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八髎穴古代文献中主治病症的研究,探讨八髎穴与盆底疾病之间的关系。发现八髎穴在不同系统盆底疾病的不同病症中均有运用,各八髎穴所治的病症虽有重叠,却各自有特点:上髎主治症主要集中在妇科病症;次髎、中髎更侧重于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的病症;而中髎、下髎则偏重于生殖系统及肛肠系统的病症。  相似文献   

2.
正《中藏经》曰:"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倪光夏教授提出"通调三焦针刺法",以百会、膻中、中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合辨证取穴通调上中下三焦之气,调和五脏六腑功能。八髎穴是膀胱经腧穴,包括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其临床应用广泛。倪教授在针灸  相似文献   

3.
目前针灸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多选用足阳明经穴,足太阳经穴(特别是中髎、下髎)未能引起重视,但深刺中髎、下髎穴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中确有较好的疗效。然而,深刺中髎、下髎穴实际临床操作上存在难度。现就通过应用此法治疗的典型病例2例进行穴位的取法、针具的选择、针刺操作、安全深度及针感等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深刺八髎穴进针参数。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将针身沿骶前后孔中心轴线进针时的角度定义为最适进针角度,观察针身与皮肤表面、人体后正中线的夹角。将骶骨背面软组织厚度加骶孔深距的1/2定义为效应进针深度,观察最适进针角度下的八髎穴深刺参数。结果:深刺八髎穴应采用斜刺法,针尖朝向内下方。针身与皮肤表面的最适进针角度为上髎(61.04±12.15)°,次髎(57.57±10.01)°,中髎(58.25±8.69)°,下髎(54.39±10.94)°。针身与人体后正中线的最适进针角度为上髎(24.54±6.21)°,次髎(18.58±7.76)°,中髎(17.36±7.90)°,下髎(30.73±9.45)°。最适进针角度下的八髎穴深刺效应深度呈上、次、中、下递减趋势,分别为上髎(58.16±12.43)mm,次髎(44.57±11.55)mm,中髎(33.96±10.74)mm,下髎(31.13±10.94)mm。效应深度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结论:进针参数的研究应双重考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而CT三维重建能准确、合理、科学地进行穴位解剖测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八髎穴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混合痔患者手术后疼痛及创面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2月-2020年6月南通市中医院80例混合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电针八髎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2组均治疗3 d,出院后每周换药2次至创面...  相似文献   

6.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素问·腰痛篇》"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所描述的腰痛症状即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症状。王冰注云:"腰尻交者,谓髁下两傍四骨空左右八穴,俗呼此骨为八髎骨也。此腰痛取腰髁下第四髎,即下髎穴也。"笔者据此采用电针八髎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60例均来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10月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镇江市中医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将60例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治疗组给予电针深刺八髎穴(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及漏尿量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组ICIQ-SF评分及漏尿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长针深刺八髎穴能改善压力性尿失禁女性临床症状,疗效优于盆底肌训练.  相似文献   

8.
八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位于腰骶部,是上、次、中、下髎穴的总称。因其特殊的解剖学位置,临床上常用于盆腔器官相关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的相关疾病。本文总结了八髎穴的历史沿革、解剖学意义、生理特性、针灸方法以及各系统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八髎穴(上髎、中髎、次髎、下髎)是足太阳膀胱经重要腧穴。它们位于骶部,分别相对于第一、二、三、四骶后孔处。骶后孔在许多疾病的中医治疗及经骶后孔进行骶后神经阻滞或骶管硬膜外麻醉方面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寻八髎穴定位、测量与取穴方法在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以“八髎”“上醪”“次髎”“中髎”“下髎”“骶后孔”“骶孔”“骶骨”为关键词,检索1957年至2012年中国知网文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既往研究中存在着文献数量较少、测量对象不统一、指标名称太繁杂、测量起止点不一致、指标权重不明确、测量结果有偏差、与临床结合欠缺、定位方法多样化等问题.结论:八髎穴定位明确,但取法多样而模糊,在测量和研究时对活体的研究意义更大,性别、体质量、身高、分娩等因素也要考虑.有必要找寻到一种准确简便的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1.
总结郑谅教授运用杨氏八髎灸联合埋线治疗马尾综合征的临床经验介绍。在临床上,马尾综合征是常见的疾病,因马尾神经受压迫,出现腰背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临床症状。八髎穴是指上髎、次髎、中髎及下髎穴位,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所过之处,主筋所生病者。郑谅教授提出运用八髎灸联合埋线治疗马尾综合征,艾灸八髎联合埋线,有利于缓解马尾神经受压,达到通经活络的作用,有效治疗马尾综合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骶后孔(八髎穴)的变异率和变异类型,引起临床医师对骶后孔(八髎穴)变异性的重视,为研究取穴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290例行盆腔CT检查患者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对骶后孔(八髎穴)的变异情况进行判别、归类、分析。结果:骶后孔(八髎穴)的总变异率为20.34%(59/290),变异类型包括椎体个数变异型(4椎变异、6椎变异)、融合变异型(腰骶融合、骶尾融合、腰骶融合+骶尾融合、腰骶融合+骶椎4变异)和混合型。结论:椎体个数变异型会导致骶神经数量变化,融合变异型和混合型会加大取穴难度,而髂后上棘一般不会发生变异,用于八髎穴取穴定位更佳。髂后上棘连线多位于上髎水平线上;髂骶距中点多位于中髎水平线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术前针刺八髎穴用于清宫术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预行清宫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在清宫术前针刺八髎穴,其中中髎、下髎穴加用电针,对照组术前不予任何镇痛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中疼痛、术后宫缩痛情况及术中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中修订版面部疼痛表情量表评分(2.1±1.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1.0)分(P0.05);治疗组术中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3.7±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1.4)分(P0.05);治疗组无人流综合征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8%(P0.05);2组术后宫缩痛分级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针刺八髎穴用于清宫术术中镇痛疗效确切,且可显著降低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从1975年以来,我们摸索出一些用针刺消炎的方法,对妇产科各种手术后的病人,不论是有菌手术或无菌手术,也不论是腹部手术或阴道式手术,凡住院手术的病例,均在术后采取单纯针刺消炎,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取穴与方法取穴为四髎(双)、曲池(双)、足三里(双)。四髎穴:用一长针,在皮下紧靠骶骨贯穿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采取强刺激不留针。足三里穴、曲池穴:进针深度均为1.5寸,  相似文献   

15.
八髎穴定位及其在推拿治疗青春期痛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经又称行经腹痛,为女性常见病,高发人群是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女性。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月经将至时小腹坠痛、胀痛、绞痛,甚至因疼痛难忍而发生痛厥,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八髎穴的推拿按摩对治疗痛经有良好的疗效,但由于对八髎穴缺乏准确的定位方法,使手法作用的部位和方向难以准确把握,从而影响疗效。我们对八髎穴定位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于临床痛经治疗。笔者从2001年开始,在推拿门诊收治痛经患者180例,在八髎穴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对八髎穴进行推拿,同时辅以其他部位的按摩,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八髎穴在临床中用于治疗腹泻、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病例举证具体分析针刺八髎穴治疗腹泻、便秘的临床疗效。结果:八髎穴临床运用广泛,而现在临床上多用八髎穴来治疗腰痛及妇科疾病等,而较少用于其他方面,高希言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运用八髎穴治疗便秘、腹泻。结论:针灸八髎穴治疗便秘和腹泻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并能从根本上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7.
余在临床上继承家严李仲愚经验,运用八髎穴针刺治疗产后尿潴留,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于后。针刺方法:笔者体会: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及泌尿、生殖系疾患时,若针尖能从八髎穴透过骶前孔直达骨盆腔,则针感可直达会阴部,临床效果最好。所以,临床施术时,上谬穴交通骶前孔,应平第五腰椎棘突旁开1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骶后孔与髂后上棘的位置关系,为八醪穴的体表精确定位提供一种简易方法 .方法 测量105例成人骨盆标本的骶后孔间宽和髂后上棘间宽等统计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测量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成人男、女性八髎穴(第l至第4骶后孔)间宽和髂后上棘间宽分别为:男性(38.87±4.73)mm,(33.47±3.97)mm,(29.01±3.42)mm,(25.53±2.50)mm,(64.19±5.76)mm;女性(34.25±3.31)mm,(29.51±3.14)mm,(25.86±3.61)mm,(22.54±2.28)mm,(57.72±5.41)mm.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第1、第2和第3骶后孔)间宽与髂后上棘间宽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下髎(第4骶后孔)间宽与髂后上棘问宽也有正相关关系.结论 根据可触摸的体表标志髂后上棘和骶椎棘突,结合骶后孔间宽和髂后上棘间宽回归方程可以较准确的为八髎穴定位.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功能性排便障碍的针刺治疗方案,查阅近20余年来相关文献,从穴位、针刺方法等方面分析影响针刺疗效的相关因素.在选穴上应注重八髎穴特别是中、下髎穴的运用,深刺八髎穴操作时要掌握科学的方法;电针参数(电针波形、频率)、针刺手法(补泻手法、刺激量等)等与疗效关系密切,目前研究结论的科学价值需进一步提升;临床应加强功能性便秘的分型诊治意识,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针刺与生物反馈训练疗法联用可发挥协同效应,并有助于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在此基础上优化功能性排便障碍的针灸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的SCI后尿潴留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深刺组、浅刺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浅刺组予常规治疗基础上浅刺八髎穴(25~40mm),深刺组予常规治疗基础上深刺八髎穴(进针60~75mm),两组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记录患者排尿日记、膀胱残余尿量以及评估临床疗效。结果:8周治疗结束后,三组分别在膀胱残余尿量、日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最大尿量、单次尿量5个方面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01);组间两两比较,深刺八髎穴组和浅刺八髎穴组在排尿、漏尿次数上均对照组减少(P 0.01);深刺组和浅刺组在单次尿量和最大尿量上显著多于对照组(P 0.01);深刺组和浅刺组在膀胱残余尿量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1);深刺八髎穴组在残余尿量上较浅刺八髎穴组减少更显著(P 0.01),在排尿日记4个方面均较浅刺八髎穴组显著改善(P 0.05)。深刺八髎穴组总有效率为92.5%,浅刺八髎穴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深刺八髎组与浅刺八髎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05),且深刺八髎穴组总有效率优于浅刺八髎穴组(P 0.05)。结论:深刺和浅刺八髎穴均可有效改善SCI后膀胱功能,改善尿潴留症状,且深刺八髎穴疗效优于浅刺八髎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