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4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10 h,于2010年7月14日入院治疗。患者于发病当日凌晨3:30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无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无意识障碍,症状持续约10 min后完全缓解,至清晨4时再次发作2次,每次3~10 min。至外院就诊时再次发作,性质基本同前,持续约3 min自行缓解。发作时体格检查:血压17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70次/min,心律齐。神志清楚,言语含糊,伸舌左偏;左侧肢体肌力3级,病  相似文献   

2.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4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10h,于2010年7月14日入院治疗。患者于发病当日凌晨3:30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无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无意识障碍,症状持续约10min后完全缓解,至清晨4时再次发作2次,每次3~10min。至外院就诊时再次发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症候的认识。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超声、头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4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表现为肢体发作性短暂不能控制的抖动,其发作均有明显诱因,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癫,给予抗癫治疗无效。全部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头部核磁共振3例显示抖动肢体对侧分水岭脑梗死,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扩容或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结论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表现为发作性、无意识的肢体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的狭窄或闭塞,低灌注是其最可能的发病机制,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防止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血压变异性(BPV)与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关系。方法对19例LS-TIA患者(LS-TIA组)、32例TIA患者(TIA组)和33名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并计算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d-S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DBPV)、白天舒张压变异性(d-DBPV)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S-TIA组和TIA组的24 h-SBP、d-SBP、n-SBP、24 h-DBP、d-DBP、n-DBP和脉压指数均显著升高(均P 0. 05)。与TIA组比较,LS-TIA组患者脉压指数显著升高(P 0. 05)。与对照组比较,LS-TIA组的24 h-SBPV、d-SBPV、n-SBPV、24 h-DBPV、d-DBPV和n-DBPV显著增高,TIA组的24 h-DBPV、d-DBPV和n-DBPV显著增高(P 0. 05或P 0. 01)。与TIA组比较,LS-TIA组的24 h-SBPV、d-SBPV、24 h-DBPV和d-DBPV显著增高(均P 0. 05)。结论LS-TIA患者较TIA患者BPV升高,BPV升高可能是LS-TIA发病的诱因之一。LS-TIA患者较对照组血压升高,可能是LS-TIA低灌注后代偿性血压升高。LS-TIA较TIA患者脉压指数升高,表明LS-TIA患者血管硬化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正>1 病例报告患者男,47岁,工人。因“发作性头部不自主抖动10 d”入院。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点头样动作,持续约1 min后缓解,自述发作过程中意识清楚,能理解别人言语,伴持续性耳鸣,呈高调,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咬舌、二便失禁等症状,否认与情绪变化有关,发作后未感不适。发病当天出现类似发作5~6次,第2天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按脑血管病给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发作频率逐渐增至8~9次/d, 持续时间同前,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47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抖动半年"于2008年3月5日入院.半年前无诱因于晚餐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抖动、无力,精细活动不能,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耳鸣,无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75岁。主因发作性左上肢麻木3个月、左上肢抽动2d,于2011年2月5日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接受治疗。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上肢麻木,以左手更为显著,每次发作持续8~10min,可自行缓解,发作1~2次,d,未曾诊治。  相似文献   

8.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75岁。主因发作性左上肢麻木3个月、左上肢抽动2 d,于2011年2月5日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接受治疗。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上肢麻木,以左手更为显著,每次发作持续8~10 min,可自行缓解,发作1~2次/d,未曾诊治。发病前2 d出现发作性左侧上肢抽搐,不伴意识障碍、双眼上翻、口角流涎、大小便失禁及肢体无力等症状与体征,持续2~3 min后自行缓解,每日发作20余次;1 d前出现左上肢持续抽搐,不伴意识障碍,但症状  相似文献   

9.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是一种少见的TIA类型,极易被误诊为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或锥体外系疾病,在此对其发病机制、诊断、责任血管及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期望对其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5年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危险性分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轻微脑缺血性卒中后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比预想得高,多个报道指出7d卒中危险性达10%。另有研究显示TIA后卒中的预防时间窗缩短,但是,因为TIA或轻微卒中患者在症状、危险因素和病理等方面大不相同,临床和病因学亚型不同,所以,再发卒中的早期危险性也不同。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二级预防,我们需要分析不同亚群,最好选择再发卒中个体的不同危险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临床少见,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症候的认识.方法 总结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例,行颈部血管超声、脑电图、头部核磁共振、经颅多普勒超声、核磁血管成像,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例行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 均表现为发作性短暂不能控制的抖动,5例发作有明显诱因.全部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头部核磁共振4例显示抖动肢体对侧内分水岭脑梗死.脑电图均未见痫样放电,6例可见病变血管同侧额颞部慢波灶.经扩容和抗血小板聚集或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后,所有患者病情稳定.结论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的狭窄或闭塞,低灌注是其最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降纤酶防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效果。方法对32例经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使用降纤酶5U/d,静滴2周,以发作次数、动脉硬化斑块面积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等作为观察指标。结果疗程结束后所有患者均已停止发作,28例在1~6d内停止,最长达12d;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斑块数量分别为49处和39处,平均面积为(6.36±3.60)mm2和(3.86±3.34)mm2;Ps分别为(3.39±0.75)g/L和(1.82±0.66)g/L,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随访半年~2年TIA无复发及发生脑梗死者。结论小剂量降纤酶能消除或减小动脉硬化斑块面积,降低血黏度,对伴有颈动脉硬化斑块的TIA有较好的疗效,且可预防TIA复发及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3.
<正>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6岁。主因睡眠增多伴四肢乏力8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3年11月22日入院。患者8个月前开始出现睡眠增多,常于谈话过程中即入睡但易叫醒,伴双下肢沉重感;1个月后出现睡眠时间延长(17~18 h/d)、程度加深,不易被叫醒,但可自行苏醒,醒后反应迟钝、四肢乏力。外院头部CT显示右侧顶叶低密度影,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采取活血化淤、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具体方案不详),但症状仍逐渐加重,而且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MRI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47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抖动半年"于2008年3月5日入院.半年前无诱因于晚餐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抖动、无力,精细活动不能,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耳鸣,无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47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抖动半年"于2008年3月5日入院.半年前无诱因于晚餐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抖动、无力,精细活动不能,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耳鸣,无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47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抖动半年"于2008年3月5日入院.半年前无诱因于晚餐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抖动、无力,精细活动不能,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耳鸣,无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47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抖动半年"于2008年3月5日入院.半年前无诱因于晚餐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抖动、无力,精细活动不能,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耳鸣,无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8.
<正>病例摘要患者女性,50岁,主因左上肢疼痛、麻木5个月,无力3个月,加重伴双下肢和右上肢相继疼痛、无力1个月,于2015年7月23日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臂外侧持续性刀割样疼痛,可以忍受,伴左前臂外侧及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否认肢体无力,自行服用"止痛片"后疼痛缓解,但左上肢疼痛进行性加重,外院行颈椎MRI检查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性,65岁.因发作性肢体无力1周、口角歪斜、左侧肢体活动不利6h,2011年7月24日入院.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伴抖动、无抽搐,发作约5 min后缓解,无头痛、头晕,无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伴随症状与体征.此后逐渐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抖动,症状和发作时间同右侧;共发作7次,双侧肢体交替出现,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入院前6h突然出现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左侧肢体不利、上肢不能持物、行走困难等症状与体征.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病史.偶饮酒,吸烟史40年(20支/d).无高血压及脑血管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47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抖动半年"于2008年3月5日入院.半年前无诱因于晚餐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抖动、无力,精细活动不能,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耳鸣,无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