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出血性O157∶H7大肠艾希菌(EHECO157∶H7)于1982年报告并被确认为致病菌,感染该菌可引起人类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在国内外引起过爆发和流行,造成严重危害,已为世界瞩目,广泛关注。因此我市自1998年开始在食物及腹泻病患者中开展对该菌的监测工作,并于1998年~1999年在对鸡肉的监测中检测出2株EHECO157∶H7。但是我们在对腹泻病患者的粪便标本检测中,发现由于分离到的弗氏柠檬酸杆菌与EHECO157∶H7抗血清、O157单克隆抗体发生交叉凝集反应,极易引起混淆,因此要求我们利用系统生化鉴定以鉴别EHEC…  相似文献   

2.
肠出血性0157:H7大肠艾希菌(EHEC O157:H7)于1982年报告并被确认为致病菌,感染该菌可引起人类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在国内外引起过爆发和流行,造成严重危害,已为世界瞩目,广泛关注。因此我市自1998年开始在食物及腹泻病患者中开展对该菌的监测工作,并于1998年-1999年在对鸡肉的监测中检测出2株EHEC O157:H7。但是我们在对腹泻病患者的粪便标本检测中,发现由于分离到的弗氏柠檬酸杆菌与EHEC O157:H7抗血清、O157单克隆抗体发生交叉凝集反应,  相似文献   

3.
新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和重新抬头的病原微生物,是当前世界医学界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以下简称O157:H7)就是其中之一[1,2].  相似文献   

4.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O157:H7自 1982年从美国食物中毒患者中发现以来 ,越来越受到重视 ,成为新发现的病原微生物〔1〕。 1983年后 ,美国、加拿大不断发现O157引起的散发病例 ,病例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 ,甚至在某些地区已跃居肠道细菌性腹泻病原菌的第 2位 ,我国也发现由EHEO157:H7引起的散发病例〔2〕。而目前报道的EHECO157:H7大多数是不发酵或缓慢发酵山梨醇的菌株。本研究从鸡腿中分离出了发酵山梨醇的菌株 ,经生化和血清学实验确认为发酵山梨醇的E HECO157:H7,分析了其抗原特性和毒力等。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材…  相似文献   

5.
新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和重新抬头的病原微生物,是当前世界医学界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以下简称O157:H7)就是其中之一。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来,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相继发生腹泻爆发和流行。1999~2000年我国安徽、江苏、河南等省发生以O157:H7感染性腹泻并发肾功能衰竭(HUS)为主的疾病爆发。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新发传染病EHEC O157:H7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情况、宿主带菌状况、食品污染程度及志贺毒素(stx)基因型,为制订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河南省监测点腹泻病人、家畜、家禽粪便,水和肉食品等标本分离EHEC菌株,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分析菌株rfbO157、rfbO111、hlyA、eaeA、stx2和stx1等毒力基因和突变基因。[结果](1)从腹泻病人、家畜、家禽、食品、水、蜣螂和苍蝇中均分离出EHEC菌株共275株,总分离率7.88%;其中O157︰H7菌株为232株(84.36%),携带stx2基因EHECO157︰H7菌株88株(37.93%);非O157︰H7菌株43株(15.64%)。(2)宿主动物中羊带菌率最高(6.96%),是河南省EHEC最主要宿主动物;多重PCR检测出8种不同毒力基因组合型,主要为rfbO157 、hlyA 、eaeA 、stx2 组合。stx2变种毒素GK探针检测出3种毒素变种杂交带型,其中stx2原毒素 stx2vha型占7.4%,stx2vha型的占72.2%,未知新杂交带型占20.4%。(3)EHECO157︰H7菌株可分为9个PFGE型,自羊、牛、鸡和蜣螂和腹泻病患者中分离的携带stx2vha菌株同属一个PFGE型。(4)144株不携带志贺毒素的O157菌株中发现O157︰H38、O157︰H42和O157︰Hund(未确定型)新菌株。[结论]河南省家禽、家畜中普遍携带EHECO157︰H7大肠杆菌,羊是最主要的宿主动物;EHECO157︰H7为我省优势菌型,其毒素基因型为stx2-eaeA-hlyA并以stx2vha亚型为主。EHEC在外环境中污染严重并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传播,家畜、家禽携带stx2 EHECO157︰H7率的高低与EHEC人群感染发病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O157:H7大肠杆菌的血清学实验和针对O157:H7抗原而发展的其他检测方法 ,在O157:H7大肠杆菌的监测和实验室研究中 ,仍是判定菌种和测定菌型的主要依据。但在监测中 ,国内外均发现部分肠道菌与O157抗血清发生交叉凝集。我们在2 0 0 0年 12月根据卫生部食检所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课题的要求对福建省食品中O157:H7大肠杆菌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时 ,从龙岩韭菜园市场采集的一份带皮生猪肉样品中分离到一株能与大肠杆菌O157单克隆抗体及H7血清交叉凝集的布氏枸橼酸杆菌 ,国内未见报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材料1 1 1 …  相似文献   

8.
一起弗氏柠檬酸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一起疑似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探讨其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2位患者的肛拭子及1份食品(“凉拌三丝”)样品中均检出弗氏柠檬酸杆菌,其他病原菌均未检出。结论:这是一起由于食用受弗氏柠檬酸杆菌污染的凉菜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对肠上皮细胞粘附力增强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EHEC O157)突变株,为体内、体外研究其粘附及其粘附机制提供可行的手段.[方法]分别将pSC101和mini-Tn5Km2通过电穿孔转化和结合导入O157H7-Sakai菌株中,筛选粘附力增强的转化子感染Caco-2细胞株和实验小鼠,观察Caco-2单层细胞中的微菌落数量和小鼠粪便中突变株脱落的时程.[结果]经诱变,共分离筛选出8株突变株,其形成微菌落的数量大于野毒株至少3倍以上;8个突变株中有6株转座子的插入位置为E.coli K-12同源区的yhiE基因处,其突变株在小鼠粪便中的脱落时程明显高于野毒株,P<0.01.[结论]O157Sakai中的yhiE基因可能具有调节O157粘附肠道上皮细胞能力的作用,尽管其调节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阐明,但本文结果显示其可能具有负调节的作用.另外,本文分离到的O157Sakai粘附增强突变株将为进一步在体内和体外研究EHEC对宿主肠上皮粘附的调节机制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大肠杆菌O157:H7的实验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157:H7大肠杆菌是近年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肠道病原菌。自1982年美国密执安和俄勒岗州因进食被污染的汉堡包发生食物中毒,并从患者分离到该菌以来,1996年5~8月,日本东京、大阪等地相继发生该菌引起的大规模食物中毒,引起世界关注。本文就O157:...  相似文献   

1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对肠上皮细胞粘附缺陷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 H7(EHEC O157)突变株,为体内、体外研究其粘附机制提供可用工具.方法:将pSC101和mini-Tn5Km2分别通过转化和结合导入O157Sakai菌株中,筛选粘附力缺陷的转化子感染Caco-2细胞株,观察Caco-2单层细胞中的微菌落数量和mini-Tn5Km2插入位点.结果:经诱变,共分离到3组粘附缺陷突变株,1组完全丧失了粘附力,2组粘附力减弱,3组的粘附力更弱.1组和3组拥有LEE岛上多基因的转座子插入,而2组mini-Tn5Km2的插入位点在LEE岛之外.结论:O157Sakai的肠道粘附能力可能与LEE岛的III型分泌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3.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分离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研制一种新的分离培养基(M-WS培养基),克服传统的EHECO 157:H7分离培养基(SMAC培养基)的鉴别能力和抑制杂菌能力较弱的缺陷。[方法]利用已知菌种生长评价实验和现场标本实验室评价实验,对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分离培养基的抑菌系统和显色系统进行筛选。[结果]研制出一种新的分离培养基M-WS培养基,其特点在于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和抑制杂菌的能力,且有效地将大肠杆菌O157:H7与其它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和变形杆菌等通过菌落颜色反应分离开来。[结论]M-WS培养基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SMAC培养基,而成为分离EHEC O157:H7的理想鉴别培养基。适于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本院弗氏柠檬酸杆菌耐药情况,同时检测产Ampc酶菌株的基因型,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2018年189株弗氏柠檬酸杆菌,纸片扩散法检测抗生素的耐药性;利用头孢西丁行改良Hodge法鉴定产Ampc酶菌株,PCR扩增Ampc酶基因.结果 本院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头孢类抗生素普遍耐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  相似文献   

15.
在EHEC O157:H7的监测中,采用EHEC O157:H7胶体金快速诊断试剂盒(下称金卡)能起到良好的筛选作用,对提高EHEC O157:H7的检出率及减轻实验者的工作量是非常好的检测技术与检测试剂.在过去的2年中,我们采用该试剂盒在监测现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弗氏柠檬酸杆菌所产各种β-内酰胺酶(β-lase)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头孢硝噻吩试验检测33株弗氏柠檬酸杆菌所产β-lase,多底物纸片法(协同法、拮抗法)、AmpC酶检测法、碳青酶烯酶分类检测检测其所产各种β-lase.结果 33株弗氏柠檬酸杆菌,检出29株β-lase,总检出率为87.9%;头孢硝噻吩试验27株为阳性(81.8%);29株产酶菌株中,产青霉素酶2株,产头孢菌素酶3株,产广谱β-内酰胺酶5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11株,产ESBLs AmpC酶6株,ESBLs总产酶率51.5%,产碳青酶烯酶2株(均为复合产超广谱酶 金属酶).结论 弗氏柠檬酸杆菌产β-lase率、ESBLs总产酶率和复合产酶率很高,产6种酶,以广谱酶、ESBLs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醋酸对冻鸡分割品中EHEC O157:H7耐酸性的影响. 方法通过用2%醋酸对EHEC O157:H7污染的冻鸡进行喷洒、浸泡一定时间,然后在4℃和-25℃贮藏.研究EHEC O157:H7在喷洒和浸泡后的冻鸡分割品中对酸的耐受时间,抵抗酸性较强的EHEC O157:H7随着时间变化,观察其受酸影响的程度. 结果在处理受EHECO157:H7污染的冻鸡分割品时,增加2%醋酸的量和处理时间,并且及时将样品保存在-25℃,完全可以降低EHEC O157:H7对冻鸡分割品的污染程度. 结论在合理使用各种消毒措施的同时,采取这个对食品感宫和人体健康无害的方法,来预防和控制EHEC O157:H7对食品和环境的污染,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出血性大肠杆菌 (EnterohaemorrhagicEscherichiacoli,E HEC)O157:H7可致腹泻、出血性结肠炎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并能形成局部暴发流行。 1982年美国首次报道了[1] O157:H7大肠杆菌引起出血性肠炎。 1996年 5~ 8月 ,日本暴发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O157:H7血清型大肠杆菌的感染 ,90 0 0多人感染 ,近 10人死亡[2 ] ,英国等国家也先后发生O157:H7的感染[3 ] ,我国虽未见暴发流行 ,但也发现有病例报道[4 ] 。大肠杆菌O157:H7是通过污染或未烹调充分的食物与饮品传播的 ,它释放Vero毒素 (Ve…  相似文献   

19.
O157:H7菌株是新近认识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主要菌株.自1982年首次在美国发现以来,全球许多国家相继发生该菌感染及暴发流行,成为新的凶险传染病之一.国内自1987年首次分离到O157:H7以来,许多地方已发现该菌株.  相似文献   

20.
观察增菌培养基对O157:H7大肠杆菌的增菌效果。以实验室常用方法测定目的菌及非目的菌在增菌培养基中生长的灵敏度及选择性,比较几种培养基对粪便标本中O157:H7的检出率。实验证明,N·mEHEC培养O157:H7大肠杆菌及非目的菌,出现可见生长的最低接种浓度(cfu/ml),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呈现良好的选择性,对粪便标本中O157:H7的检出率N·mEHEC明显高于N·mEC。N·mEC对O157:H7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增菌作用,可显著提高感染人群和污染标本O157:H7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