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雪平 《当代医学》2016,(18):33-34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组织GP73蛋白表达的结果。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癌组织的患者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3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28例癌旁组织、10例肝硬化肝组织和11例正常肝组织的GP 73蛋白的表达。结果 GP 73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肝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肝组织的细胞中,其细胞质会出现黄色、棕黄色、黄褐色的着色颗粒。在肝癌组织中,GP 73阳性率为93.5%(29/31);在癌旁组织中,GP 73阳性率为92.9%(26/28);在肝硬化肝组织中,GP 73阳性率为40.0%(4/10);在正常肝组织中,GP 73阳性率为27.2%(3/11)。在GP 73蛋白阳性表达率方面,肝硬化肝组织与正常肝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织相比与癌旁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肝硬化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相比,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GP 7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 73蛋白是肝癌组织病理标志物,可以作为肝癌诊断的标记蛋白。  相似文献   

2.
李华民  张晓丽  胡沛臻  李贞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8):681-683,F004
目的 :探讨 P53 蛋白、热休克蛋白 (HSP) 70在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 DAKO Envisio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70例肝细胞癌组织及5 0例癌旁肝组织中 P53 蛋白及 HSP70的表达。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中 P53 蛋白和 HSP7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 1 .43 %(2 2 /70 ) ,80 %(5 6 /70 ) ,P53 为核性表达 ,HSP70为核和 (或 )浆性表达。癌旁肝组织中 P53 全部阴性表达 ,HSP70的阳性表达率为 92 %(46 /5 0 ) ,全部为胞浆性表达。统计分析提示 P53 蛋白及 HSP70与肝癌的发生及肝癌组织学分级有关。 P53 蛋白核阳性表达者 HSP70全部有核阳性表达 ,提示 P53 蛋白与 HSP70的表达有关联性。结论 :抑癌基因 P53 参与了人类肝癌的发生 ,且与肿瘤进展有关 ,HSP70参与了 P53 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小肝癌中端粒酶蛋白 h TRT基因与 P5 3蛋白、N- ras蛋白、 nm2 3H1蛋白、PCNA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在 2 0例小肝癌中用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h TRT基因与 P5 3蛋白、N- ras蛋白、nm2 3H1蛋白、PCNA的表达。结果 :h TRT阳性信号检出率 80 % (16 / 2 0 ) ,其余蛋白检出阳性率 P5 3为 35 % (7/ 2 0 ) ,N- ras为90 % (18/ 2 0 ) ,nm 2 3H1为 85 % (17/ 2 0 )及 PCNA强阳性率为 5 5 % (11/ 2 0 ) ;癌中 h TRT阳性信号、P5 3蛋白、PCNA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癌旁非癌组织 (P<0 .0 5 ) ;癌不同分化组中 P5 3蛋白、nm2 3H1、PCNA表达有显著差异 (P<0 .0 5 ) ;癌中 h TRT阳性信号分布有膜型和浆型两种形式 ,其分布形式、信号强度均与 PCNA阳性强度密切相关 (P<0 .0 1) ,但未检出与 P5 3、N- ras、nm 2 3H1有明显相关性。 nm2 3H1,N- ras在癌与非癌中表达较高。结论 :肝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有多种基因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P5 3异常表达是肝癌多基因变化的基础。端粒酶活化发生在肝癌早期 ,是肝细胞增生和恶性转化所必需 ,其检出结果对鉴别肿瘤恶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57kip2基因在人体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不同阶段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以探讨HCC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运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30例正常肝组织、30例癌周肝硬化和30例肝癌组织中p57kip2mRNA及P57ki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57kip2mRNA表达:正常肝组织组未见表达,癌周肝硬化组与肝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和16.67%。肝癌组分化好和分化差阳性表达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呈正相关。P57kip2蛋白表达:正常肝组织组未见表达;癌周肝硬化组与肝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67%和63.33%。肝癌组分化好者与分化差者阳性表达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呈正相关。【结论】p57kip2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缺失或下降与HCC分化程度低呈正相关,提示p57kip2基因的失活可能是进展期HCC的晚期分子事件,并可能是一个新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组织中P16、P21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民  卜保国  高晋华 《重庆医学》2003,32(9):1172-1173
目的 探讨P16和P2 1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 (HCC)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 4 6例HCC癌及其配对 38例癌旁肝组织P16和P2 1蛋白的表达 ,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意义。结果 P16蛋白的表达缺失率 ,在HCC癌组织 (5 8.7% )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 (34.2 % ) (P <0 .0 5 ) ;在EdmondsonⅢ~Ⅳ级HCC(78.9% )显著高于EdmondsonⅠ~Ⅱ级HCC(4 4 .4 % ) (P <0 .0 5 ) ,在直径 >3cmHCC(6 5 .0 % )显著高于直径≤ 3cm早期HCC(16 .7% ) (P <0 .0 1) ,但在有无门脉癌栓组间比较则无明显差别。P2 1蛋白的表达缺失率 ,在HCC(80 .4 % )也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4 7.4 % ) (P <0 .0 1) ,但在不同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及有无门脉癌栓形成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P16蛋白的表达缺失与HCC分化程度及侵袭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2 7蛋白表达与肝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0例正常肝组织和 86例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P2 7蛋白的表达情况 ,并结合各临床因素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肝细胞癌标本中P2 7蛋白阳性率为 3 7.2 % (3 2 / 86) ,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 (80 % ,8/ 10 )和癌旁肝组织 (80 .2 % ,69/ 86)。②在肿瘤直径≤5cm、高分化和无门静脉侵犯或转移组的肝癌中P2 7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 >5cm、低分化和有门静脉侵犯或转移组。③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P2 7蛋白是一种保护因素 ,可减低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度。④Kaplan -Meier生存分析发现 ,P2 7蛋白阴性组肝癌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短于P2 7蛋白阳性组。结论 P2 7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的术后复发有密切关系 ,其可成为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艳玲  肖文华  梁后杰 《重庆医学》2002,31(12):1161-1163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16、P5 3蛋白、上皮钙粘蛋白 (E cadherin)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35例人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16、P5 3蛋白、上皮钙粘蛋白 (E cadherin)表达的改变 ,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肝癌和癌旁组织中P16、P5 3蛋白、上皮钙粘蛋白 (E 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 37.14 %、4 5 .71%、31.4 3%和 10 0 %、11.4 3%、71.4 3%。肝癌的P16蛋白、上皮钙粘蛋白 (E cadherin)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的表达率 ,P <0 .0 5 ,而P5 3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表达率 ,P <0 .0 5 ;P16蛋白、上皮钙粘蛋白 (E cadherin)阳性表达率在无转移的肝癌中分别为 82 .14 %、15 .38%。有转移组分别为 2 8.5 7%、4 0 .91% ;转移与非转移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0 .0 1。P16、P5 3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明显关系P <0 .0 5。结论 P16蛋白缺失和 p5 3基因突变 ,与肝细胞癌增殖、分化程度及预后有关。E cadherin的丧失或低表达是肝癌获得高侵袭转移能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73、转录因子E2F-1、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46例胃癌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中P73、E2F-1、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P7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9.6%,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为4.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73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E2F-1阳性表达率为73.9%,癌旁正常黏膜中为8.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E2F-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浸润深度无相关性(P>0.05)。Bcl-2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2%,在癌旁正常黏膜中为15.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Bcl-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级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P73、E2F-1、Bcl-2在胃癌细胞中共同过度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P53、Caspase-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53、Caspase-3和PCNA蛋白在69例肝细胞癌(H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P53和PCNA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52%、20.29%,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45%,肝细胞癌组织中P53和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aspase-3蛋白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53蛋白的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s=-0.239, P<0.05),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越低,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越高.结论 P53和PCNA蛋白的过度表达及Caspase-3蛋白的低表达可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FN和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84例肝细胞肝癌及癌旁组织中FN蛋白、PTEN蛋白、mRNA表达情况。分析FN和PTEN基因表达及肝细胞肝癌的关系。结果:FN蛋白主要定位于肝癌细胞外基质中。FN mRNA在肝细胞肝癌中的阳性率为79.76%,高于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9.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蛋白明确定位于肝细胞胞质内。PTEN mRNA在肝细胞肝癌中的阳性率为38.09%,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N在合并癌栓,淋巴结转移,AFP阳性,肿瘤数目多发的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高,而在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肿瘤直径的肝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EN在低分化肝癌细胞,合并癌栓,AFP阳性,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2cm的肝癌组织中表达较低,而在不同肿瘤数目的肝癌组织中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TEN蛋白表达与HBsAg无关,与组织学分级及转移有关。结论:肝癌组织中FN mRNA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而肝癌组织中PTEN mRNA的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FN和PTEN基因可能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起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 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 (PTEN)蛋白的表达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76例肝细胞癌 (HCC)及癌旁肝组织中PTEN蛋白和hTERT的表达。结果 ①HCC中PTEN蛋白的阳性率 (38 2 % )和阳性强度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96 1% ) (P <0 0 1) ,且阳性信号强度与HCC分化程度相关 (P <0 0 1) ,即HCC分化愈差 ,PTEN蛋白表达愈弱。②HCC中hTERT的阳性率 (89 5 % )和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 (7 9% ) (P <0 0 1) ,且阳性信号强度与HCC分化程度有关 (P <0 0 1)。③相关性分析表明 ,HCC及癌旁肝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强度和hTERT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1)。结论 提示在HCC发生中 ,可能由于PTEN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 ,不能有效地抑制由致癌因子异常激活的hTERT ,从而使肝细胞异常增殖和发生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细胞性肝癌 (HCC)中抑癌基因P16 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4 5例HCC及癌旁肝组织中P16 蛋白及PCNA。结果 :①P16 蛋白及PCNA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低于、高于癌旁肝组织 (P <0 .0 5)。②高分化、中分化HCC中P16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分化HCC(P <0 .0 5) ;高分化HCC中PC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中分化及低分化HCC(P <0 .0 5)。③P16 蛋白与PCNA在未转移组H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低于转移组HCC(P <0 .0 5)。④临床Ⅰ期与Ⅲ期HCC比较 ,P16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PCNA的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⑤P16 蛋白及PCNA在HCC中的表达与肿瘤直径无关。⑥HCC中P16 蛋白与PCNA的表达间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 (r =-0 .57,P <0 .0 5)。结论 :P16 基因及PCNA的表达与HCC的增殖、分化、转移状态及临床分期有关 ,且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 ,其表达状况可以作为判断HCC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aspase-3和PCNA在肝细胞肝癌的表达及其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95例肝细胞肝癌组织、68例癌旁组织和19例正常肝组织中Caspase-3和PCNA的表达。结果Caspase-3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阳性率(34.7%)显著低于癌旁组织(79.4%,P〈0.01)和正常肝组织(84.2%,P〈0.01);Caspase-3的表达与肝细胞肝癌的组织分级和HBsAg有关(P〈0.01,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转移无关(P〉0.05)。PCNA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阳性率(68.4%)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6.5%,P〈0.01)和正常肝组织(15.8%,P〈0.01);PCNA的表达与患者组织分级、转移有关(P〈0.01,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HBsAg无关(P〉0.05)。在肝癌组织中Caspase-3与PCNA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98,P〈0.001)。结论肝细胞肝癌中Caspase-3的低表达与PCNA的高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肝癌组织中Raf激酶抑制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Raf激酶抑制蛋白(Raf kinase inhibitor protein,RKIP)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方法 检测肝细胞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RKIP mRNA的表达;采用组织芯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RKIP蛋白和磷酸化的RKIP蛋白的表达,并分析RKIP蛋白和磷酸化的RKIP的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RKIP mRNA在肝细胞痛组织、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RKIP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2.2%、86%、93.8%,磷酸化的RKIP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9.2%、84%、93.8%;肝癌组织中RKIP和磷酸化的RKIP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P<0.05);RKIP和磷酸化的RKIP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AFP水平及有无门静脉或胆管癌栓无关(P>0.05);RKIP和磷酸化的RKIP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分化程度及有无肝内或淋巴转移有关,中高分化组RKIP和磷酸化的RKIP蛋白表达高于低分化组,无肝内或淋巴转移组高于有肝内或淋巴转移组(P<0.05).结论 RKIP和磷酸化的 RKIP 蛋白表达的减少或缺失与肝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尔基蛋白73(GP7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7例原发性肝癌、35例癌旁及19例正常肝脏组织中的GP73,同法检测肝癌组织中的AFP。【结果】GP73在原发性肝癌、癌旁及正常肝脏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0.9%、34.3%、5.3%,肝癌组织中GP73阳性率与其他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73表达与肝癌是否合并有肝硬化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肝癌组织中GP73阳性率为80.9%,AFP阳性率为59.6%;GP73和AFP两者联检敏感性有显著提高,达95.7%,与单一GP73或AFP相比敏感性有显著差异(P<0.05,P<0.01),而特异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GP73表达增加,GP73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GP73和AFP联合检测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27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取经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标本50例,癌旁组织22例,正常肝组织9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这些组织中P27表达指数(P27LI).结果:肝癌组织中P27LI比癌旁组织高(P=0.002),而癌旁组织比正常对照肝组织高(P=0.007).P2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分期、肿瘤直径大小以及有无门静脉侵犯和有无肝内转移相关.P27LI≥50%的肝癌患者术后生成时间明显延长(P=0.004).结论:P27在早期肝癌中有阻止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其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进展程度,是一个有用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P53、P16和c-erbB-2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LSAB)检测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癌旁肝组织P53、P16和c-erbB-2蛋白表达。结果:P53、P16和c-erbB-2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1.6%、35%和58.33%,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8.33%、88.33%和21.67%,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P53和c-erbB-2与肝细胞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级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P16蛋白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有显著差异(P<0.05)。P16、c-erbB-2和P53均与转移有关。P53蛋白表达与c-erbB-2蛋白表达具有显著的协同性(P<0.05),与P16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P<.05)。结论:肿瘤的多因素分析比单因素分析更有价值,癌基因c-erbB-2和抑癌基因P53、P16蛋白的表达异常及协调作用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血清GP73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SYBR Green qPCR法对103例原发性肝癌(PHC)、13例肝硬化、49例肝炎和50例健康人群外周血单核细胞GP73 mRNA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分析8份正常肝组织和8份肝癌组织的GP7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对7例病理确诊为PHC的肝组织和1例正常肝组织、1例肝硬化肝组织中GP73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水平和利用电化学发光法血清中AFP水平。结果外周血有核细胞GP73 mRNA含量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13,P=0.055)。肝癌组织GP73mRNA表达量(12.64)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1.00)。GP7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肝组织中GP73少量在肝实质细胞胆小管处表达。肝硬化组织中GP73在肝细胞胞浆中弱阳性表达,但在肝细胞胞浆的两侧靠近胆小管位置呈颗粒状浓集;胆管柱状上皮也呈强阳性着色。PHC患者肝组织GP73在肿瘤细胞胞浆呈强阳性着色,且在胆管上皮细胞靠近腔缘一侧呈深棕色颗粒状分布。肝癌组中血清GP73水平显著高于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χ^2=62.541,P=0.000)。通过ROC曲线确定诊断肝癌的GP73临界值为113.2μg/L,和AFP的临界值为13.3μg/L时,GP73和AFP单项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68.0%和56.3%,特异度分别为94.8%和91.8%。结论 PHC患者血清高表达的GP73可能是在癌变的肝细胞胞浆中合成随后分泌入血。血清GP73在诊断PHC时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AFP,且ROC曲线提示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AF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P7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中的蛋白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40例胃癌及20例萎缩性胃炎作为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73、PCNA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P73蛋白在萎缩性胃炎组中表达率为20.0%(4/20),在胃癌组中的表达率为62.5%(25/40),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CNA蛋白在萎缩性胃炎组中表达率为55.0%(11/20),在胃癌组中的表达率为80.0%(32/40),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胃癌组中P7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胃癌组中PCNA蛋白的强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③胃癌组中P73蛋白与PCNA蛋白表达成正相关(rs=0.387,P<0.05)。结论:P73作为抑癌基因有其组织特异性,P73、PCNA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存在密切关系,是胃癌细胞增生活跃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探讨N -甲基- D -天冬氨酸受体(NMDAR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5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NMDAR1蛋白的表达,通过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在135例肝癌组织中NMDAR1阳性表达的有107例(79.3%),且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MDAR1在肝癌中高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包膜、卫星结节和血管侵犯相关 (P < 0.05)。NMDAR1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P < 0.05)与总生存期(P < 0.001)明显较短。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揭示,NMDAR1表达水平是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P < 0.05),且具有重要的预后预测价值。 【结论】 NMDAR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且与肿瘤分化程度和侵袭转移相关;NMDAR1可作为预测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