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理雅各英译《孟子》是儒学经典《孟子》向西方世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里雅各英译《孟子》,不仅是自身能力和兴趣选择的结果,而且也迎合了其传教的使命。译本的成功体现了译者在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下,做出了最佳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易经》的《否》、《同人》、《大有》三卦的四种英译作比较研究。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国人自译的“汪任译本”《易经英译》。四种英译本为:“理本”,即湖南出版社出版的秦颖校注的理雅各(Jameslegge)英译《周易》;W/B本,即卫礼贤(RichardWilhelm)德译转贝恩斯(CaryFBaynes)英译本TheICHINGorBookofChanges,RKP版;DaLiu本,即《易经金钱卦》,ICHINGCoinPrediction,RKP再版木:“汪本”.即汪榕培、任秀桦合译《易经英译》,1993年初版。  相似文献   

3.
理雅各英译中国典籍在翻译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是理雅各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准确把握目标读者、取舍翻译原则和方法的结果。从译前、译中到译后,翻译活动的每一步都体现了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间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对理雅各译本形成过程的分析说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应注重考量和协调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影响因素,并与之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辜鸿铭英译《论语》是一项能动的译著活动,能够适应其个人角色、社会背景、译本选择等翻译生态环境.在与传教士理雅各译版《论语》进行对比研究的同时,通过分析辜鸿铭进行翻译活动时在适应其生态翻译环境基础上对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最终得出结论,辜鸿铭英译《论语》是一部获得最高整合适应度的优秀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5.
理雅各英译儒经的特色与得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雅各英译儒经是汉学界和翻译史上纪念碑式的作品,理氏译本在阐释、翻译、注释、绪论、文体诸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译者忠于原作、贴近原语、善为读者考虑;但理译也存在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代表,《孟子》对中国历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被译成西方文字,该书对英语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国内对《孟子》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传播却明显研究不足。本文对国内有关《孟子》英译研究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做了详尽的梳理和全面介绍,总结出国内目前《孟子》英译主要的特点:其一,注重语言学层面的翻译研究,其二,译本研究多为理雅各英译本研究,对其它译本关注不够。因此,多译本流传学研究以及典籍英译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应成为《孟子》英译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理雅各对《易经》的翻译及其研究问世以来便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在《易经》西传史上,理氏的《易经》英译及其对《易经》的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对后来从事典籍研究和翻译的中外学者有着多方面的启示。理氏《易经》英译本主要包括理氏英译《易经》的学术准备、英译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之动机、英译《易经》的底本及其相关参考书考辨、关于理氏《易经》英译的评析、理氏《易经》英译本的体例、译本特点,旨在探析其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易经》英译风格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译文的比较分析 ,认为贝恩斯的译本比理雅各的在表现文学风格的手法上进了一步 ,颇具诗韵。但是 ,两个译本均远未达到保留原作风格的理想境界 ,尤其是未能传达神秘深邃的深层含义 ,因此丧失了诸多学科的研究价值。故翻译《易经》所面临的特殊困难应由文、理学者合作 ,综合运用阐译、注释及其他多种译法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9.
理雅各《孝经》译本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注重训诂。理雅各搜集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在《孝经》翻译序言中,对《孝经》的历代注疏材料作了总结和梳理。在《孝经》正文翻译中,理雅各遵循训诂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广参注疏,博引仓雅,使译文颇雅正忠实。这对于中国典籍外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顺应翻译学的权力转向,文章探讨《论语》理雅各译本成功的原因。该译本一经面世就赢得了当时读者的接受,这是由于理译本分别符合了西方的传教士、殖民者和汉学家这三类主要读者的阅读要求,这三类读者分别代表了三大权力:宗教权力、政治权力和文化权力。这些权力对译者的操纵在译文中也有所体现。从《论语》理雅各英译本这一个案,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关系和权力机构是怎样操控翻译事件的。  相似文献   

11.
杨万里不仅是南宋中兴时期的诗坛领袖,同时他还是一位理学家,对易学颇有造诣,著并有《庸言》、《心学论》、《诚斋易传》等哲学著作,其审美·心态与诗学观念深受易学思想的影响。杨万里将易学中的通变观念、安平乐道、修辞立诚等核心思想引入到诗歌创作理念中,从而将哲学与诗学在思维、审美、情感领域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推动了文学与理学互动发展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12.
从恶魔到天使——论靳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靳以早期爱情题材小说,以对负心女性的谴责为主旨.不仅为其整个创作奠定了极端情绪化的风格,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创作观。恶魔般的女性形象,在其小说中一直挥之不去,靳以也曾赋予女性一种全新的面貌,即以忧国忧民、鼓动宣传为使命的纯洁少女形象。《前夕》中还出现了静宜这样自愿放弃个人幸福、甘为家庭奉献的人物.既是作家的自我影像.也是坚守个体岗位的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忆鸣诗集》案发于查慎行卒世五十余年后,对清中叶后两浙士风深有影响。慎行牵入诗案的直接原因是为卓长龄《高樟阁集》作序。缘查岐昌所辑《敬业堂文集》流落在外,查氏后人始逃过一劫。诗案发生于浙西,有其历史因素。海宁查氏与塘栖卓氏为世交,查慎行早年从学卓天寅,后与卓长龄及金张等人交笃。明清易代,遗民思潮与江湖士风盛行两浙,造成两浙文化与庙堂专制文化的一种“悖离”,查慎行、卓长龄、金张等人深受沾熏。清廷借《忆鸣诗集》案惩治两浙士子以威劫士气,巩固统治。从这一意义上说,这场文字狱与明史案、汪景祺案、查嗣庭案、吕留良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在天台宗智者大师笔下,生灭示现之"意"与圆妙具足之"境",两者非生非含、无前无后、互具无痕,其"一念三千"有关意念与境界的联合表述、浑融为一的本义推演,呈现出"意境"组合的雏形。天台智者的天才创意,开启了王昌龄等后学文士的"意境"思维法门,前者以佛理导入,后者在文意上定格,先后绘就了玄妙深绝、了无阻碍、不可思议的诗意图景。  相似文献   

15.
从京房之死与京房之学的关系看,汉代京房易学这类学术确有通过神权强化先秦儒家所讲的。道”的权威以约束君权的意义。先秦儒家学术与汉代京房这类学术同样将“道”置于君权之上,同样与君权有矛盾的一面,但两者的历史命运却又不同。这表明汉人这类学术的衰落是有其自身内在原因的。  相似文献   

16.
运用韩礼德的语篇翻译分析模式对《天净沙.秋思》的译本作个案分析,认为,探究中国古诗的关键是究其意境,翻译中国古代意境诗不能止于达意而忽略再现其意境。古诗的对等翻译首要的是达到意境对等,如果仅仅遵从语篇分析模式简单地追求形式对等,难免陷入误区,导致翻译将古代诗转变成现代诗,将意境诗转化成意象诗,甚至译成散文。这样的翻译不仅丢失古诗原有意境之美,而且丢失了古诗韵味。  相似文献   

17.
早期易学解释的视域,存在着一个由"占筮"到"德义"的内在转化过程,这在马王堆帛书《易传》中有较明确的体现。《周易》本源于占筮活动,早期巫史多将其用于占筮实践。随着人文理性的崛起,占筮活动逐渐纳入丰富的德性、义理内涵而转成为"德占",《周易》也被赋予涵盖一切的哲理内涵。后来的儒者完全摒弃《周易》的占筮之用,将其看成圣人之"遗言"或教导,以一种较为彻底的"德义"视域实现了《周易》之经典化、文本化。  相似文献   

18.
从“化”字的含义着手,发现钱钟书“化境”说翻译理想的哲学基础在于道家,并结合他的翻译实践,对翻译的“化境”的基本特征、“化境”译文的审美感受和实现“化境”的翻译方法作了阐释。希望这种研究能促进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20.
《周易》包括《易经》《易传》,经、传有着不一样的女性伦理价值观。《易经》女性伦理呈现国家、社会、个人伦理多层次和多样性的格局;而《易传》倾向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妇妻社会伦理,体现了统一性,并对这种统一的女性伦理接通天人之际,凭借形上的根据以证成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周易》的这些女性伦理观,是我国古代女性伦理的重要理论来源,对于后世的女性伦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今人在分析《周易》女性伦理时,应当坚持经、传相分的观点,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女性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