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络病多以络脉损伤为基础,气血瘀阻为特征,脏腑功能失调为临床表现。其基本病理变化多是络脉郁滞,并伴有痰、湿、瘀、毒等病邪的聚集。络脉是络病的中心环节,痰瘀互结是络脉损伤的基本演变过程。任何原因导致的络脉损伤均可引起气血运行障碍,从而加重痰浊、瘀血痹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中风络病证治述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按脏腑辨证方法进行诊治,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络病辨证方法可作为其有益的补充.中风病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病络病机,按络病辨证方法诊治中风病,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认为中风病络病辨证常见的证候有:风窜络脉证、痰阻络脉证、瘀阻络脉证、火扰脑络证、毒滞络脉证、水淫络脉证、络脉气血两虚证等.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的特异性损害,具有消渴病脉损、络损的特点,其所涉及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可归属于络病范畴。认为络脉病变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基本病机,需要运用中医络病学说理论,紧扣络脉瘀阻的病机,积极运用化瘀通络的药物对糖尿病进行干预治疗;提出根据络脉瘀阻程度的不同,分为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瘀塞3阶段,分阶段使用程度不同的化瘀通络药物,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李国栋 《中医学报》2021,36(3):522-525
糖尿病肾病病机为气络失和后,络气不充或络气郁滞,导致津血运行不畅,化为痰瘀;痰瘀搏结成毒,毒、瘀、痰、滞相互为患,胶结于肾之络脉中,损伤络脉,耗伤络之气血津液,导致络虚不荣。络虚愈重,痰瘀毒滞愈重,如此反复,循环无端。糖尿病肾病以气络失和为本,痰瘀互结为标,郁而化毒为转折,毒损血络为要。临证中应抓住糖尿病肾病病机关键,健脾补肾、活血通络、解毒防变,方可获效。  相似文献   

5.
从络病学说论治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病,以络病学说为基础探讨骨质疏松症的病理与治疗,对其病因病机从络虚不荣、络脉瘀阻、络气郁滞方面分析,并将与之对应的虚、瘀、郁作为症候类型进行辨证论治,运用补肾健脾,通络荣骨;活血化瘀,搜剔通络;疏肝理气,开郁通络论治。为骨质疏松症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络脉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GRF),肾络受损,变证丛生,认为络虚是GRF的始动因素,络瘀是GRF的病理基础,邪盛络阻是GRF加重恶化的关键,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祛除因"虚、瘀、毒"等致络脉阻滞的因素,疏通络脉,改善肾脏气血津液灌渗,保护肾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络病与病络理论认识肿瘤血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肿瘤血管生成及络病相关理论的阐释,说明西医学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理论--肿瘤血管生成与中医学络病、病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肿瘤血管生成是一种病理机制,相当于中医学的"络道亢进",归属"病络";指出病络、络病理论对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诸多借鉴作用,如针对"久病入络""新病入络"的中医治则与治法可为各种实体肿瘤所用,发挥阻抑络脉生成、清除络脉癌毒效能;并探讨了病络、络病理论对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药筛选与研究的指导价值,以期为中医学对肿瘤的深入认识以及从络病、病络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毒损脑络理论假说出发认识出血性中风(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成为学界的一种新思路。微血管破坏受损是ICH的核心病变和基本动因,也是探求ICH后"病络"的生物学基础的一个切入点。络脉是以解剖为基础的结构功能统一体,与微循环、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存在密切联系。在ICH中,毒损脑络、络脉瘀阻、饮停络阻是ICH发病的关键病机,在现代生物学中它们与微循环调控、血管调节功能、血脑屏障等病理生理过程紧密相关。这种探讨将我们对ICH"病络"的认识带入了微观的层次,与现代科学的结合有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脏器纤维化的络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医络病的病理机制中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气血瘀滞、津凝痰结、络毒蕴结等病理变化涉及了血管活性物质调控异常、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机制、细胞外基质(ECM)代谢异常、细胞因子及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异常等生物学内容.津凝标志着正常分布的ECM的积聚增多,痰结则代表了ECM的异常分布.细胞、组织形态学的不可逆转的变化是络毒蕴结积聚的结果,也是络病发展的晚期阶段.因此,纤维化的发展在中医中应属络病的范畴.若发生肺纤维化,则属肺络病;肝纤维化,则属肝络病;肾脏纤维化,则属肾络病.从"络病"角度进一步寻求中医药防治多脏器纤维化的特异性规律,对指导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茂林 《河北医学》2006,12(8):824-826
本文拟就其在临床应用和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做一简要综述。1通心络胶囊的组方及其理论基础通心络胶囊的组方独特,它集中运用水蛭、土鳖虫、全蝎、蜈蚣、蝉蜕五种虫类药物,配以人参、赤芍、冰片八种药物而成;水蛭、土鳖虫作为传统的活血化瘀药可以疏通络脉瘀阻、降脂抗凝、促进血流;而搜风解痉虫类通络药全蝎、蜈蚣、蝉蜕可以解除血管痉挛、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人参补益心气,赤芍活血化瘀,冰片芳香通窍。数药并用共解中医络病之络脉瘀阻与络脉拙急两大病机,络脉瘀阻表达了血液的粘稠凝聚、动脉硬化阻塞,络脉拙急则表达了动脉血管的痉挛状…  相似文献   

11.
络病既包括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也涵盖了因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变化.络病与脑小血管病共同具有病位迂曲、易于阻滞,病机复杂、难以治愈,症状多样、难以辨识等特点."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是络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脑小血管病的病变过程.脑小血管病初起在气,脑络郁滞;久病在血,虚瘀互结.治疗脑...  相似文献   

12.
络病辨证浅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络脉是微小层次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在结构上具有浅、深、末、网的四大特点。络脉有气络与血络之分 ,是气血运行的载体。络病辨证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见的络脉病证为 :络气病证包括络脉气虚证和络脉气滞证 ;络血病证包括络脉血虚证、络脉血瘀证、络脉血热证和络脉血寒证 ;络脉虚证包括络脉气虚证、络脉血虚证、络脉阴虚证和络脉阳虚证 ;络脉毒滞证等  相似文献   

13.
陆四  孟照辉 《医学综述》2014,(12):2113-2115
心脏侧支循环的功能主要是在冠状动脉血流供运不足或血流中断时为缺血区域提供血流供运,以防止或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侧支循环主要存在于慢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也存在于部分造影正常的人。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目前认为与冠状动脉狭窄时间及程度、缺血缺氧、剪切力、血管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及蛋白酶等有关;其意义主要认为既有改善临床症状、保护缺血心肌、防止或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临床病死率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等作用。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意义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姚春海教授在传统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结合络病学理论,总结皮肤淀粉样变的病位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则治法方药等内容,创造性地提出了从络病学理论论治皮肤淀粉样变一病的观点和看法,将皮肤淀粉样变发病的病机总结为:外邪侵袭、内有脏腑功能失调或物理摩擦等导致的瘀血阻滞皮肤络脉引起皮肤淀粉样变.治疗以"治病求本""祛瘀通络"为原则...  相似文献   

15.
络脉具有运行气血、络属脏腑等功能,可以分为运行经气的气络和运行血液的血络。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通调水道、主治节等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肺之络脉和气道结构功能的正常。感冒、肺痿、肺痈、肺积等病证均可见肺络病变,肺络病变主要的病机有络虚不荣、肺络郁滞、肺络绌急、热毒滞络、肺络瘀阻、肺络损伤和络息成积。肺络病变常始于气络病变,逐渐发展至血络病变,往往伴有气道壅滞、气道瘀阻、气道绌急等气道病变。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制的连花清瘟胶囊、养正消积胶囊对于肺络病变具有显著疗效。对肺之气络、肺之血络和气道的功能、病机变化及常见肺络病变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络病学说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络病学说对整个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挖掘络病治疗方剂当是重中之重。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内载治疗络病方剂颇多,奠定了络病学临床治疗方剂的基础,本文试从流气畅络﹑化瘀通络﹑散结通络﹑解毒通络﹑袪痰通络﹑祛风通络﹑络虚通补七种治法来略论《金匮要略》中的治络方剂,为中医药后学者服务。  相似文献   

17.
刘丽  白雪 《医学综述》2012,(24):4267-4269
目的应用减影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探讨不同的侧支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在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住院患者102例,根据CTA或DSA检查结果分为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分析不同的侧支循环与PCI的相关性。结果有侧支循环组脑梗死发病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31);无侧支循环重症脑梗死患者比例较有侧支循环组高(P=0.043);有侧支循环组发病后30 d临床表现的好转率较高(P=0.021);有侧支循环的脑梗死组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侧支代偿方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有侧支循环的脑梗死发病率低、临床症状较轻、预后好,以多种侧支循环方式代偿的PCI患者临床症状较轻、预后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ICA)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解剖特点,并探讨Ⅰ级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症状性ICA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20例(重度狭窄组)及闭塞患者22例(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Ⅰ级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脑梗死发生情况,分析Ⅰ级侧支循环代偿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结果 重度狭窄组PCoA开放患者明显多于闭塞组,ACoA+PCoA开放患者明显少于闭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脑梗死类型均以多发性梗死为主,组间单发性脑梗死与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仅多发性梗死类型中重度狭窄组BZI+PI梗死患者显著多于闭塞组(P<0.01);仅ACoA开放患者EBZ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AcoA未开放患者(P<0.05),其余梗死类型均与侧支开放情况无关(P >0.05).结论 多发性不连续梗死是ICA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主要梗死类型;前交通动脉的开放可减少外分水岭梗死的发生,但与其它梗死类型无关;其它侧支开放形式亦与梗死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意义及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患者298例,根据冠状动脉影结果分为两组:有侧支循环组(n=148)和无侧支循环组(n=150)。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血脂、以及冠状动脉管炎病变特点、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的关系。结果: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有侧支循环组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闭塞率及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分别为39.2%比10.7%,P<0.01;85.8%比28.0%,P<0.01)。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闭塞血管数及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形成间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结论:侧支循环多出现在病变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是全身血管疾病,其常见的并发症有脑卒中、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等,治疗上应重视既病防变.高血压与络病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其证候演变规律与络病的层次递进具有相似性.久病入络理论是络病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久病络瘀和久病络虚是久病入络的基本病机特点,及时和积极地祛除痰瘀病理因素,祛邪通络,注重培补荣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