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土高原这样大面积、高强度的水土流失在全国 ,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大面积强烈的水土流失不仅使高原本身自然环境日趋恶化 ,而且泥沙在黄河下游河道侵蚀堆积 ,成为下游频繁改道和大堤决溢的根本原因。漫长的历史时期内 ,黄河下游的洪水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新中国成立以来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虽历经50余载的治理 ,但治理程度和效益都不尽人意 ,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侵蚀、决溢仍然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黄土高原到底如何治理 ,50年来有过多次大讨论 ,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着数量之多 ,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个区域能与此相比。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了黄土高原的重要战略地位,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人口急剧增长,文盲多素质差;旱冻雹灾频繁,生产低而不稳;单产低收入少,植被恢复维艰。明确了黄土高原今后的建设目标─—大力进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建设;详细介绍了保护措施─—恢复植被;建设基本农田;发展经济林和加强养殖业。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是世界著名的高原 ,以深厚的黄土堆积和广阔的分布面积著称于世界。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区域 ,生态稳定性差 ,是我国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区 ,是黄河流域的主体。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又孕育了我国早期的历史文明 ,6000年前的半坡文化更证明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由此可以说明我国黄土高原曾经具有适宜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而目前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正在经历着一场生态退化、资源减衰、人类生存空间丧失的过程。其根源 ,在于人口数量增加与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所致。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的关键 ,在于有效防治水土…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中部草地群落初级生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各类草地群落初级生产基础上,综合对比分析了黄土高原中部草地群落初级生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草地群落初级生产及其与水热条件的关系;净生产量的季节变化;同化器官与非同化器官初级生产的数量关系;不同等级牧草的数量关系;地下初级生产变化与建群种物候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退耕县坡耕地的数量、质量调查,指出实现坡耕地退耕的措施?提出在各生态类型区的自然条件下适宜种植的树种、草种和提高植被成活率的途径,分析坡耕地生态退耕后植被建设将带来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整治和农业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认为黄土高原整治和农业建设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一个经济学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抓住主要矛盾,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予以辩证思维、客观分析,最终落实为积极的行动,解决关键问题。现就此加以探讨,仅供参考。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客观性在地貌地质方面,黄土高原下伏古地貌在史前已形成,其起伏不平的石质下垫面,及覆盖其上的黄土,客观上更易造成水土流失。在气候方面,显然大的气候变化是无法逆转的,在冷温、旱涝交替的同时,黄土高原气候必然趋于干旱。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分析黄土高原存在的土壤干层所引发的植被建设战略和战术问题。方法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结果在宏观战略上提出了植被建设应该与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的思想,提出"移位布局"的新思路。在微观对策方面提出植被建设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结论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应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成因的分析,指出人类的掠夺性行为加速了本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恶变,并提出了陇东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水型生态农业建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以雨养旱作农业为特征的农业承载能力逐渐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加的需求 ,导致了黄土高原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植被的破坏 ,使得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频繁。这已成为该地区重要的环境特征。尽管如此 ,该地区仍然承担着供养1亿人口和我国中、东部的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山仑院士曾提出 :“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不仅是黄土高原地区内部的问题 ,而且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根治黄河和振兴黄河流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如何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 ,以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根本出…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以来,我与市、县(区)畜牧部门有关技术人员配合,对我市十二县(区)天然草地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以县为单位,按照不同地貌特点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草地类型、面积、牧草种类、生产能力、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等。通过调查分析,进一步研究造成草地退化的原因,探索我市天然草地建设与恢复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引草入田是种植业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牧结合,形成“草畜乳(肉)”一体化种养模式的核心,笔者论述了引草入田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功能,并从当前生产实际和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引草入田可能遇到的风险,存在的问题以及化解防范措施.结果表明:引草入田要以国内外市场信息的准确分析和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为依据,乘“需”而入,科学论证合理实施,可实现农产品多样性,以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关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地貌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气候环境变化作为一个活跃因子 ,正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着重大变化 ,当前的生态危机正是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实施全新、全面调整的警告。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陕北黄土高原的演变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 ,其生态环境演变与恶化的趋势 ,实质是众多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子又与开发西部落后的经济互为因果 ,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见图1)。图1陕北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地貌环境变化集成框图德国研究复杂系统的著名专家…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这是世界高教发展的共同特征.国外高教大众化过程中取得不少的宝贵经验:1.高教大众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2.高教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3.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共同发展.然而高教大众化的过程中也有深刻的教训:1.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的矛盾;2.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问题;3.高等教育发展与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野外调查材料和工程地质勘察及人工大型切坡后出露的剖面等资料为依据,给出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中存在的两个特殊构造。即黄土层中棕红色古土壤条带的特殊厚度和间距;黄土层中的镶嵌构造,论述了特殊构造的形态、成因、结构和地貌部位。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景观生态特征及其生态恢复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黄土高原景观生态学特征的分析表明:黄土高原景观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显著的黄土垂直节理特征,独特的坡面景观结构、微地貌景观以及农业景观,呈现以景观带为基质,斑、廊、缘为点缀的复杂景观镶嵌格局;在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景观变化和地质时间尺度景观变化,沟蚀系统的发展决定了其地貌景观的基本骨架和发展方向.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要遵从景观生态学原理,科学理解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涵义,合理选择林草恢复措施等.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国内外草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及市场潜力,针对我国目前草业、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按照“政府指导 企业技术与销售 农民生产”的发展思路,在山西人少地多的贫困地区发展草畜业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7.
对甘肃西峰地区晚第三纪红土和第四纪风成典型黄土的化学元素、矿物组成和矿物颗粒形态特征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流水搬运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Ma~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风化和间歇性地下水位波动作用所形成的;上部(3.4~2.6MaB.P.)是典型的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由于干旱区的存在是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位于多个生态区交界位置,该地区生态环境易受损且恢复时间长,由于生态脆弱区的特殊性,位于区域内的城市在响应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时要面临更多的困难.该文选取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2012年—2018年7省2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DEA-Tobit模型对城市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和分析,利用ArcGIS对黄土高原地区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可视化.主要结论包括: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创新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空间差异显著;时间特征上呈现出效率逐年提高的态势,部分城市创新效率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2018年有16个城市达到区域高创新效率水平.从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来看,教育水平和经济增长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正向效应,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及财政支出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效应.根据结果得出如下政策建议:1) 政府要保证创新技术相关政策落地,营造鼓励创新氛围;2) 切实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3) 建立长期有效环境保护修复机制,保证生态补偿工作顺利进行;4) 关注黄土高原三大工程,创新工程技术,减少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破坏.对生态脆弱区内城市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生态脆弱区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