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就“篇名”栏检索“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116条(篇)论文。中国大陆学界对赛珍珠《大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创作主体的研究,主要从赛珍珠的特殊西方身份、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多元文化身份、思想倾向、在东西方协会的工作等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对《大地》主题的研究,主要从“史诗”意义、土地乡土情结、女性主义视角、政治文化视角、生态学视角、中西文化交流视角、宗教视角、儒家思想视角、东方主义视角、后殖民主义视角、神话原型视角、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文学人类学视角、婚姻视角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三是对《大地》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性格塑造角度、具体形象、群体形象展开分析。相对来说,对《大地》艺术特色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与西方的“一分为二”不同,儒家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对“道”与“器”之间的“象”的申明并重视,赋予儒家思想以诗性气质,这一气质的鲜明反映为儒家对诗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与儒家对诗教的重视,试图建立“象”与儒家思想的诗性气质及重诗之间的合理联系,并阐明这一点对于儒家文艺思想中审美标准与解读原则的确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德化尚贤的思想奠定了汉代察举及科举制的理论基础。儒家教育与入仕相结合的思想为科举制的形成确立了一种基本模式。科举考试主要是一种文学考试,与中国古代悠久的尚文传统有关。以儒家思想与文学考试为观念、形式的科举制,对中国文人及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代新儒家基于人具有天命之仁而天下为公、自由平等之核心价值,在政治上坚决主张民主自由,认为只有民主自由才能实践儒家政治理想,含具儒家价值的民主政治才能生根发展,发挥其最高的价值;主张民主政治除了吸纳西方体制,亦须以道德自觉、淑世利他和中庸均平的价值精神相互充实。迩近西方学界反思民主共和的危机,恰正呼应儒家民主在西方经验之外亦讲求道德自觉的主张。徐复观的儒家民主论谈及儒家义理为民主自由之依据、中道之政治观、人格人权相依不离之民主观,并藉此反思中国传统与西方民主政治,及儒家思想转进民主政治之关键,对儒家普世价值的阐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今人审思与继承。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既是唐代文人生活和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文化背景,也是唐代文化和唐代文学内在的精神命脉,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礼乐文化与文士、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国家文化政策为文学发展提供导向、文人积极参与礼乐文化建设、礼乐文化在不同文学形态中的渗透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不同路径和方式继承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其中本雅明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改变了文学艺术的构成方式及其与大众的关系,为现代艺术发展指明了一个目标,即如何处理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论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政治处境的关注,预示着有界的文学向无边的文化推进。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到文化的"政治实践"变迁所引起的文学媒介化与文学边界的移动反映了传统文学的惯例、规则遭遇的解构。  相似文献   

7.
理雅各在翻译《中国经典》时,用自己的评判标准对我国儒家思想进行衡量,其英译作品中体现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冲击与互动。理雅各通过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对比,针对两者对待仇怨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了说明,并且对儒家还报理念作出了严厉的批判,认为儒家还报理念缺少了一定的仁爱之心,而基督教在对待仇人时的方式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的儒家伦理,已经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德"或"母德",这是在长达2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儒家思想;董仲舒提出"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在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经过以后历代的兼收并蓄和对立融合,发展成为儒、道、佛融合一体的宋明理学;近代中国社会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发展,促使我们对儒家伦理思想进行时代的反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为东西方道德观的比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空间批评"是近三十年来西方学界兴起的重要的批评理论与批评方法,以新的空间概念为前提,是西方社会文化后现代化的产物,是文化地理学吸收了文化研究等后现代理论后形成的一种文学的批评方法,兼收并蓄了第三空间、文化身份认同等后现代文化理论,强调对文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文学空间与政治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偶遇者》则是在空间的视角下阐释能否通过身份置换实现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方文化视野下两者的基本区别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在入世思想、道德思想、伦理观念、中庸哲学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缺少“科学精神”的体现;西方文化讲求劳动与知识的结合,以及没有权威、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学直接受惠于其思想营养的丰富性和多维度、多彩多姿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为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儒家价值观教育与思政课价值观教育具有关联性,儒家优秀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奠定了文化根基。提炼儒家文化成果,形成优质、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是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诠释中国电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而外来的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与文化也随着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实现而冲击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头脑。但由于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原因 ,在新时期以前的中国电影中 ,知识分子被着意表现的是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也就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面 :只是在上一世纪 80年代 ,知识分子的个体价值才得以充分的、完全的实现 ;90年代则转到了对“个性”的质疑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的探讨上来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对古代文学的本质及其生存、发展、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界定了文学的政治教化的社会功能与作用,确立了“中和之美”的文学审美标准,提出了赋比兴的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范畴的表现方法。儒家思想还儒化了历代文学家的灵魂,使他们在创作中自觉地遵循儒家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4.
周岩 《文教资料》2012,(8):42-44
叶芝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他的诗反映了英语诗歌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他一生的创作实践受多个人、多种文学流派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尼采哲学思想与叶芝创作思想之间的相似之处:尼采的"酒神艺术"与叶芝的创作思想;尼采的"强力意志说"对叶芝的影响和在他作品中的反映;尼采的哲学命题"上帝死了"和叶芝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的文化中,关于如何对待动物是可接受的或者说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从儒家的视角来讨论和分析这一伦理问题,梳理儒家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人与动物关系问题的态度,尤其是对异种移植中使用动物问题的伦理论证有所启示。透过中国古代的价值观,也可以更清楚看出目前西方语境中关于此问题的论证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艺术素材的借鉴与应用是指在西方文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图像或影像的形式介绍西方著名绘画、雕塑和建筑作品,它们必须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具有加深和理解西方文学内容的作用。艺术素材的借鉴与应用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学生能直观感性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内涵,而且对于西方文学中的难点、思潮流派和作品细节的分析介绍都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7.
《毛诗序》重新发现诗歌的抒情性质,提出言志与抒情相统一的观点,为汉儒诗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它又继承儒家思想传统,论述诗歌内容、形式、作用,强调诗歌的政治特征,将诗歌艺术纳入政治框架之内,从而形成汉儒的诗教纲领,为诗歌阐释和诗歌创作确立政治原则,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重建国际新秩序和全球伦理是当今人类社会遇到的两个重大问题,两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重建国际新秩序中,中国传统儒家王道政治哲学可资多方面思想资源。在儒家王道政治哲学里,“王道”与“儒道”即是合而为一的。具体言之,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仁义”“爱人”“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以及“无偏无党”“无反无侧”的原则和主张,为化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人权与国权关系上的尖锐对立和分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资源和启示。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制民之产”“与民同乐”“仁民爱物”“天人合一”等思想,对于克服因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产生的弊端,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警示和借鉴意义。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以夏变夷”的中国中心论观念,则从反面为建立一个更加互相包容、互相借鉴的国际文化新秩序提供了需要引以为戒的教训。在重建国际新秩序和全球伦理过程中,中国传统儒家王道政治哲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亦完全可以为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长期作为中国古代官方哲学的儒家思想以原始周文化的"以文为治"为核心而建构,其经过孔子推崇与张扬而升华为儒家的意识形态与信仰,进而构建中国古代以文为治的基本文化传统,而这种文治思想具有极大的政治与守旧色彩,当这种文治思想渗透浸透进文学领域,使得中国文学中充满了浓浓的政教保守色彩,这种政教保守色彩在中国古典散文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给中国散文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萍 《考试周刊》2012,(37):34-34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儒家思想与政治的联系十分紧密。无论是研究、了解中国儒学,还是研究、了解中国政治,都应把儒家思想与政治的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量,并从中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及其特点,以此为当前进一步深入开展的政治领域中机制体制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