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徐煜辉  吕翀 《新建筑》2007,(5):16-19
从维持和强化三峡库区城市空间格局特点的角度出发,运用城市设计研究方法,对城市轮廓线要素的构成、作用及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力图从宏观原则到微观技术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构建三峡库区城市良好城市轮廓线的技术体系,从而明确城市轮廓线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塑造体现城市风貌的个性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
汪夔万 《新建筑》2010,(3):107-111
三峡工程给库区城市带来了巨大变化,作为城市传统特色区域的滨水区相对衰落,库区半淹城市普遍重视滨水区再造复兴,力争再建富有活力、面貌一新的特色滨水区。以三峡库区中心城市万州长江北岸滨水区再造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实践为例,探索三峡库区半淹城市滨水区再造的规划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万民 《时代建筑》2006,(4):180-182
三峡工程是我国举世瞩目的一项水利枢纽建设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百万移民的建设工程。这项工作的主要难度不仅在于大坝建设的本身, 更在于三峡库区后期的人居环境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者多年跟踪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三峡库区十多年的移民和新城市的建设,文章从移民工作调查、城市搬迁、城市建设方式等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几个山地传统城镇的实地调研,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山地传统城镇街道空间结构,并从设计的角度对三峡库区迁建提出建议,使山地传统城镇特色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5.
《景观设计》2005,(F04):42-42
本项设计在充分研究重庆市万州区城市功能分区,山水结构、交通组织、空间形态的基础上,从城市功能要素,空间要素及环境行为要素着手,着力发掘万州及三峡库区所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凸显移民特色,铭刻城市历史记忆,再现地域特色,使其成为万州乃至三峡库区标志性的“城市客厅”。  相似文献   

6.
“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感于三峡库区城镇迁建规划邢忠“退一步海阔天”,我们礼仪之邦的先人精辟地道出为人处事的哲理。将此理念注入规划设计中,尤其与三峡库区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城市特色之旨吻合。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城(集)镇迁建,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7.
邓元智 《建筑创作》2003,(4):152-154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几个山地传统城镇的实地调研,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山地传统城镇街道空间结构,并从设计的角度对三峡库区迁建提出建议,使山地传统城镇特色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8.
邓元智 《建筑创作》2003,(3):152-154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几个山地传统城镇的实地调研,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山地传统城镇街道空间结构,并从设计的角度对三峡库区迁建提出建议,使山地传统城镇特色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的街道建设,具有山地城市与移民迁建城市的典型特点。通过分析三峡库区城市街道的演变过程及其建设特点,从影响街道建设的自然地理因素、对外交通联系等方面,对城市迁建前后街道建设的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适应水库水位消落变化与山地地形环境的库区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形态,以及采用高路网密度、低路幅宽度以适应地形变化和节约投资的建设对策;通过总结街道尤其是梯道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库区实际提出了街道演变对移民城市建设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10.
汪夔万 《建筑师》2010,(1):38-41
节点改造是当前旧城有机更新的重要方式,城市设计对其有效实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三峡库区中心城市万州在近年来所进行的节点改造中城市设计应用探索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峡库区移民城市发展与道路交通建设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三峡工程促进了库区移民城市的快速发展,区域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移民城市道路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与城市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山地城市特征、内外交通衔接及道路建设的技术措施等方面,总结移民城市建设与道路交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工程,具有发电、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除工程建设直接带动渝东、鄂西等库区沿线地区移民安置和城市迁建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电力供应,更均具有战略意义。自1994年开工建设以来,库区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川、渝、鄂、湘、黔等周边地区,如何依托三峡工程建设、三峡库区及长江黄金水道,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在承东启西的发展过程中,以交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梦麒  邱强 《重庆建筑》2009,8(8):14-16
直辖十年,重庆提出了新的“一圈两翼”空间发展战略。并在200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三峡库区,在历经三峡工程开工以来的十多年建设后,又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文章在分析重庆三峡库区内涵变化的基础上,着眼于“一圈两翼”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分析了重庆三峡库区在直辖十年后所面临的新的功能定住和新的发展态势,提出了重庆三峡库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规划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库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狭长的地形与复杂的山地环境特征,决定了支线航空有广阔的前景。支线航空运输具有建设投资省、方便快捷、服务半径大等优点,是三峡库区发展旅游的重要基础条件。分析了长江三峡库区航空运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及综合交通发展,提出了支线航空交通的前景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三峡地下电站进水口边坡稳定分析及加固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运用卸荷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对三峡地下电站进水口边坡进行了边坡岩体的位移、应力分析及其加固优化分析,得出了几点有意义的结论,推荐了合理的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从三个不同层面揭示了三峡工程建设与乌江流域发展的相互关系。论述了乌江流域与三峡库区城镇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策略重点,即:以推进乌江流域梯级开发为龙头,加速乌江流域城镇化进程;建构合理的乌江流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实现城镇发展的区域协调。文章对乌江流域与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形态协调关系作出了具体设想,并以此文为契机,建议广泛开展流域城镇化与城镇体系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谭欣 《重庆建筑》2006,(5):24-28
滨水地带是滨水城市的精华和灵魂所在,三峡工程给库区城市滨水空间带来了巨大变化。笔者简要分析了库区城市滨水地带的传统特征,由盛至衰,再求复兴的变迁情况,探索了库区城市在滨水地带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系统观、经济观、功能观、空间观、生态观、文化观等原则,剖析了万州实例的经验,力争为库区城市滨水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The water body is just like a quasi‐static fluid after the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n China to 175 m water level in late 2010. In this paper, fluid dynamic model and numerical method were presented to analyse its dynamic characteristic. Then, based on an oil spill model coupled with the hydrodynamic model, the oil fractions evolvement with time as well as the recovery process with emergency actions under oil spills were numerically simulated and illustrate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Emergency actions were accordingly analysed based on the simulated pollution area and density, by which a decay parameter was additionally brought into the simulation to understand the recovery of polluted area. The simulated results could be an aid for better emergency response strategy in case of oil spill accident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n China.  相似文献   

19.
赵万民  朱猛 《时代建筑》2006,(4):176-179
文章以1994年至今十余年的时间段为研究对象记叙库区城市(镇)形态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