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einoma,HC),又称Klatskin瘤,1965年由Klatskin首次详细描述,是指发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叉部和肝总管上段的胆管黏膜上皮恶性肿瘤.由于对疾病认识加深及诊断技术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程晋坤  谢琴芬  郑树森 《浙江医学》2018,40(5):525-528,540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至左、右肝管起始部之间的黏膜上皮癌。其发生部位靠近肝门且与肝门部结构关系密切,以及容易侵犯周围血管等特点大大地增加了手术切除的难度。且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多,患者预后差,肝功能衰竭和感染常为其术后死亡的常见原因。目前临床对如何进行术前准备、如何确定手术切除范围等方面尚存在争议。如何在减少肝脏损伤的基础上,尽可能达到R0切除,是临床外科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因其生长部位的特殊性,对手术切除治疗的外科医生来讲一直是一个挑战。肿瘤的扩大肝叶切除提高了手术的切除率,但因肝门部肿瘤生长压迫胆管导致梗阻性黄疸,长时间的胆汁淤积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的紊乱,会对免疫系统及肝、肾、心等各脏器的功能造成影响,如果术前不加以改善会增加肝叶切除术患者并发症的风险。然而,  相似文献   

4.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俊民 《广西医学》2001,23(2):300-303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kin瘤,包括:(1)肝管分叉癌;(2)横沟部左肝管癌;(3)横沟部左肝管癌;(4)胆管癌侵犯及总肝管的上二分之一。肝门部胆管癌约占全部胆管癌的60%-80%,由于对放疗、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治疗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肝门部胆管癌解剖位置特殊,结构复杂,肝门部的重要血管易受侵犯,故过去切除率低,近年由于影像诊断水平和外科技术的进步,切除率有了显著提高,现就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曹树立 《宁波医学》2000,12(2):95-96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9例肝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45~69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黄疸前后有上腹疼痛或不适,体重下降病史。手术方式包括肝门部胆管癌局部切除,胆管引流术,部腹探查出现癌肿晚期仅取活检。术前均行B超检查,CT检查6例,PTC检查2例,ERCP检查2例。肿瘤分型采用Bismuth—Corlette方法,Ⅰ型2例,Ⅱ型2例,Ⅲa型1例,Ⅲb型1例,Ⅳ型3例。结果9例病人中,根治性切除2例,姑息性切除2例,胆道引流组采用胆管空腔吻合加支撑管引流,剖腹探查发现癌肿晚期,取活检4例。术前B超均发现肝内胆管扩张,6例发现肝门部肿块影。PTC检查2例,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肝门部胆管狭窄或截断,ERCP检查2例,显示肝门部胆管狭窄或截断。术后病理检查示中分化腺癌5例,低分化腺癌4例。术后2个月死于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低蛋白血症6例。根治性切除1例存活14个月,另1例存活25个月,姑息性切除术者,生存3~6个月,4例剖腹探查取活检患者术后2~3个月死亡。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早期确诊困难,应在认真询问病史的基础上,对B超和CT检查的肝内胆管扩张而胆囊不肿大,胆总管不扩张等影像加以综合分析,必将提高早期确诊率。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分为根治性和姑息性2种,原则上能切除者即求根治,避免姑息性扩大手术,尽量降低术后胆道感染的并发生率,提高远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左右主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胆管癌。该病早期诊断相当困难。患者因上腹不适或疼痛及进行性梗阻性黄疽而就诊时多属晚期.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不良.多因急性胆道感染及肝肾功能衰竭死亡。因而.对于多数不能根治切除的病例需及时减压引流胆道。以减轻黄疸.改善肝功,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8.
背景 肝门区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源于肝外左右肝管或左右肝管汇合处的胆道腺癌,迄今对其治果不佳.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回顾,综述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治疗时机选择和术前检查评估.其中,治愈性治疗包括局部切除、部分肝切除、联合尾状叶切除及肝门区淋巴结清扫、原位肝移植.局部切除仅适于局限于胆管壁及Bismuth Ⅰ级乳头状癌;对HC大部分选择部分肝切除联合尾状叶切除及肝门区淋巴结清扫.这些术式可根据门静脉栓塞,腹腔镜分期以及腹腔镜下超声等进行选择.但术前胆道引流存在争议;尽管Mayo指南中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行原位肝移植的建议已被广泛接受,但肝门胆管癌自体移植结果令人失望.缓解治疗方案包括分流手术,内镜或经皮支架置入术,光动力学治疗,腔内短距离放射治疗,外照射治疗以及系统性化疗.结论 恰当的R0切除是治疗的主要目标和选择,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病人,治疗目标为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背景肝门区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源于肝外左右肝管或左右肝管汇合处的胆道腺癌,迄今对其治果不佳。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回顾,综述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治疗时机选择和术前检查评估。其中,治愈性治疗包括局部切除、部分肝切除、联合尾状叶切除及肝门区淋巴结清扫、原位肝移植。局部切除仅适于局限于胆管壁及BismuthI级乳头状癌;对HC大部分选择部分肝切除联合尾状叶切除及肝门区淋巴结清扫。这些术式可根据门静脉栓塞,腹腔镜分期以及腹腔镜下超声等进行选择。但术前胆道引流存在争议;尽管Mayo指南中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行原位肝移植的建议已被广泛接受,但肝门胆管癌自体移植结果令人失望。缓解治疗方案包括分流手术,内镜或经皮支架置入术,光动力学治疗,腔内短距离放射治疗,外照射治疗以及系统性化疗。结论恰当的R0切除是治疗的主要目标和选择,对无法切除的肝门胆管癌病人,治疗目标为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佟敏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153-1155
肝门部胆管癌(hflar cholangioe areinoma)是指发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叉部和肝总管上段的癌。Klaskin于1965年详细地描述了此类肿瘤的临床特征,故常称为Klaskin瘤。由于以往对该病认识不足,加之肿瘤生长部位隐蔽,早期诊断较困难,患者到外科就诊时已为晚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本病更深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技术及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有了较明显的改善。然而,远期疗效仍然使人失望,如何制定一个公认的术前肝门部胆管癌分期,来指导术前和术中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和合理的治疗方式选择,依然是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深入研究的内容,本文就相关问题结合近年来文献报道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高位胆管癌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在高位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手术确诊的45例高位胆管癌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显示肝门区肿物34例(75.6%),其中乳头型8例(23.5%),团块型17例(50%),弥散型9例(26.5%);按Bismuth分型判断胆管受累范围,34例中29例(85%)与术中分型相符。超声对门静脉、肝动脉侵袭和肝脏转移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40%、50%。结论超声对高位胆管癌进行术前评估是可行的。对指导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位胆管癌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在高位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手术确诊的45例高位胆管癌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显示肝门区肿物34例(75.6%),其中乳头型8例(23.5%),团块型17例(50%),弥散型9例(26.5%);按Bismuth分型判断胆管受累范围,34例中29例(85%)与术中分型相符。超声对门静脉、肝动脉侵袭和肝脏转移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40%、50%。结论超声对高位胆管癌进行术前评估是可行的,对指导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管状吻合器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胆肠吻合的应用研究,确定管状吻合器在肝门胆管空肠吻合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优于传统的手工吻合。方法对于肝门胆管肿瘤局限于肝总管或分叉部(BismuthI/Ⅱ型)的病例,随机设立管状吻合器组(26例)和非吻合器组(24例),管状吻合器组:26例应用管状吻合器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手术;非吻合器组:24例行常规手工胆肠吻合的病人,对二组手术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数据行统计学的相关分析。结果应用管状吻合器行胆肠吻合是科学的方法,手术时间缩短,P〈0.05;术后住院天数缩短,P〈0.05;术后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对于BismuthI/Ⅱ型肝门部胆管癌应用管状吻合器行肝门胆管空肠吻合术是可行的,较非吻合器组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肝门部胆管癌52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 ̄2004年间5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手术切除组、手术引流组、介入支架组及剖腹探查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9.08、6.6、4.3、1.2个月。围手术期死亡2例。结论: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切除术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对此病患者应积极争取行根治性切除术。对不能切除病例积极行引流术治疗,以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方法,以提高手术切除率。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1年收治肝门部胆管癌3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术前确诊26/30(86.67%)。手术切除16例(53.33%),其中根治性切除(R0切除)10例(33.33%)、姑息性切除6例(20%),引流术12例(40%),单纯剖腹探查术2例(6.67%)。术后随访28例,2人失访,随访率92.86%(26/28),其中随访根治性切除10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0%、20%。随访姑息性切除6例,1、3年各1例,4例于一年内死亡。随访引流术10例全部于半年内死亡。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对黄疸病人应尽早行影像学等相关检查,以提高根治切除率。手术是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01~2013-12共收治3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者中12例行根治性切除,余24例均行姑息性治疗。所有患者随访年限为1~3年,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9~46月;姑息性切除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5~31月;支架引流治疗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2~14月;而未做治疗的3例患者生存时间为27 d~5月。结论 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联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是本病早期发现与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术式的选择和效果.方法对1992年7月至2002年7月手术治疗43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总结,包括临床表现、手术方式、临床分型、治疗效果.结果无痛性梗阻性黄疸者占53.5%.根治性切除18例,姑息性切除6例,单纯引流减黄手术15例,肿瘤活检4例.肿瘤切除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82.4%、23.5%,单纯引流者1、3年生存率为58.3%、0,肿瘤切除明显优于单纯引流(P<0.05).结论手术治疗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远期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简化术前检查,力求早期手术,争取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8.
Fan ZJ  Wu Y  Wang ZJ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7):2651-2653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受体(ER、PgR)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表达情况,研究它们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2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ER及PgR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肝门部胆管癌中ER及Pg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和64.3%。高分化型与低分化型之间及乳状型与硬化型之间ER及PgR表达具有明显差异。结论ER及PgR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率较高。ER及PgR可能有希望成为反映肝门部胆管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一项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陆昌友 《西部医学》2011,23(8):1548-1550
目的探讨自制电凝钩在肝门部胆管癌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治疗资料。所有病人均用电凝钩行淋巴结清扫。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骨骼化淋巴清扫,未发生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平均出血70ml。结论用电凝钩行肝门部胆管癌淋巴结清扫安全性高,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淋巴结清扫和术后恢复均较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和运用。  相似文献   

20.
付兵  曹瑛  王忠  彭竹琴 《四川医学》2010,31(12):1865-1867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门胆管癌多层螺旋CT表现与手术结果,评价肝门胆管癌多层螺旋CT扫描术前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3月~2010年7月间CT术前扫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66例,由3名主治以上医师联合读片诊断。以下情况认为肿瘤不可切除:对侧肝动脉侵犯、门静脉主干或对侧门静脉支侵犯、腹腔及膜膜后淋巴结肿大。由3名主治医师以上放射专家集体读片得出诊断结论。结果与术后结果对比,CT诊断门静脉侵犯准确性达80.8%(21/26),CT显示肝动脉侵犯准确性约90.5%(19/21),淋巴结肿大显示准确性约93.8%(15/16),沿管壁侵犯显示准确性约82.0%,CT认为可切除肿瘤47例中,手术中36例(76.6%)成功切除,19例CT提示不能切除,术中17例(89.5%)不能切除。结论术前CT对肝门胆管癌可切除性判断总的准确性约8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