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印染废水经生化处理后虽能达标排放,但仍对水体造成污染.若再经深度处理循环用于工业生产,则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作者综述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方法及其特点,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原理、进展以及应用前景.提出了开发不同处理方法的有效技术集成将是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印染污水经生化处理后虽能达标排放,但仍对水体造成污染。若再经深度处理循环用于工业生产,则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作者综述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方法及其特点,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原理、进展以及应用前景。提出了开发不同处理方法的有效组合将是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艺  林亲铁 《广东化工》2009,36(10):132-133
综述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深度处理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从清洁生产与分质回用角度考虑,采用组合集成工艺技术体系是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详细介绍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如吸附技术、强化混凝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生物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等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目前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回用印染废水,能够使相关企业实现节能减排与污染的总量控制。本文着重分析了印染废水的回用现状,深入研究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以降低废水污染,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李昊  王坦  王恩革 《山东化工》2010,39(12):46-49,52
介绍了印染废水的水质特点及回用难点,详细介绍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如膜分离技术、吸附法、絮凝法、高级氧化技术和曝气生物滤池,并列举了各类技术的研究进展或工程实例。指出选择适当的组合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印染废水中的各类污染物含量,使之达到某些印染工艺用水的回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的研究现状.根据国内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在现有常规工艺基础上,不改变已有设施,增加一套投资低、运行成本少、易建设、可操作性好的深度处理技术.该技术与原工艺有机结合,可以稳定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并能实现回用.指出对不同处理方法进行有效组合是印染废水回用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印染废水特点及其深度处理回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武龙  王佳 《广东化工》2013,(14):144-145
印染废水水量大、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碱性大、可生化性较差,属于难处理的工业废水。随着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和水资源的不断短缺,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通过对目前常用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方法技术的比较,建议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应该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点和特色,才能高效、经济的达到回用目的。  相似文献   

9.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印染纺织废水稳定回用系统的浓水处理和脱盐问题,选用预处理系统(臭氧-曝气生物滤池一体化装置+曝气生物滤池)和膜系统(超滤+反渗透)的组合工艺,对印染纺织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及回用。预处理较佳的工艺运行参数为:曝气生物滤池气水比为5,有机负荷分别约为2.1、1.0 kg(COD)/m3.d,溶解氧质量浓度为3.8 mg/L,水温35~40℃;臭氧投加量为20~30 mg/L。二级生化出水经预处理系统后,出水COD质量浓度平均值可降至27.4 mg/L,浊度为4.2 NTU,SS为3.0 mg/L,氨氮0.7 mg/L,色度2倍,再经过膜系统深度处理,淡水出水pH7.4~7.9,电导率50~200μs/cm,总硬度2~10 mg/L,总碱度25~60 mg/L,膜系统产水达到回用标准。测定浓水pH7.3~8.3,色度32倍,CODCr45.7~97.9 mg/L,可直接达标排放,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
董建威 《广东化工》2014,(1):106-107
文章在分析印染废水水质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该类废水处理过程中常用的各种物化法、化学法、生化法及其他组合工艺技术,同时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中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浙江某印染企业采用超滤-反渗透深度处理二级生化处理出水,深度处理出水水质达到HJ 471—2009《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推荐的染色用水水质标准后,回用于生产中。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在平均进水ρ(CODCr)、ρ(SS)、色度、电导率分别为80 mg/L、15 mg/L、26倍、2 750μS/cm的情况下,出水ρ(CODCr)、ρ(SS)、色度、电导率分别为7.5 mg/L、未检出、2倍、32μS/cm,水质达到或优于设计要求,并且回用率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新排放标准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的环境标准日趋严格,对印染废水排放要求越来越高.作者以新颁布的<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32/1072-2007)中印染废水处理要求为基准,综述了印染废水提标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膜技术是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焦化企业新水不够用、废水无处排的难题,开发出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结合3个典型案例,介绍了在工程应用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根据不同企业的废水特征、现有工艺和回用途径,采用技术经济合理的组合工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过去作为重要污染源的焦化废水"变废为宝",实现了废水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浮、膜生物反应器(MBR)与反渗透(RO)组合工艺,对某印染企业生产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和回用。通过气浮、MBR去除有机污染物,利用RO系统去除剩余的有机物和盐分。实际运行结果表明,RO淡水水质可满足企业生产工艺用水要求,RO浓水水质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15.
印染废水回用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以活性染料为主要染料的针织棉布染色废水的特点,提出了采用混凝脱色-曝气生物滤池,再深度处理的回用处理工艺进行现场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以将印染废水色度去除至10倍以下,CODCr处理至20mg/L以下,SS达到2mg/L以下,浊度低于3NTU。该工艺可行的关键在于高效脱色混凝剂的选择和曝气生物滤池的应用。高效脱色混凝剂色度去除率达98%。曝气生物滤池的出水CODCr质量浓度为20mg/L。废水经处理后与新鲜水按体积比1:1混合后。可满足印染生产用水的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将污水回用于生产,降低生产成本,采用连续膜过滤系统(CMF)-活性炭吸附处理工艺对某印染厂污水处理站排水进行回用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CMF和活性炭单独处理后,出水均不能达到印染工艺用水要求;联用后,CMF-活性炭工艺优于活性炭-CMF工艺的处理出水效果,出水Fe、Mn去除率达到100%,总硬度0.325 mg/L,色度为4度,浊度0.2 NTU,pH 7.0,达到工艺用水要求.对CMF-活性炭处理工艺的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进行分析,该处理工艺在印染行业有相当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石化污水深度净化回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石化西安分公司建成一套由预处理系统和双膜系统组成的污水回用装置,目的是将污水处理厂达标污水做深度处理后,用作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整个系统在建成后,通过运行调试,预处理部分产水(平均值)pH 8.72,石油类0.52 mg/L,悬浮物6.2 mg/L,氨氮0.07 mg/L,COD 29.27 mg/L,产水水质良好,能达双膜部分的进水设计指标。双膜部分产水(平均值)石油类0.35 mg/L,电导20.8μs/cm,氨氮0.28 mg/L,硬度11.3 mg/L,硬度去除率92%,脱盐率基本都在98%以上,各项指标都能达到双膜部分的产水设计指标,总体运行效果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8.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的研究现状。根据国内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提出在现有常规工艺基础上。增加一套投资低、运行成本少、易建设、可操作性好的深度处理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可以使出水稳定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并能实现回用。而开发不同处理方法的有效组合是印染废水回用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榆林炼油厂的新鲜水用量、充分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开展了废水深度处理回用于循环水补水系统的技术研究,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对工艺比选及工程化试验进行了介绍,以确定电渗析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