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改变与脂质过氧化的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荧光偏振法测定了3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同时对血浆MDA、SOD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24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脑梗塞组红细胞膜微粘度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升高(P〈0.001),其改变与血浆MDA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浆SOD水平呈负相关,说明脂质过氧化可能是导致急性脑梗塞红细胞膜微粘度增大、红细胞膜脂流动性降低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膜蛋白降解对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与方法: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采用胰蛋白酶降解红细胞膜蛋白,研究了膜蛋白降解对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结果:随着胰蛋白酶作用浓度的升高,经马来酰亚胺(MSL)标记的膜蛋白ESR谱表现为弱强固定比(S/W)趋于上升,DPH标记的膜脂荧光偏振度(P)值上升,且呈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这意味着由于胰蛋白酶的作用,降解了红细胞膜蛋白,使得膜蛋白结构趋于收缩,最终导致了膜脂流动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以1,6-二苯基-1,3,5-己三烯为荧光探剂,用荧光偏振法测定了20例肾病综合征(NS)患儿的红细胞膜流动性,20名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表明NS患儿红细胞膜流动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患儿红细胞膜由高血脂的血浆中获得了较多的胆固醇是其流动性降低的原因。提示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造成红细胞流变学异常,可能在NS血栓形成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丹参注射液对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冠明 《广西医学》1996,18(3):235-236
丹参是一种活化血瘀药物。本用荧光偏振法研究丹参注射液对人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丹参的终浓度为3mg/ml时,红细胞膜微粘度显降低(2.089±0.298泊,对照组为2.504±0.361泊,P〈0.01)。提示丹参能降低红细胞膜微粘度,使膜流动性增加是该药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6.
脾虚和肾虚小鼠模型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脾虚和肾虚证小鼠模型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致肾虚模型,用生大黄胃,利血平下注射致脾虚模型;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常规血细胞测定,1,6-二苯基-1,3,5-乙三烯(DPH)荧光偏振法测定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结果 脾虚和肾虚模型小鼠红细胞膜脂流动性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改变可能是脾虚和肾虚证的病理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氧自由基引发红细胞膜脂过氧化对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在红细胞氧化损伤机制中的作用,以氧自由基发生系统作用于离体正常红细胞,分别用荧光偏振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红细胞膜微粘度,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物。  相似文献   

8.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红细胞膜脂流动性和血液流变特性改变Thechangesofmembranelipidfluidityoferythrocyteandhemorrheologicalspecialtyinactiveexacerbationo...  相似文献   

9.
血府逐瘀汤调整冠心病血瘀证红细胞膜流动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冠心病痰热血瘀证与痰浊血瘀证。红细胞膜流动笥前者明显高于同年龄健康对照组,后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膜流动性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动物实验血府逐瘀汤加清热化痰药与血府农瘀汤加健脾化痰药均对正常小白鼠红细胞膜流动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活性氧对红细胞膜流动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活性氧诱导红细胞发生氧化溶血的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 H2 O2 作用于离体正常红细胞 ,分别用比色法、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荧光偏振法测定红细胞溶血度、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物 (L PO)、红细胞膜微粘度。结果 :5 0 ,10 0 ,12 0 mm ol/ L 浓度的 H2 O2 作用于红细胞后 ,均引起红细胞发生氧化溶血 ,红细胞溶血度、红细胞膜 L PO、红细胞膜微粘度均明显增加 ;H2 O2 在 5 0~ 12 0 mm ol· L- 1浓度范围内 ,红细胞溶血度、红细胞膜 L PO、红细胞膜微粘度的增加与 H2 O2 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红细胞膜微粘度与红细胞溶血度呈明显正相关 ,红细胞膜 L PO与红细胞膜微粘度呈明显正关。结论 :活性氧引发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导致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在活性氧诱导红细胞发生氧化溶血的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内皮素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和内皮素的含量,进行动态观察,同时与54例健康体检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和内皮素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和内皮素的含量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均<0.01).肾上腺髓质素的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856,P<0.01);与梗死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0.753,P<0.01);与内皮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61,P<0.01).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含量变化,发现其高峰值出现在梗死后3 d,至2周左右已明显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梗死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含量变化可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梗死灶的体积大小及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 2 5项参数的变化。方法 对12 7例脑梗死患者和 5 3例建康人的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1)除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外 ,观察组急性期其它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0 .0 1) ;(2 )观察组恢复期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白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P >0 .0 5 ) ;(3)观察组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参数异常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林伟萌  熊英 《北京医学》1996,18(1):17-19
分别对36例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进行了测定,并与62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其结果显示:在急性期血清LPO明显升高,而SOD明显降低,随治疗及病情好转,于恢复期再次测定则发现,血清LPO与急性期比较含量下降,而SOD含量回升,结果说明,不同病期脑梗塞患者血清LPO及SOD含量变化呈负相关,另外,在急性期伴有意识障碍组与无意识障碍组比较,前者血清L  相似文献   

15.
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7例,分为早期进展组31例,非早期进展组5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患者入院即刻和第3天的血浆DD浓度,同时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早期进展组入院即刻、第3天的血浆DD水平均高于非早期进展组(P<0.01)。2组入院第3天DD水平高于入院即刻(P<0.01)。在早期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入院即刻DD可作为独立预测ACI早期进展的因素(P<0.05)。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SSS下降分值呈直线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水平升高,血浆DD水平值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进展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先岭  刘维洲  钱振  瞿萍 《安徽医学》2018,39(9):1068-1071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MB)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序列(T1WI、T2WI、FLAIR)、DWI及T2-GRE扫描,对CMB进行分区、计数、分级。根据有无CMB,分为CMB组(36例)与无CMB组(3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吸烟饮酒史、血糖、血压、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情况。结果 CMB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比例高于无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3,P=0.010;χ2=6.121,P=0.012)。两组患者血浆生化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除了UA,Cr之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4.66,95% CI:1.22~17.64,P=0.010)、腔隙性脑梗死(OR=4.321,95% CI:1.19~16.75,P=0.012)是CMB的危险因素。结论 CMB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其中高血压为CMB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与CMB可能具有类似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纤维蛋白原、D -二聚体 (D -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 (PLG)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 6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纤维蛋白原、D -D、t -PA、PLG的水平进行测定 ,并与 2 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纤维蛋白原和D -D的含量在 3阶段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升高的程度与梗死的体积有一定的关系 ;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在 3个阶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而D -D在亚急性期显著升高 (P <0 .0 5 ) ,恢复期开始下降。T -PA和PLG于急性期时 ,t-PA血浆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1) ,PLG则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存在凝血 -纤溶系统的紊乱  相似文献   

18.
金梅  丁蔚 《海南医学》2010,21(11):91-9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探讨Hcy测定在急性脑梗死诊断、疗效观察以及早期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循环法测定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和6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者(对照组)血浆Hcy浓度。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Hcy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血浆Hcy含量显著下降(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9.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作用及检测意义。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血液并检测Hcy、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观察组患者随着患者脑梗死面积的加大,Hcy、MDA、NO、ET含量显著上升,SOD含量显著下降(P<0.05);PWV-β、压力-应变弹性指数(Ep)、僵硬度指数(β)和AI显著上升,AC显著下降(P<0.05);CBF、CBV和MTT显著下降,ICP显著上升(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随着血浆Hcy水平升高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加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20.
73例脑梗死急性期TCD和EEG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脑血流动力学和脑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和随访73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经颅多普勒 (TCD)和脑电图 (EEG)变化,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供血不足或过度灌注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形式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提示不同的处理方法;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EEG变化,EEG异常程度越重,预后越差.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存在不同程度脑血流动力学和脑功能变化,脑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TCD和EEG检查,以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