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王建斌  高纯  陈昊  付宏征 《中草药》2023,54(24):7953-7958
目的 研究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地上干燥部分的化学成分,发现抗氧化活性化合物。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ODS柱色谱等色谱技术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运用IR、HR-ESI-MS、1H-NMR、13C-NMR、HSQC、HMBC、COSY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利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血见愁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和6个苯丙素类化合物(2~7),分别鉴定为9-羟基-6,7-去环氧-茎点霉甜菜烯酮(1)、迷迭香酸(2)、迷迭香酸甲酯(3)、迷迭香酸乙酯(4)、反式咖啡酸(5)、反式咖啡酸乙酯(6)、反式咖啡酸乙烯酯(7),化合物2、3、5~7表现出一定的超氧阴离子清除活性,半数效应浓度(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 EC50)分别为(2.07±1.22)、(0.95±0.26)、(0.84±0.18)、(1.98±1.12)和(5.39±0.89)μg/m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血见愁酮A;化合物2~4为血见愁植物中首次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奇楠沉香超临界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个榄香烷型和1个桉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通过MS、UV、IR、NMR和ECD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奇楠醇C(1)、奇楠醇D(2),经检索均为新化合物。采用体外法测定化合物对皮质酮(CORT)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对CORT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两色金鸡菊Coreopsis tinctoria头状花序的化学成分。采用柱色谱技术从采自新疆的两色金鸡菊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的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coretinterpenoid A(1),coretinphenol(2),槲皮素(3),槲皮素-3-O-β-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5),花旗松素(6),7,3',5'-三羟基二氢黄酮(7),异奥卡宁(8),异奥卡宁-7-O-β-葡萄糖苷(9),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7-O-β-葡萄糖苷(10),紫铆因(11),奥卡宁(12),硫黄菊素(13),linocinnamarin(1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10,13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没药(地丁树Commiphora myrrha的干燥树脂)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没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NMR、MS等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没药正己烷部位共分离得到了8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R,5S)-呋喃杜松-6(1),7(8),9(10)-三烯-5-醇乙酸酯(1)、(1E,3S,4R,8S)-吉玛-3-甲氧基-8-羟基-1,10(15),7(11)-三烯-6-羰基-8,12-内酯(2)、 gajutsulactone A(3)、 1-hydroxyeudesma-3,7(11)-dien-8-one(4)、1-hydroxyeudesma-4(14),7(11)-dien-8-one(5)、5β-10α-hydroxy-2α-methoxy-6-oxoguaia-7(11),8-dien-8,12-olide(6)、(2R,4R,5S)-2-甲氧基-5-乙酰基-呋喃吉玛-1(10)E-烯-6-酮(7)、1(10)Z,4Z-蓬莪术二烯-6-酮(8)。结论 化合物1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挖掘山胡椒Lindera glauca根的倍半萜类成分,以期寻找到具有潜在抗炎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 运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山胡椒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采用HRESIMS、NMR、IR、UV、OR、ECD量子化学计算等技术确定化合物的平面和绝对构型;运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体外炎症模型对所制备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从山胡椒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10个倍半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R,7R,10S)-4-羟基-4,10-二甲基-5-羰基-1(6),11(13)-二烯-12-羧酸-萘酮(1)、linderaguaianol C(2)、(-)-(4S,7S,10S)-2-oxo-guaia-1(5),11(13)-dien-12-oic acid(3)、一支蒿酮酸(4)、针叶春黄菊酸(5)、xylaguaianol D(6)、β-木香酸(7)、3α-hydroxycostic acid(8)、ilicic acid(9)、异一枝蒿酮酸(10)。结...  相似文献   

7.
张莹莹  张萱  李文春  陈绍田  陈佳 《中草药》2023,54(14):4420-4426
目的 研究姜黄Curcuma longa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姜黄根部热水提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姜黄酮G(1)、姜黄酮H(2)、11-羟基-红没药-1,3(15),9-三烯(3)、香草醇(4)、甜没药姜黄醇(5)、甜没药姜黄醇B(6)、intermedin B(7)、longpene C(8)、3-(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烷-1,2-二醇(9)、(±)-松脂醇(10)。结论 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2互为差向异构体;化合物910为首次从姜黄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奇楠沉香Aquilaria sinensis中具有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活性化合物。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和质谱等现代谱学手段鉴定其结构,同时体外法测定化合物对皮质酮(corticosterone)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从奇楠沉香超临界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桉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R,8S,10R)-(+)-8-hydroxy-selina-4,11-dien-12,15-dial(1)和(7S,8S,10R)-(+)-8,11-dihydroxy-selina-4-en-15-al(2);体外对PC12细胞损伤存活率显著升高。结论 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奇楠醇A和奇楠醇B,均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epoxy-sesquithujene〔英〕/Mathela C S…∥Fitoterapia.-2007,78(4).-279~282长序缬草Valeriana hardwickii var.hard-wickii是生长于喜马拉雅山海拔2200米处稀有的芳香植物。从该植物挥发油中分得一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epoxysesquithujene(1)。该植物新鲜的根和根茎用水蒸气  相似文献   

10.
张璐  刘辰鹏  王瑞琪  焦伟华  张小坡 《中草药》2023,54(18):5840-5845
目的 研究海绵共生真菌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 CMB-TN16)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技术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和质谱等现代谱学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同时通过体外MTT法测定化合物的肿瘤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海绵共生真菌绿木霉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绿木霉烯醇H(1)、二绿木霉烯醇D(2)、二绿木霉烯醇G(3)、黏埽霉酸(4)、(+)-氢化萜烯七脂酸(5)、(+)-3-O-乙酰萜烯七脂酸A(6)和木聚酸D(7)。化合物1体外对人大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人骨髓瘤NCI-H929细胞及人结肠癌SW620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11.8、7.7和13.5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对以上3株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1.
倍半萜类化合物在植物、动物、海洋生物及微生物中分布广泛,尤其在菊科植物中分布最多,具有抗肿瘤细胞毒活性、抗菌、抗炎、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也具有保护肝脏、保护神经、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提高免疫抑制功能等作用。但是,倍半萜类化合物在抗过敏、抗溃疡、强心、镇痛等方面的生物活性研究较少,并且主要以动物实验、体外研究为主,且在临床应用中的成品较少。今后,需进一步发现新的成分并研究其生物活性,并逐渐深入进行体内研究,并研发成品,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高效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对青杞中的倍半萜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阐明,发现并鉴定了10个倍半萜化合物,分别为:白英醇D(1),江西白英素B(2),1,2-去氢香附酮(3),山烟草酮A(4),去氢假虎刺酮(5),齿叶囊吾醇(6),甘松醇A(7),江西白英素F(8),白英醇B(9),江西白英素D(10).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青杞中发现,化合物5~7为首次从茄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制备薄层等方法对白英中的倍半萜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发现并鉴定了10个倍半萜,分别为1β-羟基-1,2-二氢-α-山道年(1),boscialin(2),布卢门醇C(3),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en-9-one(4),去氢催吐萝芙木醇(5),布卢门醇 A(6),(1'S,2R,5S,10R)-2-(1',2'-dihydroxy-1'-methylethyl)-6,10-dimethylspiro[4,5] dec-6-en-8-one(7),(1'R,2R,5S,10R)-2-(1',2'-dihydroxy-1'-methylethyl)-6,10-dimethylspiro [4,5] dec-6-en-8-one(8),2-(1',2'-dihydroxy-1'-methylethyl)-6,10-dimethyl-9-hydroxyspiro [4,5] dec-6-en-8-one(9),蚱蜢酮(10)。10个倍半萜均为首次从白英中发现。  相似文献   

14.
雷公藤中新的倍半萜类生物碱和二萜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雷公藤总多糖苷中分离出5种新的倍半萜吡啶生物碱和已知的6种化合物,以及3种新的和14种已知的二萜类化合物,重新确定了雷公藤二醇C-4的立体化学结构其中2种二萜类化合物对细胞分裂产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卫矛科植物,在南美、中国和非洲的传统医学中用于治疗风湿病、癌症或作为植物杀虫剂。基于二氢-β-沉香呋喃-[5,11-环氧-5β,10α-桉烷-4(14)-烯]骨架的倍半萜类和生物碱类聚酯成分是其化学分类学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成分具有细胞毒性作用、抗促癌、抗HIV和免疫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从雷公藤总多糖苷中分离出5种新的倍半萜吡啶生物三和已知的6种化合物以及3种新的和14种已知的二萜类化合物,重新确定了雷公藤二醇C-4的立体化学结构,其中2种二萜类化合物对细胞分裂产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傣药决明子Cassia occidental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PR-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MTT法测定了化合物对NB4,A549,SHSY5Y,PC3,MCF75株人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从决明子中分离鉴定了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2)。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6-羟甲基-4-异丙基-7-甲氧基-1-萘甲酸甲酯,该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8.
金钗石斛中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雪  高昊  韩慧英  刘宏伟  王乃利  姚新生  王钊 《中草药》2007,38(12):1771-1774
目的研究金钗石斛茎6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学方法对金钗石斛茎6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根据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8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钗石斛素J(dendronobilin J,Ⅰ)、dendrobane A(Ⅱ)、dendrodensiflorol(Ⅲ)、bullatantirol(Ⅳ)、dendrobiumaneA(Ⅴ)、6α,10,12-trihydroxypicrotoxane(Ⅵ)、10,12-dihydroxypicrotoxane(Ⅶ)和10β,13,14-trihy-droxyalloaromadendrane(Ⅷ)。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金钗石斛素J。化合物Ⅳ为首次报道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和Ⅴ为首次报道从金钗石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日本学者对雷公藤属植物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从日本产雷公藤叶中分离出11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从中国东北雷公藤(黑蔓)中分离出一个新的倍半萜类生物碱。  相似文献   

20.
王金兰  马耀玲  王美娇  易智聪  李军  赵明  张树军 《中草药》2018,49(16):3758-3762
目的研究柳蒿Artemisia integr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等光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采用MTT法分别测定化合物对人宫颈癌He La细胞体外增殖抑制活性。结果从柳蒿中分离得到10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methoxy-tanapartholide(1)、dehydroleucodin(2)、4β-羟基愈创木-2,10(14),11(13)-三烯-12,6α-内酯(3)、4α-羟基愈创木-2,10(14),11(13)-三烯-12,6α-内酯(4)、2β-羟基愈创木-3,10(14),11(13)-三烯-12,6α-内酯(5)、artanomalide(6)、5-epi-seco-tanapartholide A(7)、seco-tanapartholide B(8)、iso-seco-tanapartholide(9)、3-epi-iso-seco-tanapartholide(10)。结论 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柳蒿中分离得到,它们对He La细胞增殖均显示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4、7的活性最强,作用48、72 h后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均小于7.8μg/m 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