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马尾松细柄阿丁枫异龄复层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形成的异龄复层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细柄阿丁枫异龄复层混交林比马尾松纯林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混交林林分总持水量为1 799.2 t.hm-2,纯林为1 691.3 t.hm-2,混交林是纯林的106.4%;2种林分各层次涵养水源能力的大小顺序均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其中土壤层持水量占总持水量的94%以上,是林分涵养水源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分别从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5个层次对不同混交比例的杉木拟赤杨混交林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体现在调节降雨分配和增加林地蓄水能力上。不同比例混交林持水量大小排序为:1:1行间混交林>3:1带状混交林>1:1株间混交林>杉木纯林。林分不同层次的持水量表现为土壤层>林冠层>灌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杉木拟赤杨混交林具有比杉木纯林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3.
杉木拟赤杨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从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5个层次对不同混交比例的杉木拟赤杨混交林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体现在调节降寸分配和增加林地蓄水能力上。不同比例混交林持水量大小排序为:1:1行间混交林〉3:1带状混交林〉1:1株间混交林〉杉木纯林。林分不同层次的持水量表现为土壤层〉林冠层〉灌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杉木拟赤杨混交林具有比杉木纯林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生物量及水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政 《防护林科技》2004,(1):6-7,26
对马尾松火力楠行状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及火力楠纯林乔木层生物量、地上部分持水量、土壤渗透性能及贮水能力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生物量大于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混交林地上部分持水量大,土壤渗透性和贮水能力强,其综合水源涵养力强于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苦槠混交林生长状况与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光泽县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7 a生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苦槠混交林(混交比例1∶1)的生长量和土壤肥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下坡位,混交林的林分生长量大于马尾松纯林,蓄积量为30.33 m3·hm-2,比马尾松纯林增加17.47%;在中坡位,混交林的蓄积量略高于马尾松纯林;在上坡位,混交林的生长量小于马尾松纯林,林分蓄积量为11.89 m3·hm-2,仅为马尾松纯林的76.02%。混交林和纯林蓄积量、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等指标均随着坡位的下降而增加。马尾松苦槠混交林的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全N等指标在下坡和中坡位均略高于马尾松纯林,在上坡位则略低马尾松纯林。  相似文献   

6.
为了定量评价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不同造林模式的水源涵养功能,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浸水法,对广西玉林市六万林场28年生福建柏2种(纯林、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福建柏混交林)造林模式林分林冠层、活地被物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拦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混交林林冠层的最大持水量、最大截留量均明显大于纯林;纯林活地被物层的最大持水量、最大截留量显著大于混交林;混交林凋落物最大持水量稍大于纯林、最大截留量小于纯林;0~20 cm层的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在混交林和纯林间差异不大,纯林20~40、40~60 cm层的土壤容重明显大于混交林、混交林总孔隙度明显大于纯林;混交林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在3个土层中均大于纯林,其中20~40、40~60 cm层的最大持水量和0~20、20~40 cm层的非毛管持水量差异显著。福建柏混交林地总拦蓄水量大于纯林,其拦蓄水能力是纯林的166.48%。因此,福建柏混交造林更能发挥其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马尾松与山杜英、枫香、拟赤杨和光皮桦混交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地上部分持水量以马尾松纯林最大,其次是混交林,最小为阔叶树纯林;活地被物枯落物部分持水量以阔叶树纯林最大,其次为混交林,最小为马尾松纯林;土壤渗透能力和贮水能力以混交林最大,其次为阔叶林,最小为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8.
甘肃子午岭林区不同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子午岭林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油松纯林的乔木植被、乔灌植被、乔灌草等植被类型的树冠截持量、地表径流量、枯落物持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测定分析发现:针阔混交林树冠截持量高于阔叶混交林和油松纯林;针阔混交林乔灌草植被地表径流量(3.24mm)、土壤侵蚀模数(0.46 t/(km~2·a))最小;枯落物已分解层持水率(19.68%)最高,土壤层年均水源涵养量(318.28mm)高于枯落物层(187.17mm),混交林水源涵养能力高于纯林。综合分析得出:针阔混交林乔灌草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最大(592.18mm),油松纯林乔木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最小(376.92mm)。可以通过造林树种搭配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调整林分结构和植被类型分布,增强林分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9.
珍贵人工纯林福建柏、楠木、木荚红豆和青钩栲其涵养水源功能存在较大差异,其持水量表现为:木荚红豆〉福建柏〉青钩栲〉楠木。不同林分各层次持水量均表现为:土壤层〉林冠枝叶层〉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其中土壤层是涵养水源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光泽9年生马尾松-苦槠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对照)的木材蓄积生长量和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林分类型的木材蓄积生长量与乔木层生物量均为:下坡中坡上坡。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下坡位,混交林的苦槠生长较好,乔木层总生物量为83.29t/hm2,比马尾松纯林高出11.71%;在立地条件较差的上坡位,混交林的苦槠生长较差,乔木层总生物量则降低到40.08t/hm2,仅为马尾松纯林的79.35%。不同林分类型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为:树干枝根叶树皮。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4.28%~96.40%。苦槠对坡位变化的敏感程度较大,作为马尾松的混交树种,应种植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中下坡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混交效益。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与室内浸水法,对丹江口湖北库区龙口林场5种类型马尾松林分枯落物蓄水、土壤理化性质和蓄水能力、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等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马尾松林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变化范围在45.83-93.32t·hm^-2,为松柏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低密度马尾松林〉中密度马尾松林〉高密度马尾松林。有效拦蓄量变化范围在29.83-41.79t·hm^-2,为中密度马尾松林〉松柏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低密度马尾松林〉高密度马尾松林。②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增加的趋势,而总孔隙度呈逐渐递减的趋势。不同类型马尾松土壤贮水能力差异明显,表现为针阔混交林〉低密度马尾松林〉中密度马尾松林〉松柏混交林〉高密度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约是高密度马尾松林的1.25倍。③不同森林类型地表径流量在14.68-29.56m^3·hm^-2之间,土壤侵蚀量在2.01~4.15m3·hm^-2之间,且均以栎类次生林最优,松柏混交林次之,马尾松纯林最低。总体而言,综合利用抚育择伐和人工诱导自然更新的方法,人工诱导马尾松纯林逐步向针阔混交林发育,可更有效提高水土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建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方法,对富源县云南松次生林、华山松人工林、针阔混交林、次生灌丛和荒草地等主要植物群落进行水土保持能力的观测。分析表明:富源县的降雨量主要集中于5~10月,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6.48%,且降雨量主要是10mm以上的降雨产生;不同群落地表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和侵蚀降雨次数依次均为荒草地>次生灌丛>云南松次生林>华山松人工林>针阔混交林,说明森林植被类型中针阔混交林保土保水能力最强,其次是纯林,在低效林改造和生态建设工程中应大面积推广混交林的营建。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中南部几种主要森林类型水文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徽省中南部主要森林类型林下枯落物蓄积量、持水量、吸水速率等的研究,结果表明:①针叶林中杉木(CK)枯落物的厚度最大,达到95mm,针阔混交林的蓄积量最大,为21.94t/hm2,马尾松枯落物的厚度较低,苦槠蓄积量最低。②马尾松×枫香的最大持水量为12.62t/hm2,其他林分的最大持水量均在10t/hm2以下,其中苦槠最低,为2.04t/hm2。③针阔混交林的有效拦蓄能力明显高于阔叶林和针叶林,有效拦蓄量最高的是马尾松×枫香,为17.69t/hm2.苦槠的有效拦蓄量最低,仅为2.47t/hmz。两种不同杉木林分有效拦蓄量均达到10t/hm2左右。可见针阔混交林的水文生态效益优于阔叶纯林和针叶纯林。  相似文献   

14.
对宽甸地区几种主要林分类型枯落物及其土壤蓄水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林分枯落物现存量依次为人工纯林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率为针阔混交林人工纯林;林分的土壤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均为混交林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15.
红壤低丘马尾松低效林生物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木法(乔木层)及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研究了马尾松低效林的4种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马尾松-木荷、马尾松-板栗、马尾松-南酸枣、马尾松-枫香4种混交林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35.501、31.499、22.138及69.725t/hm^2,而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为37.043t/hm^2。在各器官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0.39%~74.87%,其他组分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枝(11.40%~32.67%)、叶(9.31%~26.94%)。马尾松纯林的林下植被生长旺盛,其生物量高达6.649t/hm^2;而马尾松一木荷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仅为3.825t/hm^2。枯落物生物量则是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的最多,马尾松一枫香混交林最少。所有林分的生物量平均值为68.095t/hm^2。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是粤北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研究以韶关地区 20 a 生马尾松人工林为 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坡向对其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行的调整经营措施。结果表明,南坡马尾 松的胸径和树高均显著高于北坡,坡顶胸径与北坡近似,树高大于北坡,且径高比最高;北坡的冠幅、 冠长和冠体积均高于南坡和坡顶,反映马尾松喜光特性。南坡单株材积高于北坡和坡顶,坡顶中小径级 个体 (DBH 10~25 cm) 比例高于南坡和北坡,但大径级个体 (DBH 25~30 cm) 比例明显下降,大径级个体 单株材积和比例对林分蓄积影响最大,蓄积以南坡最高,其次为北坡,坡顶最低。根据不同径级单株材 积和蓄积的坡向间差异及形成原因分析,探讨了不同坡向马尾松间伐强度、改造树种选择和培育模式, 对于促进马尾松人工纯林的林分改造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