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减轻水利工程建设对水库库区及水库下游造成的不利生态影响,针对减水河段鱼类产卵繁殖的有效保护问题,以鱼类产卵期栖息地生境需求作为主要生态约束因子,结合生态水力学法、目标物种栖息地生态水文学特征的数字化处理与水温适宜性,建立了考虑鱼类产卵期栖息地需求的生态调度过程确定方法,以古水电站为例,选取光唇裂腹鱼为主要保护对象,获得了古水电站的生态调度过程,较好地保留了天然径流过程的涨落水变化和流量脉冲过程对光唇裂腹鱼产卵刺激的水文信息,使得光唇裂腹鱼获得更适宜的水力学环境,提升产卵概率,有效保护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栖息地模拟方法原理及步骤,以姜射坝水电站减水段为例,应用栖息地模拟模型PHABSIM计算了重口裂腹鱼繁殖期适宜生境需水量。结果表明,该河段内重口裂腹鱼繁殖期适宜生态流量为40.6m3/s,其与水文学法的结果对比表明,该流量可以满足维持水生生物良好的生存条件的要求。指出当工程河段涉及珍稀鱼类关键生境时,采用栖息地模拟法确定受影响河段的生态需水量,可以更好地保护珍稀鱼类关键生境。研究结果可为已建电站减水河段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依据,为拟建电站水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前生态流量研究大多只考虑了鱼类完成产卵活动所需水力生境条件,很少考虑其余生长时段的需求。以金沙江左岸一级支流黑水河干流典型减水河段——松新减水河段为例,考虑了短须裂腹鱼产卵期的水力生境需求及饵料生长的生态水力学偏好特征。使用河道内流量增量法确定了不同时期的生态基流量,并结合河段涨落水变化及流量脉冲特征推求了考虑饵料生长的生态流量过程。结果表明,该河段内短须裂腹鱼产卵期适宜的生态基流量为13.4m3/s,产卵期前后适宜饵料生长的生态基流量为8.28 m3/s。研究结果可为已建电站减水河段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从鱼类多生命阶段需求为生态流量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土著经济鱼类资源合理开发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具有经济价值的土著鱼类,主要是鲤科裂腹鱼亚科中的种类,共约20余种,广泛分布在青海省各种水体之中,尤以黄河、长江水系及其附属水体较为集中.其中青海湖裸鲤(湟鱼)、花斑裸鲤(大嘴鱼)和极边扁咽齿鱼(小嘴鱼),是青海省水产业的支柱.它们不但能忍受高寒的恶劣环境,甚至在较高的盐碱水体中也能生存,是一群生活力很强的鱼类.这3种鱼类生长速度皆较慢,一般5年左右长250克,10年左右达500克.繁殖习性相似,卵和卵巢皆有毒,为沉性卵.每年5—8月为繁殖季节,鱼群皆溯河繁殖.花斑裸鲤和极边扁咽齿鱼虽生活在同一水体之中,但各有自己的产卵场范围,绝不混杂.3种土著鱼类中以极边扁咽齿鱼的相对繁殖力最高,为55.5粒/克,花斑裸鲤和青海湖裸鲤较低,分别为29.7粒/克和31.0粒/克.  相似文献   

5.
根据1990~1991年调查,鳡鱼河现有鱼类39种和亚种,分别隶属于3目8科32属。其中新记录7种,在鱼类区系成份中鲤科占绝对优势,鳅科占第2位,其地理分布表现出四川东、西部鱼类过渡性特点,鳡鱼河鱼类资源破坏严重,亟待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6.
以博尔塔拉河流域为研究区,参考流域生态健康评估综合指数法,构建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利用生境结构指标、水生生物指标和生态压力指标对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博尔塔拉河流域水域生态健康等级为一般,限制因子为枯水期径流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流域内博尔塔拉河上游区生态健康等级为良好,限制因子为枯水期径流量和鱼类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中游区、下游区和大河沿子河区生态健康等级均为一般,限制因子分别为特有型或指示性物种保持率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鱼类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以及枯水期径流量和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山区水域生态健康等级高,平原地区等级偏低,上游生态健康等级高,中下游健康等级偏低。  相似文献   

7.
日东各地不断发生赤潮,使鱼类受害。鱼类的死亡是由于赤潮生物中的双鞭毛藻类所制造出的毒素。在这类毒素中,水溶性的蛤蚌毒素类和鞭毛毒素类已为人们所知。最近又发现了与它们的结构完全不同的脂溶性毒素短杆菌A、B、C。其中,短杆菌B的结构已经确定。是11个醚环交替并列为反式。短杆菌C的结构也基本确定,与B相似,特点是含氯。  相似文献   

8.
玛纳斯湖湿地土壤粒度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玛纳斯湖湿地土壤粒度分布特征,选取玛纳斯湖中部干涸湖底(A区)、玛纳斯湖湖口附近(B区)及玛纳斯河下游湿地沿岸(C区)作采样区,通过Mastersize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这三个区域的表层0~20 cm土壤粒度,使用GRADISTAT软件分析了湿地土壤空间分布及粒度特征。结果表明:A、B、C三区土壤粒径平均值分别为188.85μm、245.13μm、68.88μm;三区土壤偏度均为正偏态,土壤均以粉砂质为主。研究结果进一步定量揭示了玛纳斯河常年的水力侵蚀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及人类活动对玛纳斯湖湿地表层土壤粒度的影响。对玛纳斯湖湿地土壤粒度进行研究,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保护与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深圳茅洲河(宝安片区)底泥污染现状,对茅洲河底泥采集底泥柱状样进行氮磷污染物测试,进而分析茅洲河底泥氮磷的污染特征。为了便于底泥柱状采样及编号,将茅洲河划分为A,B,C 3个区。其中,茅洲河的上游为A区,支流与沙井河交汇处为B区,下游入江口为C区。根据茅洲河底泥污染情况将柱状样划分为污染层、污染过渡层、建筑垃圾层、过渡层以及健康层,共计5层。茅洲河底泥氮磷分区分层的数据解析发现,茅洲河B区底泥表层5~100 cm之间的总氮与总磷含量平均值最高,污染也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人工湿地冬春两季对尾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较差的弱点,为达到湿地处理系统全年水质目标,构建了表流人工湿地-氧化塘交替系统,以某污水处理厂尾水为处理对象,研究冬春两季该湿地系统对尾水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氧化塘对TN和氨氮的去除效果优于表流人工湿地,两者的间隔使用,有效的改善了冬春两季氮磷的去除情况。冬春两季对TN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30%~54%、55%~66%;对氨氮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33%~55%、75%~82%;对硝态氮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21%~47%、49%~58%;对TP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50%~69%、64%~69%。表流人工湿地与氧化塘的交替组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表流湿地冬春季存在的弱点,从而对尾水处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昭通页岩气示范区的A、B两种类型压裂返排液为研究对象,研究和优选了适用于压裂返排液的混凝剂和促凝剂,并考察了温度、沉降时间、pH值及表面活性剂对SS(固体悬浮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为工程应用提供了较好的指导。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与聚丙烯酰胺1 600对两种类型压裂返排液均有良好的絮凝效果,对A型压裂返排液: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1 600浓度分别为400 mg/L和4 mg/L、温度为25℃、pH值为6~8、沉降30 min,SS去除率为98%;对B型压裂返排液: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1 600浓度分别为480 mg/L和12 mg/L、温度为25℃、pH值为6.5~8、沉降30 min,SS去除率为97%。细菌含量对压裂返排液SS去除率无显著影响。4种类型表面活性剂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大小排序为:阴离子非离子两性≈阳离子。  相似文献   

12.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管理是实现水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太湖流域第二大省界湖泊—淀山湖为例,在综合分析流域水环境质量基础上,利用GIS 分析工具划分流域治理片区并制定分区管控策略。根据流域所含骨干河流流向、骨干河流与淀山湖交汇特点、上中下游不同河段及镇域行政边界,将淀山湖流域分为吴淞江流域、千灯浦- 淀山湖流域、昆南湖荡流域、元荡湖荡流域、太浦河流域五大片区138 个子评价单元。通过水环境容量与压力两类空间叠加分析,构建形成污染重点减排区、污染综合治理区、产业绿色化提升区、生态环境保育区等四个类型区域,并提出差异化的产业准入和环境治理措施。本研究不仅为以流域为治理单元的水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技术体系,而且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思路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人造板制造企业VOCs排放特征及源成分谱,通过现场采样的方法,对A和B两家典型人造板制造企业VOCs各排放环节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调胶、施胶排放口VOCs和甲醛排放浓度均最高,分别为13. 06 mg/m~3和33. 23mg/m~3。对于无组织排放,调胶工段的VOCs和甲醛排放浓度相对较高。A企业和B企业的VOCs排放系数分别为13. 4 g/m~3和208. 3 g/m~3,排放系数差异较大与企业原辅料的种类及使用量有关。人造板制造业有组织排放VOCs以含氧VOC和烷烃为主,浓度占比排名前三的物种为乙醇、丙酮和癸烷,占比分别为57. 38%、13. 04%和7. 64%。无组织排放VOCs则以含氧VOC和芳香烃为主,浓度占比排名前三的物种为乙醇、苯乙烯和丙酮,占比分别为22. 33%,8. 51%和8. 47%。  相似文献   

14.
以位居草原化荒漠区的达尔其和桑合油区为对象,分析了内蒙探区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占地和污染物两大因素的影响程度、可逆性及时效性,提出了预防管理、工程治理、植被恢复和施工期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并进行了6a的跟踪监测。结果显示:丰富度、盖度、生物量等生态指标随恢复年限呈增长趋势;在植物品质分析中,铅、砷含量自然恢复曲线与背景恢复曲线基本吻合,证明所用原辅物料中没有加入铅、砷等有毒有害材料;因固化作用,人工恢复植被中铅、砷含量分别低于背景值13%和18%。表明人工恢复措施可加快生态恢复效应,3~4a可恢复至背景值。  相似文献   

15.
以大连市旅顺口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GIA)方法,通过构建生态建设空间必要性模型识别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水文分析构建潜在陆域和水域生态廊道,基于重力模型分析生境斑块间的作用强度,利用连通评价指数提出生态网络构建方案。结果表明:(1)共构建219个生态建设空间斑块,其中面积大于1km2的有13个,多为极重要和较重要生态源地分布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南部和西北部山地。(2)初步生成的86条潜在陆域生态廊道中,重复廊道较多且交叉严重,而通过MCR模型构建的生态廊道缺少了水域生态廊道。(3)选取相互作用强度> 0.7的陆域生态廊道为重要陆域生态廊道,共17条;当汇水面积为2.25km2时,水域生态廊道为9条,能较好地连通各生态建设空间。(4)将生态建设空间和生态廊道的重要性评价分为三级,I级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为生态网络的核心区,位于旅顺口区西南部,以林地、耕地和水域为主,有利于物种迁移,应优先考虑对其进行保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市渝东南地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资源、人口和社会四大子系统构建贫困度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旅游资源数量和质量构建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进行测度,利用象限法将渝东南各区县贫困度与旅游资源禀赋分为四种耦合类型,分别为高资高贫型、高资低贫型、低资高贫型和低资低贫型。针对不同的耦合类型,结合渝东南地区区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以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景区带动型旅游扶贫模式、自然资源旅游观光与休闲旅游扶贫模式、观光度假型与特色农业旅游扶贫模式、特色农业旅游与乡村体验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增大,城市居民对步行空间的需求愈加强烈。从通勤视角出发,结合城市规划学、景观游憩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步行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对步行空间三类路径:A:家(公司)—公司(家);B:(公司)—公交站(地铁站,班车站)—公司(家);C:家(公司)—公交站(地铁站)—地铁站(公交站)—公司(家)的总结,分析得出基于通勤视角下的四类步行空间(街路、天桥、广场、地下换乘空间);再通过分析通勤人群的特点(时间紧迫性、路径重复性、着装正式性),总结城市步行空间影响要素(建筑环境要素、人工景观环境要素、自然景观环境要素)及设计策略;最后通过各影响因素与四类步行空间的相关性分析,比较各因素对通勤视角下步行空间的重要程度,以期能为人们设计更加舒适的城市步行空间。  相似文献   

18.
以广西贵港柑桔产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As、Hg、Cd、Cr、Cu、Sc、Pb、Zn 8种重金属含量及污染特征,基于农用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GB15618-2018),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该产区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r、Ni、Cu、Zn、As、Hg、Pb 7种元素含量均值低于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Cd元素含量均值(1. 22mg/kg)高于风险筛选值(0. 3mg/kg)。Pb、Zn元素与Hg、Ni元素各自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Cd元素含量有从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Cd元素处于较强的风险水平,很强与极强级别样本所占比例分别为17. 5%和45%。Hg元素中度、强风险级别占比分别为39. 5%、29. 5%,说明该研究区土壤中Cd、Hg元素污染较严重。综合潜在风险指数RI均值为342. 4,属于强生态风险,主要受Cd、Hg元素污染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京津冀地区典型城市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选取工业COD排放量,工业氨氮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COD排放量、生活氨氮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共6项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排放特征,利用系统聚类法划分城市类型,利用回归分析研究污染排放指标对GDP的贡献。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特征存在明显的行政区划差异性:A类城市中,生活污染源已超越工业污染源成为该地区水污染物排放的重中之重;B类城市和C类城市污染控制重点仍需放在工业污染源减排上。经过多年努力,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污水排放量已成为京津冀地区不容忽视的减排对象。今后,应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行政区划内的污染排放特征,加强政策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浒苔在水产饲料中的添加量和最适加工工艺。以海洋经济鱼类梭鱼为实验对象,做了两个阶段性实验:第一阶段在饲料中按不同比例添加浒苔研究对梭鱼生长的影响。1组为对照组,添加量为0;2—4组为实验组,浒苔添加量分别为10%、15%、20%。保持各组的营养水平基本一致,实验10d,采取摄食率法作为实验方法,记录实验数据,经Excel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各项生长指标高于对照组,其中第3组最优,增重率提高了14.29%,饵料系数降低了0.6。第二阶段研究不同工艺的浒苔饲料对海洋梭鱼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新鲜浒苔为基础工艺组,以浒苔干粉、添加柠檬酸沸煮、冷冻处理浒苔为实验组,即工艺一、工艺二、工艺三。同样以摄食率法作为实验方法,实验期10d,记录实验数据,经Excel分析表明,工艺一和工艺二增重率分别提高了6.37%、7.37%,工艺二饵料系数为2.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