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孕妇分娩前的凝血功能,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0例临产孕妇和130例健康非孕妇女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与健康非孕妇女比较,PT、APTT、TT显著降低,Fi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建民  黄伟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41-2341,2343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30例健康非孕妇女、171例健康临产孕妇和1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称妊高征)临产孕妇的PT、APTT、TT、Fib、D-D水平。结果临产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T、APTT、TT时间缩短,Fib、D-D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组与健康临产孕妇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妊高征孕妇存在明显高凝状态,具有血栓形成趋向。孕妇在临产前及时检测凝血4项及D-二聚体,有助于预防产后出血、血栓形成,对避免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4项凝血指标,以分析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产孕妇凝血功能状况。方法用血凝仪测定HBV感染肝功能正常及异常临产孕妇、正常临产孕妇及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正常临产孕妇与对照组凝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感染临产孕妇与正常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临产孕妇与对照组的PT、TT、F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临产孕妇和正常临产孕妇一样,血液均呈高凝状态,在高凝状态下APTT可能是反映HBV感染临产孕妇肝功能受损的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肝病患者多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将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37-2338,2340
目的探讨146例不同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146例不同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肝病各组PT、APTT、TT、D-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Fib、PLT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肝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轻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中、重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轻度慢性肝炎组比较,除PT水平差异不明显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组分别与其他肝病组比较,除TT水平与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差异不明显外,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病各组PT、APTT、TT、D-D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ib、PLT呈负相关。PT、APTT、TT、Fib、D-D及PLT的检测对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和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诊治及其病情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检测,掌握临产孕妇的高凝状态,预防分娩过量中出现产后大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栓栓塞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正常临产孕妇(产后无大出血、无DIC)血浆中PT、APTT、Fib和D-Dimer含量和50例妇科一般炎症非妊娠妇女作对照。结果临产孕妇的PT、APTT明显低于非妊娠妇女对照组(P<0.05),Fib和D-Dimer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临产孕妇监测PT、APTT、Fib和D-Dimer,了解其凝血状态,预防产后大出血、DIC和血栓栓塞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庆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61-7861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CL TP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89例临产孕妇(实验组)和158例健康育龄非孕妇女(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实验组PT、APTT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妇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和早期治疗产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孕期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四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日本SYSMEX(希森美康)CA7000血凝仪检测152例正常妊娠中期、妊娠晚期、临产期孕妇和70例非孕的正常妇女PT、AFTT、Fib和TT,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妊娠晚期组和临产组PT、AP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而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妊娠中期组PT、APTT、Fib和TT四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妊娠晚期和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定期动态检测凝血指标,可及时了解妊娠产妇体内凝血功能状况,对于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及防治产科并发症(如:DIC)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和正常妇女凝血四项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仪和COULTER AcT5diff AL血液分析仪分别对1 300例临产孕妇、20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血液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结果临产孕妇组PT、INR、PLT、MP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Fib、P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临产孕妇APTT、TT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PT、PLT、MP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妇女,而Fib、P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妇女,均有明显差异;而APTT和TT较正常对照妇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王秀华 《临床医学》2013,33(5):31-3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临产孕妇(临产组)和40例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检测。结果临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FIB、D-D、PDW、MPV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产中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监测,对防止产妇血栓形成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确保母婴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ACL-TOP测定43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和114例卵巢癌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采用Beckman Coulter机计数血小板(PLT)。结果卵巢癌患者Fib及PLT水平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PT、TT水平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Ⅲ~Ⅳ期患者Fib及PLT水平均高于卵巢癌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TT水平与卵巢癌Ⅰ~Ⅱ期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的测定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监测血栓的形成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15.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