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男性,61岁。因心悸、胸闷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查体:T36℃,P65次/分,BP120/866mmHg,R16次/分,双肺呼吸音清,肝胆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正常。动态心电图(图1)示:①2条为连续记录;②5条为非连续记录;窦性心律,最快心率87次/分,最慢心律61次/分,室性期前收缩1307个,在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T波形后,连续出现宽大畸形QRS-T波形,在QRS起始部粗钝,似预激波。此后出现室性夺获呈现窦性心律,之后又连续出现宽大畸形QRS-T波,两种形式交替出现。动态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室性期前收缩(1307个);③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碎裂QRS波(fQRS)、病理性Q波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fQRS及病理性Q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评估心电图对陈旧性心肌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35例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分为前壁组(61例)、下壁组(40例)和侧壁组(15例),并对各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根据fQRS波时限,将OMI伴fQRs波患者分为fQRS≥110ms组(36例)、fQRS〈110ms(156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病理性Q波QRS波群时限,将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分为QRS≥110ms组(21例)、QRS〈110ms(75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不同部位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OMI伴fQRs波患者fQRS≥110m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fQRS〈110ms组(P=0.026);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QRS≥110ms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0.045)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10ms组。结论OMI患者fQRs时限越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越高;OMI患者QRS波时限越长,发生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风险越高,QRS时限是O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预警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cardioal infarction,AMI)患者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相关性。方法根据AMI心电图有无fQRS波,分为fQRS(119例)和nfQRS(161例)两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室性心律失常、HRV各项时域指标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1)fQRS组室性期前收缩≥720个/24 h、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Lown分级3~5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fQRS组HRV的各项时域指标(SDNN、SDANN index、rMSSD、pNN50)较nfQRS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MI患者心电图存在fQRS波可能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HRV明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心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率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其中243例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311例经冠心病监护病房心电监测.结果 检出各类室性心律失常648例(81%),其中室性早搏(室早)592例(74%),室性心动过速(室速)39例(4.88%)、心室颤动(室颤)17例(2.12%),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心肌缺血的加重而升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年生存率不足10%.结论 冠心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经主动脉窦途径射频消融心动过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愈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及前间隔旁路等该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及消融成功时靶点电图等心电生理学特征.结果: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愈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12例,其中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左冠窦)10例、右冠状动脉窦(右冠窦)2例;源于无冠状动脉窦(无冠窦)的局灶性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3例及前间隔旁路2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Ⅱ、Ⅲ和aVF导联为高大R波,胸导联R波移行较早,V1导联r/S波振幅比≥30%,r波时限(82.2±16.4)ms,V1导联中r/QRS波时限比≥50%,V5、V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有效消融靶点心内电图示心室波明显比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5.2±21.6)ms.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均能被心房刺激反复诱发和终止,其心电图特点:房性心动过速时P波间期明显窄于窦律时P波间期,Ⅰ、aVL导联P波正向,Ⅱ、Ⅲ和aVF导联P呈负正双向.在心房标测中提示最早的心房激动在希氏(His)束区,但在主动脉无冠窦内标测的心房激动较His束区的心房波提前,其解剖定位于His束上后方,消融靶点无His束电位.前间隔旁路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时呈窄QRS波形,未见预激波,心动过速呈窄QRS形,在无冠窦内记录到最早心房激动点,且无His束电位.17例均消融成功.结论: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和前间隔旁路具有相对的心内电生理学特征,常规心内膜途径消融困难时应该考虑从主动脉窦途径标测消融策略,把握消融导管与冠状动脉的关系,导管消融治疗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40岁。临床诊断: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本文附图12导同步心电图记录(本刊略去部分导联)于二尖瓣球囊扩张时,-系快速畸形的QRS时间120ms.QRS-T波形基本相同,心室率166次/min,为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在Ⅱ、Ⅲ、aVF、V_2~V_6导联QRS主波向下,提示心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人由药物引起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早有报道,但这种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临床报道甚少。本文就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率及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系从771例诊断为心肌梗塞的住院患者中挑选。心肌梗塞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依据,有心电图、生化检查结果证实。全部病人均测定血尿素氮、电解质,每天记录12导联心电图二次或更多次,并进行连续心电图监护。如发现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则同时记录三个导联(Ⅱ、avF、V_1)心电图。在心肌梗塞急性期有一次或多次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系指3个或3个以上连续的室性搏动、其频率≥100次/分)发作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771例心肌梗塞病人中,72例有一次或多次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其中9例(12.5%)为多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fQRS)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病理性Q波及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335例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OMI伴fQRS波患者按照fQRS波时限分为fQRS≥110ms组(36例)、fQRS <110ms(156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将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按照病理性Q波QRS波群时限分为QRS≥110ms组(21例)、QRS <110ms(75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OMI伴fQRS波患者fQRS≥110m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fQRS<110ms (p=0.026);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QRS≥110ms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0.045)及室性逸搏心律(p=0.026)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10ms组.结论 OMI伴fQRS患者随着fQRS时限延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随之增高;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随着QRS波时限延长,发生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逸搏心律的风险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诊患者采用单导联贴附式长程心电记录仪进行心律失常事件心电监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接受连续7 d长程心电监测患者的病史与心电监测资料。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包含频发房性早搏、长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频发室性早搏、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RR间期>3 s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心电图特征和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符合欧洲心脏病协会ARVC诊断标准的36例患者的心电图参数、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腔内电生理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36例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37±13岁;33例表现为心悸、胸闷,11例同时伴有晕厥,2例有家族性猝死史。心电图研究发现10例(28%)出现Epsilon波,29例(81%)右胸(V1~V3)导联QRS波时限≥110ms;在29例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中,右胸导联分别有16例(55%)出现T波倒置、18例(62%)出现S波升支时间≥55ms;17例(47%)QRSd1/QRSd2(V1~V3导联与V4~V6导联QRS波时间平均值之比)≥1.2;24例(67%)出现室壁阻滞;27例(75%)记录到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29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严重的右室受累。25例行腔内电生理检查,20例诱发出右室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即刻射频消融成功11例。结论ARVC好发于青年男性,是引起晕厥、室性心律失常和室壁运动异常的重要原因,Epsilon波、右胸导联QRS波时限≥110ms与T波倒置、右室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为其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QRSd1/QRSd2≥1.2、室壁阻滞、右胸导联S波升支时间≥55ms有助于该病的诊断,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11.
背景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晕厥或猝死,因此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5例,根据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为A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41)和B组(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64)。分析所有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出现ST段异常94例(89.5%),T波异常91例(86.7%),QT间期离散度(QTd)为(74.57±10.69)ms,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为(84.63±12.79)ms,Tp-Te间期为(114.46±22.57)ms。(2)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1例(39.0%),其中快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10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5例、严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其他7例。(3)A组患者中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主要包括ST段异常、T波异常、QT间期延长及Tp-Te间期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9.0%;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1病历报告 患者,男,64岁。反复心悸8年,于2002年5月21日来我院诊治。超声检查示心脏大小正常,室壁运动异常。动态心电图:心动过速,QRS呈宽一窄二种波型,反复连续交替,其次数约占心率的67%,多数QRS波增宽。留取体表心电图(图1)和食管心电图(图2)分析。临床诊断: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3.
<正>早复极综合征患者可伴发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速及室颤,其心电图的特征性表现为J波。J波出现在QRS波之末及ST段起始之前。2013年一项国际指南规定,当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下壁或侧壁导联有≥2个连续导联的J波抬高≥1mm时则诊断为早复极波。依据J波形态,其又分成切迹型和顿挫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55岁,3年前因心前区绞痛发作,外院心电图及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近半年病人出现胸闷,间有心绞痛发作,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正常,多次心电图均示窦性心动过速、QRS-T电交替。晚近心电图Ⅱ导联(附图上行),可见两种形态不同的QRS-T波交替出现,R波较高者其后T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研究发现,许多心血管病理生理现象都具有昼夜节律,诸如心率、血压、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及猝死等.并有研究显示室性心动过速可直接导致猝死或发展成室颤而引起猝死.本研究分析冠心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中的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昼夜节律,旨在为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心性猝死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资料和方法一、对象从我院1988年10月~1995年7月近2万例次动态心电图检查中,选择临床资料完整,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且符合下列条件的室性心动过速病例进行分析.①连续出现的3次或3次以上的室性异位搏动,其速率≥100次/分.②持续时间不超过30秒.③剔除24小时内室性心动过速次数超过5次者.依据其它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下列二组.冠心病组:74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塞9例),男62例,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抑郁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连续观察入住我科的冠心病患者,按有无抑郁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两组的心率变异性(HRV)、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合并疾病、危险因素也被考虑在内。结果抑郁组患者HRV明显低于非抑郁组[(65.5±38.6)ms比(94.6±29.9)ms,P<0.05],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率在抑郁组明显高于非抑郁组(28.5%比3.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影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结论抑郁是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独立的危险因素,是影响冠心病预后的原因,其机制可能与影响QT离散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小儿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儿75例,分别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动态心电图在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等指标的检出率方面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与非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识别易发恶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对降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与室颤的关系国内已有报道 ,而冠心病患者QTd与室性心动过速间的关系报道甚少。作者对 41例≥ 60岁的老年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Holter)对冠心病包括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分析 ,不同的lown分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的增大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密切相关 ,分析探讨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总结 41例有冠心病心绞痛及心梗病史的病历 ,根据 1979年WHO诊断标准 ,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心…  相似文献   

19.
二尖瓣脱垂或喀喇音-杂音综合征,常伴有各种心律失常,如频发性室性早搏(85%)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50%)等,偶而可使病人突然死亡。本文报告7例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伴有一种或多种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伴昏厥的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而需电转复者。心电图异常包括安静时有复极异常(包括ST-T波异常或有明显u波)者5例,室性早搏6例。6例做踏车试验和活动时心电图记录,都有频发的室性早搏,其中1例室性早搏落在T波顶峰附近,4例活动时心电图出现连续二个室性早搏,2例有短阵性室性过速。在致命性心律失常发作的诱因方面,有心脏停搏的4例中,3例在心脏停搏前一周使用过利尿剂,心得安,奎尼丁,苯妥英钠和钾盐等,致使电解质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贴式可穿戴动态心电记录分析系统检测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研究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可疑心律失常患者115例。使用传统的24 h动态心电记录分析仪(对照组)和贴式可穿戴动态心电记录分析系统(试验组)同时记录动态心电图。主要终点是在监测期间内检测到的心律失常,定义为室上性心动过速(连续≥3跳)、室性心动过速(连续≥4跳)、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持续≥1 min)、心脏停搏(≥3 s)、室上性早搏(累计≥10 000跳)、室性早搏(累计≥10 000跳)。以对照组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试验组的敏感性作为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安全性评价指标为试验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 试验组检测心律失常的敏感性在全分析集为99.09%(95%CI:95.03%~99.84%),在符合方案集为99.07%(95%CI:94.94%~99.84%),95%CI下限均高于标准值85%。试验组患者的佩戴舒适度及应用偏好均优于对照组(P0.0001),两组记录心电图波形一致率为92.7%。在试验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 贴式可穿戴动态心电记录分析系统可以安全有效地检测心律失常,可作为传统动态心电记录分析仪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