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MRI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MRI表现,24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行MRI扫描,2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增强早期无明显强化5例,边缘强化12例,不均匀散在强化7例.延迟后不均匀轻度强化14例,内部无明显增强6例,均匀强化4例.结论:边缘早期强化,内部不均匀延迟强化是典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影像诊断要点,其他征象如邻近肝内胆管扩张、局部肝萎缩、肝被膜回缩等均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易常春 《右江医学》2008,36(2):206-208
为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特点,笔者收集我院2003年9月~2007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胆管细胞癌7例,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MRI诊断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32例,29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做了MRI检查,2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24例(75%),位于右叶8例(25%)。影像上病灶呈肿块型18例、浸润狭窄型7例、腔内生长型4例,有3例未见明确肿块。病灶多数呈类圆形、不规则分叶形,增强早期强化不明显或周边强化,延迟后内部呈片状、分隔状甚至均匀性强化。病理学上见肿瘤主要由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和凝固坏死成分组成,在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是产生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IHPCC的关键技术,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PCC)低场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MRI表现.结果 病灶及病变部位显示清晰.2例表现为不规则形态肿块伴周边胆管轻度扩张;9例表现为胆管不规则增粗,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扫描,7例可见早期边缘强化,4例未见明确异常强化;延迟后扫描,11例均见向心性延迟强化.结论 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低场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MRI诊断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2例IHPCC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着重从各序列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病灶强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4个病灶,2例伴有卫星灶,2例同时伴发肝内血管瘤;10个病灶呈类圆形,4个病灶呈不规则形;7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3个病灶跨叶生长。所有病灶T1WI主体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11个病灶中心可见斑片状或星芒状低信号影);DWI病灶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0个病灶呈不规则环形稍高信号,病灶中心呈等低信号)。增强后10个病灶于动脉期呈周边不规则环形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3个病灶动脉期周边及中心均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1个病灶由于体积较小,强化特征不明显。11个病灶可伴随周边胆管扩张,其中6个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8个病灶周边肝组织于动脉期呈云雾样强化,9个病灶邻近肝被膜皱缩,3个病灶所在肝叶萎缩。结论IH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各序列的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其伴随征象能提高IHPCC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为早期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999年~2005年间9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完整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MR/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及规律性:除肿块、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狭窄及胆管扩张等非特异性表现之外,一般无肝硬化表现,病灶较大,病灶轮廓欠清,化验检查AFP常为阴性等提示肝内胆管细胞癌可能性大。结论选择恰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做出定性分析是提高早期隐匿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eripheral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PICC)早期其临床表现不明显,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就诊时多为进行期病变,放、化疗及介入效果差,手术切除为本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影像学检查对其早期发现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管细胞癌临床上较少见,由于其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容易误诊。现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6例胆管细胞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提高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6例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5岁~72岁,平均年龄56岁。26例均出现黄疸,上腹痛、腹胀15例,低热8例,AFP均为阴性。1.2方法采用日立公司PRATICO全身螺旋CT机,常规平扫+强化,扫面层厚为5 mm,层距为5 mm,部分病例2 mm薄层扫描,强化常规行双期扫描及延时扫描。磁共振为日立0.3T 7000AD,常规SE序列及MRCP。2结果发生于肝内胆管者10例,其中肝右叶为4例,肝左叶为6例。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均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病灶,大小3 cm~7 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其远侧肝内胆管均有扩张。强化扫描,动脉灶不强化者7例,轻微略强化者3例。静脉期逐渐强化,延时扫描呈线状或索条状强化者5例,表现为“枯藤征”者5例。合并肝叶萎缩者5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腹水4例,肝硬化及肝门区肿大淋巴结者各2例,3例行MR I检查,病变均表现为T1W I像呈不规则低信号,T2W I像呈略高混杂性信号灶,边界不清,...  相似文献   

9.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为起源于肝内Ⅱ级以远末梢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约占胆管细胞癌的10%[1].该病临床症状隐匿且不具特征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但因IHPCC影像表现复杂,诊断时极易与其他肝内病变混淆.作者回顾分析了1995年至2005年在本院诊治的16例IHPCC的临床及MRI资料,探讨该病MRI的表现特点,总结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16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 16例中,12例为单发病灶,大小为5-10cm,4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肝内胆管扩张8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叶萎缩6例,局部肝轮廓凹陷6例,增强扫描见;6例病灶边缘轻度不规则细线状强化,3例明显不完整环状强化,1例早期无明显强化,病灶内轻度片状结节状强化2例,中度结节状强化3例;轻度线状强化1例,明显网格状及线状强化各2例,三期扫描内,大片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8例病灶在三期内强化情况无明显变化,1例呈“快进快出”,1例缓慢强化,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当有手术史或有明显胆道结石时,仍应仔细观察各种征象,否则会造成漏,误诊。  相似文献   

11.
张彤  秦锡虎  黄伯华  朱峰  吴宝强 《河北医学》2007,13(9):1080-108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诊断和和外科治疗结果,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到2005年12月18例ICC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块,消瘦,黄疸及伴有肝内胆管结石.本组TSGF,CA19-9,CA242阳性率分别为83.3%(15/18),66.6%(12/18),50%(9/18).CT早期强化16.7%(3/18),延迟强化72.2%(13/18),病灶轮廓呈特有方形或长方形各1例,MRI T1WI低信号T2 WI略高信号14例,T1WI,T2 WI 均为低信号4例.病灶内见"胆汁湖"4例,邻近近端胆管扩张6例.根治性切除11例,1,3年生存率23%和12%.姑息性切除5例,1,3年生存率11%和0%.探查者2例,术后4.5月内死亡.结论: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综合肿瘤标志物TSGF,CA19-9,CA242的血清学检查和CT,MRI增强扫描特征,有助于提高ICC的术前诊断率.根治性切除可获得良好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阮海威 《河北医学》2005,11(11):991-992
目的:研究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12例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所有病例为单发低密度病灶,其中10例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见更低密度影,2例病灶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例均见不均匀强化,门脉期11例病灶强化更明显,延迟期11例病灶均持续强化, 8例可见胆管扩张.结论:CT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影像检查方法,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和延迟期持续强化以及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SCT、MRI征象及临床表现,为早期诊断PC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笔者收集自1999年~2005年间49例PCC癌完整的l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CC的SCT、MR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及规律性:除肿块、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狭窄及胆管扩张、延迟扫描强化等表现之外,一般无肝硬化表现,病灶较大,病灶轮廓欠清,化验检查AFP常为阴性等提示PCC可能性大.结论 选择恰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掌握PCC的SCT、MRI征象.结合临床做出定性分析,对提高PCC的诊断水平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增强CT瘤内动脉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于我院经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癌(n=40)、低分化肝细胞癌患者(n=50)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接受动态增强CT扫描且影像学资料完整,分析增强CT扫描在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结果ICC患者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分叶征(77.5%)、肝内胆管扩张(72.5%)、动脉期肿瘤内肝动脉(47.5%)、环形强化(57.5%)、延迟强化(60.0%)等征象多见,所占比例均高于p-HCC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内肝动脉、对比剂迅速廓清、分叶征、肝内胆管扩张、动脉期环形强化、延迟强化等征象均为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的重要CT征象,是两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并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MRI表现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6月-2014年11月收治的264例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磁共振成象(MRI)检查、外科手术病理检查或穿刺活检。其中经外科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者43例(52个病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MRI检查对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并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此次入组的264例反复发作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中,经外科手术病理检查或穿刺活检确诊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者43例(52个病灶),占总受试人数的16.3%;MRI检查结果显示真阴性218例,真阳性41例,假阴性2例,假阳性3例,诊断敏感性为95.3%(41/43),特异性为98.6%(218/221),准确性为98.1%(259/264)。结论 MRI诊断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并肝内胆管细胞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MRI特征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解剖,并与其它肝内肿瘤进行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35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35例患者中,左肝24例,右肝9例,左右肝受累2例,28例为单发病灶,大小为3—10cm,7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肝内胆管扩张26例,肝内胆管结石20例,肝叶萎缩12例,局部肝轮廓凹陷7例。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和静脉期边缘轻度强化,且不同程度出现线样和网格状强化,延迟扫描,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逐步由边缘向中心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延迟扫描的表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好发部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和肝内其它占位性病变鉴别,其中又以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HICC)的危险因素及肿瘤标志物CA199、癌胚抗原 (CEA)等血清学指标检测HI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我校华西医院确诊为HICC 58例患者(HICC组)及按性别、年龄匹配的同期单纯肝内胆管结石(IHDS)189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对HICC发生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学指标CA199、CEA、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等对HICC预测的准确度。结果 HICC 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仅体质量下降一项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包括胆肠吻合手术(P<0.001)、家族肿瘤病史(P=0.001)、以及发病早期行取石(P=0.003)。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OR=3.621,95%CI:1.333~9.834,P=0.012),肿瘤家族史(OR=16.830,95%CI:1.937~146.21,P=0.010),胆肠吻合史(OR=5.115,95%CI:1.733~15.098,P=0.003),CA199>100 IU/mL (OR=5.478,95%CI:2.539~11.820,P<0.001)为HICC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早期取石(OR=0.315,95%CI: 0.128~0.771,P=0.011)是其保护因素。诊断性分析表明CA199及CEA升高鉴别HICC与IHDS组诊断价值偏低,以CA199及CEA联合诊断(满足CA199>100 IU/mL或CEA>5 ng/mL即可),联合诊断检测HICC的曲线下面积为0.807,敏感性达71.05%、特异性为82.05%,准确性较高。 结论 胆肠吻合手术史、糖尿病、是否早期取石及结石取尽否是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CA199及CEA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诊断HICC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病历:男,61岁。右上腹不适3月余。半年前接受肝癌切除术。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右上腹可见切口瘢痕。未及其他异常。肝功能、AFP值正常。采用Siemens 1.5T 磁共振扫描仪行上腹部MRI。平扫:肝脏VII段手术缺如。肝VIII段近切缘可见一大小约38&#215;36mm椭圆形病灶,T1WI为均匀较低信号(图1),T2WI为较高信号内含多个结节状高信号(图2),T2-FatSat呈不均匀高信号(图3)。  相似文献   

19.
张东 《河北医学》2013,19(10):1501-150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可能病因学以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的46例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三组:根治性手术组、姑息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并对临床病理因素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根治性手术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9.6%,49.8%,27.9%;姑息手术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7.5%,1.3%,0%;保守治疗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0%,0%。三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患者肿瘤直径、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单发或多发、门静脉、淋巴结、腹膜转移、手术方式等影响肝内胆管癌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化程度、有无门静脉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及手术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肝内胆管癌淋巴结转移率高,肝内复发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组织学分化程度、门静脉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及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滑膜骨软骨瘤病的X线、CT、MRI表现。方法:搜集13例进行过影像学检查并经过关节镜证实的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13例均进行了X线检查,6例同时进行了CT扫描,4例进行MRI检查。结果:在X线、CT、MRI图像上均可看到关节腔内的游离体。结论:关节腔内数粒圆形、卵圆形钙化或骨化结节影是滑膜骨软骨瘤病的直接征象,CT不仅能显示关节腔内钙化或骨化结节影,还能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范围,而MRI既可显示关节腔内的游离体,也可更清楚的显示滑膜的增生程度,关节的其他结构以及关节腔积液量的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