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Ankylos平台转移种植系统和Nobel Replace传统基台连接种植体系统应用于单颗牙缺失修复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共68例,均为单颗前牙缺失,按简单随机法分为A、B两组,每组34例.A组植入Ankylos平台转移种植体,B组植入Nobel Replace传统基台连接种植体.分别在患者修复体就位即刻和修复后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口腔锥形束CT(CBCT)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牙槽骨高度,计算骨吸收量,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种植全冠修复后当日和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B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52±0.23)mm、(0.79±0.32)mm、(1.09±0.42)mm、(1.45±0.50)mm,A组分别为(0.34±0.18)mm、(0.37±0.24)mm、(0.45±0.28)mm、(0.53±0.30)mm,B组大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功能负载一年内,Ankylos平台转移种植体在保留种植体颈部边缘牙槽骨的高度方面优于Nobel Replace传统基台连接种植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骨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植入后的早期边缘骨吸收,并分析各分组要素对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 后牙区植入种植体105枚,术后即刻、术后三个月负载前分别进行全景片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量。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594±1.104)mm、(0.298±1.032)mm,骨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889±1.500)mm、(0.603±1.068)mm,两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愈合方式之间,不同形态的骨水平种植体之间,早期边缘骨吸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后牙区,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负载前边缘骨吸收量与骨水平种植体相近,可以作为后牙区种植的常规选择。非埋入式愈合的患者、使用根形种植体的患者易引起较多的早期边缘骨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Bicon短种植体在上下颌后牙区的种植修复情况进行临床观察及效果评价。方法:选择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接受上下颌后牙区Bicon短种植体种植成功并完成修复的患者28例,共37枚种植体。采用Wheeler存留标准评估短种植体存留率。按解剖冠种植体比(C/I)≤1和1<C/I≤2,分为2组,在修复后6、18、30个月,分别观察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水平变化情况、牙龈指数、牙石指数、牙龈探诊深度和患者满意度。对边缘骨水平变化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观察期间未发现种植体松动、断裂及种植部位出现疼痛不适等情况,种植体愈合良好。修复后30个月28例37枚短种植体存留率100%,修复后30个月37枚短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48±0.28)mm和(0.46±0.25)mm,2组近、远中边缘骨高度变化无显著差异,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患者对短种植体的修复满意。结论:Bicon短种植体短期存留率高,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牙槽骨高度不足的问题,从而避免复杂外科手术,减少创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个性化氧化锆瓷基台与成品纯钛基台在后牙区种植修复对食物水平嵌塞的影响.方法 选取海南省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后牙缺失患者76例共120个牙位,按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60个牙位.观察组应用个性化氧化锆全瓷基台修复,对照组应用成品钛基台修复,两组植入Nobel种植体,上部修复体均使用氧化锆全瓷冠.在种植体冠修复第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通过X光片及临床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种植体骨吸收量及边缘适合性差异,且根据Jemt牙龈乳头指数(PIS)评估种植体近远中牙龈乳头状况,并利用SPSS20.0分析所得数据.结果 观察组牙龈乳头评分3级者为7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第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周围骨量吸收量分别为(0.53±0.07)mm、(0.53±0.09)mm、(0.68±0.12)m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64±0.13)mm、(0.67±0.11)mm、(0.72±0.1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检测点水平及垂直边缘间隙检测值水平边缘间隙颊侧中点为(35.1±12.3)μm、舌侧中点为(31.1±14.2)μm、近中侧中点为(36.4±14.4)μm、远中侧中点(44.9±16.3)μm,对照组水平边缘间隙颊侧中点为(53.4±14.0)μm、舌侧中点为(46.3±15.4)μm、近中侧中点为(59.9±15.8)μm、远中侧中点为(64.7±15.8)μm,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垂直边缘间隙颊侧中点为(46.0±11.3)μm,舌侧中点为(52.2±12.3)μm、近中侧中点为(47.1±13.5)μm、远中侧中点为(60.7±16.2)μm;对照组颊侧中点为(67.5±12.8)μm、舌侧中点为(74.5±14.0)μm、近中侧中点为(61.4±14.4)μm、远中侧中点为(79.1±16.8)μm,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氧化锆瓷基台支持的氧化锆全冠对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影响均优于成品钛基台,可有效改善后牙区种植修复食物水平嵌塞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下后牙区种植体植入深度对于种植体颈部边缘骨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0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的下牙列缺损患者46名(男20人,女26人),共111枚Ankylos种植体纳入研究;分别测量每个种植体植入时,以及修复完成并负重至少3年后的曲面断层片,评估种植体颈部边缘骨水平的变化及差异;观察时间为36~85个月,平均58.1个月。结果:植入种植体水平低于、平齐或高于骨面,边缘骨吸收绝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功能性负重后,植入于骨面以下的位点中有67.7%边缘骨稳定于肩台水平或之上,32.3%吸收于平台之下;植入平齐骨面的位点分别为19.7%和80.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植入水平低于牙槽嵴顶有利于维持种植体颈部边缘骨组织长期(3年以上)稳定于种植体肩台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后牙区奥齿泰(OSSTEM)种植体植入后采用埋入式愈合和非埋入式愈合两种方式的短期 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62例患者(80颗种 植体)分为两组:A组(埋入式愈合)和B 组(非埋入式愈合),对所有患者的缺牙区域进行OSSTEM人工牙常规 种植,并对其负载1年后种植体周骨组织水平变化、牙龈出血指数、种植体存留率进行比较分析.用SPSS17.0 软件包对骨组织水平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牙龈出血指数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 .结果 A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B组存留率100%.种植体周近中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BL)变化A组为(0.59 ±0.19)mm,B组为(0.58±0.21)mm,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周远中MBL变化 A 组 为(0.55±0.19)mm,B 组为(0.56±0.20)mm,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A组与B组的牙 龈出血指数进行数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STEM 种植系统埋入式愈合及非埋入式愈合 均可取得良好的种植体周软、硬组织效果及骨整合,疗效良好,均可作为OSSTEM种植体植入的常规愈合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二段式柱状(BLB)种植体的植入并修复,观察其成功及失败相关因素,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0例共54颗牙列缺损行BLB种植体的植入并修复,进行3年不同时期的观察,统计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骨吸收及满意度调查等。结果 30例共54颗种植体3年成功率达98%,满意度为90.7%,骨吸收量1个月、1年、3年分别为(0.52±0.20)mm,(0.74±0.25)mm,(1.02±0.31)mm。结论 BLB种植体植入后骨结合形成良好,短期内成功率高,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牙列缺损的种植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种植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下后牙区种植体植入深度对于种植体颈部边缘骨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0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的下牙列缺损患者46名(男20人,女26人),共111枚Ankylos种植体纳入研究;分别测量每个种植体植入时,以及修复完成并负重至少3年后的曲面断层片,评估种植体颈部边缘骨水平的变化及差异;观察时间为36~85个月,平均58.1个月。结果:植入种植体水平低于、平齐或高于骨面,边缘骨吸收绝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功能性负重后,植入于骨面以下的位点中有67.7%边缘骨稳定于肩台水平或之上,32.3%吸收于平台之下;植入平齐骨面的位点分别为19.7%和80.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植入水平低于牙槽嵴顶有利于维持种植体颈部边缘骨组织长期(3年以上)稳定于种植体肩台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骨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植入后的早期边缘骨吸收,并分析各分组要素对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后牙区植入种植体105枚,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负载前分别进行全景片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量。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594依1.104)mm、(0.298依1.032)mm,骨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889依1.500)mm、(0.603依1.068)mm,两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入式与非埋入式愈合方式之间,根形种植体与柱形种植体之间,早期边缘骨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牙区,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负载前边缘骨吸收量与骨水平种植体相近,可以作为后牙区种植的常规选择。非埋入式愈合的患者、使用根形种植体的患者易引起较多的早期边缘骨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4种牙种植系统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徐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先后为806例患者植入1 055颗种植体,定期随访口腔卫生状况、种植体动度、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与修复体情况.结果 瑞士Straumann种植体总留存率99.34%,韩国Osstem种植体总留存率为98.00%,CDIC螺旋一段式种植体10年留存率91.70%,BLB柱状种植体10年留存率93.79%.结论 瑞士Straumann 种植系统是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种植体系,临床应用获得很高的留存率.BLB及CDIC种植系统长期临床应用有较高留存率,国产种植体具有较高的价格优势.Osstem系统应用临床时间较短,种植数量较少,其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