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起源的CT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鼻内镜手术及术后病理组织学确诊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对肿瘤病变在CT上的骨质变化进行分析,并与术中发现的肿瘤起源根蒂部位进行对比,分析CT影像中骨质改变与肿瘤起源之间的关系。 结果 47例患者中,39例有骨质增生影像表现,其中37例骨质增生部位与肿瘤起源的根蒂部位一致,一致性达78.7%,提示可根据骨质增生部位推测肿瘤起源位置。 结论 CT影像中的骨质增生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根蒂起源部位有较高的一致性,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起源和指导术前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病理和临床诊断为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6例,术前做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全身麻醉鼻内镜下行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2年,16例患者术后复发2例。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Krouse Ⅰ~Ⅱ级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此方法的优点为视野清楚、创伤少、出血量少、复发率低、避免了面部切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肿物及肿物基底部黏骨膜,对侵及上颌窦,尤其是内下角者,辅助柯陆氏入路彻底切除肿瘤。结果术后随访2~8年,50例患者中治愈42例(84%),局部复发5例(10%)、恶变3例。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确切,对侵及上颌窦者辅已柯陆氏径路下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3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男10例,女3例,年龄22~67岁。鼻腔来源3例,上颌窦来源3例,筛窦来源2例,额窦及额隐窝区域来源3例,蝶窦来源2例。全部病例均接受鼻内镜手术。结果 13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切除,随访6个月~6年未见复发。有1例患者术中发现部分肿瘤恶变,术后接受放疗,随访3年半未见复发。结论根据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生及累及部位选择合适手术径路,采取恰当的手术方式,对于有恶变者采取综合治疗,能够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T3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总结12例T3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结果 12例随访7~36个月,仅2例术后复发(16.6%),其中1例累及上颌窦、筛窦与蝶窦,1例累及上颌窦、额窦、筛窦及蝶窦。结论鼻内镜下行T3期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占鼻肿瘤的0.5%~4.0%,具有侵袭性、高复发率、易恶变的临床特点。2005年Kamel等[1]基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变起源提出了新的分级系统,I型病变起源于鼻中隔或鼻外侧壁,II型病变起源于上颌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鼻内镜或鼻内镜辅助下切除鼻腔鼻窦低度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8例鼻腔鼻窦低度恶性肿瘤临床资料,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 16例,低度恶性骨肉瘤 1例,腺样囊性癌5例,低度间叶组织肿瘤2例,血管外皮瘤 3例,鼻腔混合瘤恶变1例.均在鼻内镜下或鼻内镜辅助下切除肿瘤.术后19例加放射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4年以上的24例无局部复发;1例低度间叶组织肿瘤,3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1~2年后出现鼻腔复发,再次行同类手术,术后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出现广泛脑膜侵犯死亡.结论 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内镜或内镜辅助下可以切除部分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且创伤小,避免了颜面部瘢痕,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8岁。因左鼻塞半年,左面部肿胀2个月入院。左面颊部肿胀、触痛。左鼻腔粉红色肿物,结节样,质脆,易出血,基底广,位于鼻腔侧壁。病理报告为左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鼻窦CT扫描显示:左鼻腔、上颌窦、筛窦软组织密度影,上颌窦前壁、内侧壁及后外侧壁有骨质破坏。诊断为主鼻腔、上颌窦、筛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于1994年11月11日全麻下We-ber-rergusson氏切口,做保留硬聘的上颌骨部分切除术。为减少切口出血,局部先以盐水加少量肾上腺素皮下浸润,术中见肿物侵及左鼻腔、上颌窦及筛窦,上颌窦前壁、内侧壁及后外侧…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下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 总结28例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结果 28例随访7个月~5年,仅6例术后复发(21%),其中2例累及筛窦与蝶窦,4例累及上颌窦.结论 鼻内镜下行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Ag)水平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7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患者、45例鼻腔炎症患者术前血清SCCAg表达进行分析,并对NIP患者在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血清SCCAg波动进行随访。结果①术前血清SCCAg浓度在NIP和炎症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SCCAg值在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组患者中,与其病理类型、瘤体大小、Kamel分期相关;③多因素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对于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优势比为14.87);④NIP患者在术后1周血清SCCAg表达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提示SCCAg的表达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存在有密切关系,但术后3个月较术后1周又再次升高(P<0.05),提示SCCAg也可作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随访指标。结论SCCAg与内翻性乳头状瘤关系密切,可成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和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目的 探讨耳廓开放性外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23耳耳廓开放性外伤经彻底清创,肝素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对位缝合。术后用抗生素抗感染、丹参扩张血管、罂粟碱改善微循环。结果 23耳中2耳失访,18耳完全成活,1耳部分成活,2耳完全坏死。结论 耳廓撕裂伤、断伤、带有皮蒂的耳廓离断伤,由于断端双侧血管丰富,经对位缝合后容易成活。但耳廓完全离断伤由于缺乏血供,经对位缝合后不易成活,可采用去皮血管植入包埋法,带肌蒂皮瓣移植法或尝试显微外科技术施行血管吻合,以提高耳廓完全离断伤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The management of base of tongue cancer has evolved steadily over time. Organ preservation with primary radiation therapy has produced excellent oncologic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Concomitant chemotherapy has become important in patients with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disease. Planned neck dissection after organ preservation therapy continues to be an integral step for regional control.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literature review of base of tongue cancer emphasizi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obtain optimal results in terms of cure and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