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针对本钢2600 m3高炉炼铁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一次、二次烟尘超标,主沟移动罩使用寿命低的问题,在出铁场设置较为完善的通风除尘设施,通过出铁场屋顶自然排放的净化后气体含尘浓度小于100 mg/m3,实现了达标排放。通过对铁场主铁沟上方移动罩的结构形式,耐火材料的优化,使得新移动罩的使用寿命提高了4倍,集尘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对本钢新1号高炉强化冶炼时间进行了总结,根据本钢新1号高炉现有情况,通过对本钢新1号高炉采取加强原燃料管理、优化上下部制度及日常操作、抓好渣铁排放等,高炉产量稳步提高,焦比不断降低。内容导读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本钢新1号4747m3高炉炉顶DN650放散阀自开炉以来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改进,避免了事故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4.
对本钢新1号4747m^3高炉开炉及达产的牛产操作经验进行了总结。新1号高炉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通过对开炉前的精心准备,制定合理的丌炉方案,准确选择开炉料和各种操作参数,适时调整操作制度,优化高炉操作,实现了顺利开炉和快速达产。  相似文献   

5.
本钢新1号高炉有效容积4747 m3,炉腹至炉身下部采用铜冷却壁冷却,炉腰部位铜冷却壁在生产中渣皮稳定性差,脱落频繁,在生产不到6年后出现大面积破损,被迫多次休风,威胁到高炉安全生产。通过分析发现,炉腰铜冷却壁受到高温炉料、煤气流冲击造成磨损;操作制度造成软熔带根部过低;铜冷却壁应力影响渣皮等原因是冷却壁破损的主要原因。经过研究,提出了改用雾化冷却、插入微型铜冷却棒、炉皮强制打水等解决方案。改造后,保证了安全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如果从根本上解决破损问题,应空料线停炉更换冷却壁。  相似文献   

6.
董辉 《金属世界》2012,(3):48-50
本钢五号2600m3高炉于2001年11月30日开炉,7、8段均采用4m长铜冷却壁,由于炉内温度梯度变化,长冷却壁受热不均造成冷却壁发生位移及变形,导致冷却壁水管破损漏水,造成高炉不顺和威胁安全等严重问题。本钢五号高炉进行了23天年休定检,更换了7、8段92块冷却壁。休风前进行了空料线操作,复风后采用全焦开炉,通过合理制定开炉各种方案,实现了复风后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7.
本钢炼铁厂七号高炉(2850m3)由中冶赛迪设计,自2005年9月开炉以来,曾先后经历单一发展边缘气流和中心气流,高炉顺行状况一直欠佳,煤比未达到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钢新1号高炉铜冷却壁在使用不到六年就出现大面积破损,问题主要集中在炉腰部位,决定空料线停炉进行更换。通过停炉前打水管的精确设计、停炉料的准确计算等准备工作,空料线期间采取合理控制顶温,大胆使用风量和风温,安排好渣铁排放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快速、安全、顺利停炉。  相似文献   

9.
对本钢七号高炉降低焦比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原燃料条件的改善、合理的炉型、优化布料矩阵及大批重、合理的送风制度、高风温、高富氧,以及各项制度的合理匹配是本钢七号高炉降低焦比的主要经验。由于七号高炉率先使用大批重煤气利用率好,炉况稳定顺行,焦比降低,煤比提高,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3000m3级高炉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孙洪军 《金属世界》2011,(6):59-61,71
文章简述了本钢炼铁厂开发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的背景,分析了本钢新1号高炉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结构、软硬件配置情况及其应用功能,阐述了配料模型、炉缸侵蚀模型的应用,提出了高炉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