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23只眼)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羊膜移植和丝裂霉素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观察6~12个月,视力改善12只眼(52.2%),视力不变9只眼(39.1%),眼压控制正常20只眼(86.9%),功能性滤过泡22只眼(95.7%)。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羊膜和丝裂霉素可以减少滤过泡疤痕的形成,提高滤过功能,降低眼压,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26例(36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随机对照组32例(38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深度。结果 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2.8%,明显低于对照组21.1%(P〈0.05)。随访一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8.9%,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65.8%为多(P〈0.05);以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为手术成功标准,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4.4%,较对照组71.1%为高(P〈0.05)。结论 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地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青光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滤过手术的58例(74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组(实验组)26例(36眼)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2例(38眼).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的前房、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术后第1天的浅前房发生率实验组(2.8%)明显低于对照组(21.1%);术后1年时实验组的功能性滤过泡(88.9%)较对照组(60.5%)多,实验组手术成功率(94.4%)较对照组(71.1%)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可有效地控制眼压,并能有效地促进青光眼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而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物羊膜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收治的36例(36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并应用可松解缝线技术,术后观察其视力、前房、滤过泡和眼压等情况。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眼压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滤过泡均为功能性滤过泡;视力保持不变或有所改善;并发症仅为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结论:生物羊膜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难治性青光眼68例(95眼)均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1wk,1mo及1a,检查记录术眼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结果:术后近期和远期眼压降低良好、视力明显改善并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术后1wk,I度浅前房3眼,2例前房积血;1mo后随访,浅前房消失,积血吸收。随访1a,全部病例无滤过泡漏、伤口漏,前房形成良好。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可有效降低眼压、改善视力、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难治性青光眼应用巩膜瓣下蓄水池样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及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102眼)难治性青光眼进行瓣下蓄水池样小梁切除术,同时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羊膜植入和可拆除调整缝线。术后随访4~28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视力:有7眼视力较术前提高,90眼视力无变化,5眼视力下降(P〉0.05)。眼压:术前(34.48±6.35)mMHg,术后(14.23±4.57)mmHg(P〈0.01)。滤过泡:全部病例出现功能性滤过泡95眼,非功能性滤过泡7眼。结论瓣下蓄水池样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丝裂霉素C、可拆除调整缝线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能有效降低眼压,进而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原发性青光眼3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原发性闭角型及开角型青光眼250例(300眼)随机分成3组。A组,生物羊膜植入手术组92例(108眼)行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B组,引流器植入手术组80例(104眼)行小梁切除联合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c组,常规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78例(88眼)单纯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前3个组患者的年龄、青光眼类型及眼压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年,观察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1周平均眼压: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1,0.074,0.053);术后1年平均眼压: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但两组眼压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01)。术后1周浅前房:3组之间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71,0.063)。术后1年功能性滤过泡: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但两组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及引流器植入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相比,均更为安全、更能有效降低眼压,维持功能性滤过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生物羊膜和丝裂霉素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难治性青光眼30例(32眼)随机均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联合组施行改良小梁切除术+巩膜瓣下丝裂霉素C处理+生物羊膜移植;对照组施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的视力、滤过泡和眼压.结果 术后1周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及1年,联合组保持功能性滤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6个月及1年联合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生物羊膜和丝裂霉素C,可有效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共40例(40只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植入16例(观察组),传统小梁切除术24例(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滤过泡、眼压、前房形成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40只眼手术顺利,术后随访1年.术后第1d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24%,观察组为6.25%(P〈0.05)。末次随访,对照组20只眼压控制在6-21 mm Hg(62.5%),观察组15只眼眼压控制在6-21 mm Hg(87.5%),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占62.5%,观察组占87.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植入可有效降低眼压,且并发症少,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8例10眼难治性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随访3-12月,平均随访8.5月,观察眼压、视力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除1眼眼压24.38mmHg需用药物控制外,其余9眼眼压15.88-20.55mmHg,滤过泡均呈弥散型功能性滤过泡,视力提高3眼。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形成,使滤过泡能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观察组34例(3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中、远期进行眼球按摩;对照组26例(32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观察组36眼中2眼形成浅前房,对照组32眼中18眼浅前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压,观察组〉21mmHg者1眼,对照组〉21mmHg者5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滤过泡,观察组功能滤过泡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以及中、远期滤过道瘢痕化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双瓣形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别采用改良双瓣形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及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患者40例48眼, 术后随访1a,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联合治疗组术后1mo,1a平均眼压分别为11.8±25,12.2±2.1mmHg,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a均为功能性滤泡,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深度及早期并发症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改良双瓣形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临床效果肯定、并发症少、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眼术后效果.方法 收集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9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和并发症.结果 术后眼压在14~18mmHg之间,平均为(15.26±1.20)mmHg,与术前眼压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05者6眼,0.05~0.3者8眼,>0.3者5眼;术后滤过泡Ⅰ型、Ⅱ型17眼(89.47%),为功能型滤过泡,2眼(10.53%)滤过泡不明显;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完全可拆除巩膜瓣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拟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63例(80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29例(40眼)行完全可拆除巩膜瓣调节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34例(40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前房情况、滤过泡形态、眼压、视力及并发症.随访3~6个月.结果 A组:未拆除调节缝线前无浅前房发生,拆除后发生浅前房7眼(17.5%),B组浅前房9眼(2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83,P>20.05).功能性滤过泡形成:A组33眼(82.5%),B组28眼(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5).眼压:术后3个月、6个月,A组眼压控制较好,两组眼压下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36,2.489,P<0.05).术后视力:早期A组视力恢复较好,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94,P<0.05).术后两组主要并发症为脉络膜脱离,B组3眼(7.5%)发生角膜缘切口漏.结论 完全可拆除巩膜瓣调节缝线应用于小梁切除术,降低了术后早期并发症,提高了中远期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物羊膜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对21例(25眼)进行滤过性小梁切除手术,术中用生物羊膜填充在巩膜瓣下层间,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I型、II型滤过泡22眼;Ⅲ型和Ⅳ型非功能型滤过泡3眼。25眼术后1周内眼压≤21mmHg;术后1月,1眼眼压为29mmHg。嘱患者按摩眼球后眼压恢复正常,术后1年2眼眼压≥21mmH经按摩和加用抗青光眼药物(2%盐酸卡替洛尔)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生物羊膜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提高了滤过性小梁切除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改良的反眉弓单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以下简称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58例(63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施行联合手术,术后随访3-9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0.3者48眼(76.19%),眼压〈20mmHg者60眼(95.24%);3眼术后眼压波动在24mmHg左右,用0.5%噻吗酰胺滴眼液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功能性滤过泡(包括I型、Ⅱ型)57眼(90.4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青光眼并存白内障的情况下采用联合手术是目前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法,不但能良好地控制眼压,迅速恢复视力,并且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该手术不需要昂贵的超声乳化设备,简单易行容易掌握,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伴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开角型青光眼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共35例(52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分析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控制及术后滤泡形成情况。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者41眼(78.85%),比术前视力≥0.3者(3眼,5.77%)明显增多。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平均眼压(14.71±4.01)mmHg,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术后功能型滤过泡47眼(90.3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