140,PAdT水平与血浆vWF∶ Ag水平显著正相关(r=0.446,0.413,P均<0.0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并由此引起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血浆vWF:Ag,GMP-140及PAd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本课题通过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的基因多态性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从基因水平上探讨ACS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示PECAM-1第3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ACS有相关性,提示此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不稳定型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破裂过程,进而推测基因也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大肠癌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55例大肠癌和40例正常人血浆血栓烷B2(TXB2)、11-去氢-血栓烷B2(DH-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结果:大肠癌TXB2、DH-TXB2、GMP-140、vWF、TM和cGMP升高,FN下降。大肠癌cGMP与TXB2、DH.TXB2、GMP-140、TM之间均呈正相关。大肠癌已转移FN下降,其余指标升高;手术后FN升高,其余指标下降。结论:大肠癌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二者影响大肠癌的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在尿道缺损修复术后改善新尿道组织血液循环的效果.方法:分离兔骨髓源单个核细胞,并体外诱导分化为EPC.12只尿道缺损模型兔尿道修复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8只,对照组4只.将EPC点状注射于实验组兔尿道吻合口处及其外层的皮下组织中,对照组应用等量的空白细胞培养基处理,于术后4周、12周分别观察2组新尿道组织中毛细血管数目.结果:分离所得的兔骨髓源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细胞表型由CD34 CD133 CD31 逐渐转变成CD34 CD133CD31 .将CD34 CD133-CD31 细胞用于尿道修复,修复后4周、12周实验组新尿道组织中毛细血管数均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兔骨髓源单个核细胞可在体外被诱导分化为EPC,EPC可促进尿道缺损修复术后新尿道组织的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因子(PECAM-1)在Leu125Val、Ser563Asn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经心电图、心肌酶谱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156例病人作为冠心病组,同期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冠脉病变的7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方法检测PECAM-1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冠心病组和对照组PECAM-1基因Leu125Val、Ser563Asn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ECAM-1基因的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有明显相关性,可能是冠心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肿瘤细胞总唾液酸及α2,6-连接唾液酸对乳腺癌细胞MDA-MB435黏附力的影响。方法 乳腺癌细胞MDA-MB-435转染顺义或反义α2,6唾液酸转移酶(ST6Ga1-I)cDNA,以黑接骨木凝集素SNA筛选高、低表达α2,6唾液酸细胞克隆.检测各转染细胞的同源凝集作用,并比较唾液酸酶处理前后肿瘤细胞对胶原Ⅳ黏附力的变化。结果 顺义转染克隆细胞.细胞之间的同源黏附能力下降.与胶原Ⅳ的黏附增强;反义转染克隆细胞-细胞之间同源黏附能力增强,而与胶原Ⅳ的黏附降低。唾液酸酶处理后肿瘤细胞与胶原Ⅳ的黏附力下降至未处理前的31%-57%。结论 乳腺癌MDA-MB435细胞表面唾液酸及α-2,6唾液酸化对肿瘤细胞的黏附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细胞学实验来研究塞来昔布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活性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方法:用酶消化法分离兔关节软骨细胞,利用相差显微镜和H.E.染色软骨细胞形态学观察,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金属蛋白酶(MMP-1)、MMP-3蛋白,阿利新蓝法检测糖氨多糖(GAG)的合成.结果:随传代次数增加,细胞逐渐变大,72 h后见细胞大部分贴壁并延伸呈成纤维细胞形态.5 W时A组、B组、C组的阳性免疫染色的灰度值A、C组灰度弱于B组(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5 w时C组软骨细胞较B组软骨细胞的MMP-1、3蛋白表达量下降,P<0.01,A组在各周无明显变化.3 W与5 W时A、C组糖氨多糖含量高于B组(P<0.01).结论:塞来昔布可以抑制IL-1所产生的不良效应;可通过减少MMPs的合成,保护软骨基质的降解来维持细胞活性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9例食管鳞癌及10例正常食管组织中VEGF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食管鳞癌中VEGF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P<0.05)。VEGF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PCNA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VEGF表达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VEGF和PCNA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食管癌的恶性程度、预测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