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EEG分级与预后的关系,以及长程脑电监测评价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准确率。方法选择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41例,利用床边中央神经监护系统记录连续脑电图,确定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EEG分级,每次行脑电监测前都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41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连续脑电图全部异常,发生癫样活动的患者8例(19.5%),病死率37.5%,其中非痉挛性癫(nonconvulsive sei-zures,NCS)发生率17.1%,痉挛性癫的发生率2.4%。连续脑电图分级分成2组进行卡方检验,2组预后的差别显著;GCS评分和EEG分级与预后有关,GCS评分综合预后判断准确率78.4%,EEG分级综合预后判断准确率79.2%。结论连续脑电图分级与预后显著相关,非痉挛性癫的发生率19.5%,远高于痉挛性癫(2.4%);连续EEG动态监测和分级判断可以准确、客观地评价和预测重症脑血管疾病脑功能损伤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在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入住NICU的71例急性起病的意识障碍患者进行VEEG检测,采用Synek分级标准进行VEEG分级,分析VEEG分级与病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VEEG分级与病因(P=0.013)及预后(P=0.000)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非痉挛性癫的检出率为25.4%,且其与预后有显著相关(P=0.016)。结论 VEEG对NICU中的意识障碍患者的诊断、治疗选择及预后评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功能多元化监测对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评价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01—2015-12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56例,对其展开脑功能多元化监测,包括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BAEP)、体感诱发电位监测(SEP)等。发病后3个月或3个月死亡结束监测,对患者脑功能预后进行追踪。结果本组56例患者预后良好13例,预后不良43例;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对患者脑功能预后情况的预测准确性较高。结论经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多元化脑功能监测可对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准确判断,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体感诱发电位(SEP)早期预测重症脑功能损伤预后。方法通过对66例累及大脑半球病变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动态监测(SEP)和格拉斯哥评分(GCS)变化,依据两种分级标准(Judson标准、Zentner标准)进行SEP分级比较。结果按照两种标准分级的SEP变化均与预后有相关性(P<0.01),SEP级别越高,预后越差。经Logistic回归分析,Judson标准的死亡预测准确率及生存和死亡综合预测的准确率均高于Zentner标准和GCS。结论动态监测Judson标准的SEP级别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脑功能损伤的变化过程,早期预测预后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对昏迷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32例患者在昏迷后第 1、3、7、1 0天进行诱发电位检测 ,格拉斯哥 (GCS)评分和脑干反射检查。根据 3个月后的临床情况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  结果 在昏迷第 7天GCS和脑干反射无预测价值 ;在第 3、7、1 0天GCS和脑干反射的预测准确率均低于 90 % ,诱发电位的预测准确率为 92 %~ 1 0 0 %。  结论 诱发电位对昏迷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率高于GCS和脑干反射 ,两种诱发电位结合优于一种诱发电位 ,SSEP以SN2 0 和N2o潜伏期为指标适用于ICU监护 ,BAEP增加Ⅰ~ⅢIPL和Ⅲ~ⅤIPL指标可提高预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行为量表联合电生理检查对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DOC)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给患者进行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常规神经电生理及脑机接口(BCI)检测、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结果划分不同等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回归模型,并绘制模型对应的ROC曲线判断模型评估预后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脑电图(EEG)分级、CRS-R评分、体感诱发电位(SEP)分级及BCI检测在线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CI在线准确率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最强(OR=9.483,P=0.036),EEG等级(OR=7.765,P=0.043)及SEP等级(OR=7.075,P=0.047)次之。绘制ROC曲线发现,联合4种方法综合所对应的AUC值最高,为0.920(P=0.039)。结论 CRS-R评分、EEG、SEP及BCI均能较好地评估DOC患者的预后;而4种方法联合检测的准确率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电生理检测(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作为脑死亡的辅助诊断方法,并结合临床表现能提供客观的诊断标准,提高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参数N20评价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因各种因素(外伤、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脑血管病等)导致意识障碍患者的病史、病程和体感诱发电位N20的数据;并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预后转归。采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ROC曲线及Kaplan-Meier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0例意识障碍患者随访中死亡2例予以剔除,共纳入分析病例108例。根据意识恢复情况分为:意识恢复组(52例);意识未恢复组(56例)。N20潜伏期判断患者预后有着较好的评判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C3-’N20:77.6%,C4-’N20:79.3%),意识恢复组双侧N20潜伏期均较意识未恢复组短,但两组患者的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4-’N20潜伏期界定为20.05 ms时及C3-’N20潜伏期界定为19.95 ms时有着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C4-’N20:70.8%,75.0%,C3-’N20:75.0%,72.0%);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C3-’N20潜伏期〈19.95 ms及C4-’N20潜伏期〈20.05 ms的患者1年内能够恢复的概率最大,恢复时间最短。结论:体感诱发电位N20潜伏期能够较好评价意识障碍患者预后,其中以C4-’N20潜伏期20.05 ms及C3-’N20潜伏期19.95 ms为较好的界定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将1980,1月~2012,4月发表在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ies数据库中相关的英文文献进行汇总和Meta分析,并将体感诱发电位对预后的评估价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做比较.结果 检索共发现10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并纳入meta分析,其中6篇进行了与GCS评分比较.体感诱发电位预测良好预后的灵敏度为0.69(95% CI,0.63~0.74)、特异度0.73(95%CI,0.68-0.78)、阳性似然比2.71 (95% CI,1.77~4.15);对不良预后的预测灵敏度为0.58(95% CI,0.50 ~0.66),特异度0.82(95%CI,0.77 ~0.86),阳性似然比3.61(95% CI,2.38-5.47).分析发现体感诱发电位在预测患者预后时特异度高于GCS评分,其中对不良预后预测的灵敏度与GCS相当,但对良好预后预测的灵敏度不如GCS.结论 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动态脑电图(AEEG)对168例昏迷患者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动态脑电图分级与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呈负相关(r=-0.995,P=0.005),表明病情越重、昏迷程度越深、GCS评分越低、脑电图分级越高。其中,脑电图Ⅱ级者84例、预后良好74例(88.10%),Ⅲ级者53例、预后良好26例(49.06%),Ⅳ~Ⅴ级者31例、预后良好4例(12.9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65,P=0.042)。动态脑电图监测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简便易行等优点,有利于昏迷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价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病人术后1周内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63例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术后1周内使用正中神经电刺激监测SSEP,分析N13、N20波形分级,5~6级为波形分级良好。术后1个月采用GCS评分评估意识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GOS评分评估预后,GOS评分4~5分、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N13、N20分级与术后1个月GC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810、0.687;P<0.05),与术后6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4、0.322;P<0.05)、mRS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577、-0.444;P<0.05)。N13、N20分级良好与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4、0.247;P<0.05)。N13、N20分级良好预测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的阳性率为65.0%、55.6%。结论 相较于GCS评分,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术后1周内SSEP检测N13、N20分级,有更好的预后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及其联合指标对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的预后评价作用。方法 选取51例重症脑损伤恢复期意识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在入康复中心时完成SEP检查和CRS-R评分,并动态追踪评估患儿意识水平变化,以病程满6个月、神志转清或死亡为评估止点。以患儿病程满6个月时意识恢复作为预后判断金标准,根据病程6个月内患儿意识恢复与否分为意识清醒组和意识未清醒组,分别分析SEP分级、CRS-R评分与意识障碍患儿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评估SEP分级、CRS-R评分及其联合指标对意识障碍患儿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 CRS-R评分与意识障碍患儿预后呈正相关(r=0.450,P<0.01),SEP分级与意识障碍患儿预后呈负相关(r=—0.340,P<0.05)。CRS-R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SEP分级的AUC为0.683,SEP分级联合CRS-R评分的AUC为0.809,且SEP分级联合CRS-R评分的AUC大于SEP分级单一指标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4,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SH)的发生率、与意识障碍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意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分为PSH组和对照组,发病后1年进行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机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修改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脑电图结果(按照Synek标准分级)、重症监护时间(ICU时间)和GOS评分的差异。结果慢性意识障碍患者PSH的发生率为26.19%(33/126)。在随访成功的83例患者中,PSH组26例,对照组57例;PSH组患者年龄(35.19±13.11)岁较对照组(42.86±16.17)岁年轻、GOS评分(1.88±0.99)分较对照组(2.53±1.36)分低、意识恢复的患者(6例,23.08%)较对照组(28例,49.12%)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损伤机制、GCS评分、CRS-R评分、脑电图分级和ICU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H是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年龄相对年轻,PSH的出现会阻碍患者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感知水平唤醒干预措施在脑性昏迷患者干预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觉醒意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ICU科2012-01—2016-01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伴重度脑性昏迷,根据护理干预措施不同分组,对照组39例实施常规ICU护理措施,观察组39例在常规ICU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脑性昏迷患者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措施。比较2组护理前后不同时期GCS评分(格拉斯昏迷评分)、EEG(脑电图评分)、DRS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并比较2组(ABEP)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潜伏期意识状态以及苏醒情况。结果干预2~4周后2组GCS、EEG及DRS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BEP潜伏期情况明显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意识状态恢复总有效率及苏醒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脑性昏迷患者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措施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意识状态,有助于患者预后苏醒,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5.
脑死亡的电生理判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电生理检测在脑死亡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在脑死亡时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凝血功能异常影响患者预后。探讨aSAH首日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并分析其与反映意识障碍程度的相关性。为重症aSAH患者首日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40例发病24 h内入住神经重症监护室的aSAH患者,与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对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结果、GCS评分进行分析;根据入院时GCS评分进行亚组分析,比较GCS≤7和GCS7亚组TEG各项结果;并分析其与GCS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AH患者首日反应凝血因子功能的TEG-R值明显降低(4.18±1.54 vs 6.61±0.95,P=0.001);纤溶系统(LY30、EPL)和其他指标(MA、K、Angel)、常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7亚组较GCS7亚组TEG-R值也明显降低(3.32±1.04 vs 5.24±1.41,P0.001),且TEG-R与GCS评分具有相关性(r=0.551,P0.001)。结论 aSAH首日患者凝血因子功能增强的高凝状态,尤其是GCS≤7的患者,且与GCS高度相关;但纤溶系统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预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最佳时机。方法以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12分并经头部CT和(或)MRI检查证实的幕上大面积梗死或大容积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于发病后第1~3和4~7天行GCS评分、SLSEP和BAEP检查;并于发病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预后,分析发病后不同时间窗预测指标(GCS评分、SLSEP和BAEP)与预后评估指标(m RS评分)之间的关联性和预测准确性。结果(1)关联性分析:发病第1~3天,GCS评分、SLSEP和BAEP与m RS评分之间无关联性(均P0.05);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与m RS之间存在关联性(均P0.01,C0.400)。(2)预后预测准确性分析: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Ⅴ波预测灵敏度为85.71%~97.62%、BAEP特异度为80.00%~90.00%,各项预测指标阳性预测值达89.13%~96.88%、SLSEP阴性预测值为83.33%~85.71%,其中SLSEP和BAEP预测准确度均达临床预期,尤以SLSEP最佳(88.46%~90.38%)。结论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病第4~7天SLSEP和BAEP预测不良预后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的因素及其对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对4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进行清醒预测,选择6个预后影响因子即年龄、性别、受伤机制、手术与否、体感诱发电位(SEP)表现方式、清醒所需时间等对预后进行分析,清醒结果以患者伤后6个月是否清醒为标准。预后评估以伤后6个月GOS评分为标准进行判别。结果SEP分级与患者清醒及预后有显著相关性(r=-0.749,P〈0.01),分级越高,清醒的几率越小,预后越差。结论SEP的分级可客观、准确地反映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和清醒几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33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行BAEP 及SEP 测定并进行动态监测,同时行头颅CT 检查并记录GCS 评分.结果 BAEP 及SEP 预测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BAEP、SEP 异常程度低,则预后较好;异常程度高,则预后不良.结论 BAEP、SEP 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监测对预防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脊髓髓内肿瘤的病例资料,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P40)和运动诱发电位(MEP-ABP)监测。结果术后2周随访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10例,不变13例,下降3例。JOA评分改善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不变者,手术前后SEP-P40潜伏期、波幅改变及MEP-ABP潜伏期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能及时反映神经功能变化,术中电生理指标变化与病人术后神经功能改变一致。联合监测可提高术中操作的安全性,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