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观察16只大白兔心脏缺血预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肺泡内白细胞浸润减少,血氧分压在再灌注60min内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含水量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兔心缺血预处理能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用新西兰大白兔制作急性肾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肾小管的超微病理变化及再灌注前给予山莨菪碱后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再灌注60min组(n=7)兔肾小管超微病理损伤重于缺血60min组(n=7)。山莨菪碱治疗组(n=7)兔肾小管的超微病理的损伤明显轻于再灌注60min组,主要表现在肾小管间质水肿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基本消失,肾小管面微绒毛排列显著好转。结论:山莨菪碱对急性肾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时肾小管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学变化,对肾缺血、低氧血症、坏死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炎症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炎症触发信号的发生机制和免疫系统对损伤的识别作用的研究进行探讨,阐述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性实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肾缺血再灌注组(IR组)、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和假手术对照组(s组)。IR组右肾切除,左肾缺血45min,再灌注60min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模型;RIPC组分离股动脉后夹闭5min,松开动脉夹再灌注5min,反复3次,于1h后建立IR模型;S组麻醉开腹后右肾切除。各组动物于再灌注6h后处死,取血液分离血浆检测肌酐(Scr)、尿素氮(BUN)、IL-1β、TNF—α以及尿液中肾损伤分子-1(Kim—1)的含量;同时取肾组织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IR组肾脏损伤严重,炎症明显,有肾小球肾炎表现,RIPC组肾脏损伤明显减轻。与S组相比,IR组和RIPC组血浆中BUN、Scr、IL-1β、TNF—α以及尿液中Kim-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但RIPC组明显低于IR组(P〈0.05)。结论远端缺血预处理可减轻肾缺血再灌注中的炎性反应,减轻肾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在缺血预处理大鼠肾脏因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要分组,观察大鼠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没灌注时间蛋白激酶C水平。结果 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组病理组织学肾小管评分均低于缺血再灌注,而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性差异;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组蛋白激酶C的表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并且在再灌注2小时和6小时时,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组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结  相似文献   

6.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旦  何小舟  徐海燕  夏萤 《医学综述》2009,15(18):2802-2806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也是肾脏移植术后影响移植物早期功能恢复和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以及内源性和外源性防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能否产生保护作用,并通过肾功能、组织病理学等检测评估其效果。方法(1)建模: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个组,假手术(S)组8只,缺血再灌注(IR)组和预处理(LIP)组各16只,后2个组兔采用右肾切除、左肾动静脉阻断1h开放法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仅切除右肾,游离左肾动静脉但不阻断。(2)肢体缺血预处理方法:LIP组在阻断前,先以止血带在双下肢根部绑扎,阻断血流5min,完全开放10min,反复4次。(3)评估指标:对比各组兔在再灌注后8、24h和3、7d时肾功能、肾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以及组织病理学差异。结果LIP组再灌注后血清Scr和BUN升高幅度要明显低于IR组(P<0.05),在再灌注后3d内血Scr和BUN明显低于IR组(P<0.05);LIP组再灌注后24h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幅度明显低于IR组(P<0.05),且在各时间点SOD活性均明显高于IR组(P<0.05),MDA含量均明显低于IR组(P<0.05);LIP组光镜下病理改变轻于IR组。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能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组织病理改变,降低肾组织MDA含量并增加SOD活性,改善肾功能,对急性肾脏IRI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重复性低氧预处理(RHP)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所致的肝脏损伤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30):低氧预处理手术组(RHP组),低氧预处理假手术组(RHPS组),常压手术组(IRI组)及
常压假手术组(S组)。低压氧舱预处理大鼠5 d,建立肾IRI模型,RHP组及IRI组统一切除右肾、夹闭左肾肾门45 min后放开建
立肾缺血再灌注模型,而RHPS组及S组仅切除右肾,不进行左肾缺血再灌注处理。于再灌注后2、8、24 h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IL-17A、TNF-α浓度,酶标仪检测肝脏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一氧化氮(NO)的含量,Western blot 检测测肝脏
p-PI3K、p-AKT水平,病理组织形态学检查观察肝脏结构变化。结果与IRI组相比,RHP组大鼠再灌注后2、8、24 h病理组织形
态学检查显示损伤减轻,血清ALT浓度降低,TNF-α水平于再灌注后24 h降低(P<0.05)肝组织NO含量升高(P<0.05),SOD含
量于再灌注后8 h升高(P<0.05);与S组相比,IRI组及RHP组血清IL-17A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RHP组P-PI3K及P-AKT表达均高于IRI组(P<0.05),且差异于再灌注后8 h尤为显著(P<0.05)。结论RHP对大
鼠肾脏IRI所致的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并非通过抑制IL-17A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部分组织、器官缺血一段时间后 ,恢复血流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得到恢复 ,反而可出现更为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 ,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 (IR)。为减轻这种损伤 ,Mury[1 ]于 1986年提出多次短暂的缺血可减轻随后较长时间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 ,称这种现象为缺血预处理 (PC)。PC的心脏保护作用已为大量实验资料所证实 [2 ]。鉴于组织的 IR损伤是一普遍现象 [3] ,我们推测 PC对 IR组织的保护也可能具有普遍意义。本实验观察 PC对家兔肢体 IR损伤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1 材料与方法  取健康家兔 2 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脏原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成:(1)下沉对照组,不作肝门阻断。(2)再灌注对照组;进行45min的肝门阻断及60min的再灌注;(3)预处理组:45min的肝门阻断前先进行5min肝脏缺血及5mindispla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1.
NO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预处理保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11,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SD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中NO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缺血预处理,实验分组如下:假手术组(Sham-operation,S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c Reperfusion,I/R组);缺血预处理组(Ischemic Preconditioning,PC组);预处理加左旋硝基精氨酸组(Preconditioning L-NNA,PC L组),各组再灌注后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丙二醛(MDA)含量,肝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PC组ALT及MDA含量明显低于I/R组(P<0.01),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C+L组在0-3h阶段ALT和MDA含量与I/R组无显著区别(P>0.05),而在6-48h阶段则显著低于I/R组(P<0.01)但仍高于PC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0-3h为早期保护效应,可能为NO所触发或介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实验旨在讨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理,观察药物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并探讨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20 min/再灌注30 min。将健康家兔40只随机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SC);Ⅱ组为缺血预处理组(IPC),缺血前给予5 min缺血/5 min再灌注处理;Ⅲ组腺苷预处理组(Adopc),缺血前于左心耳5 min内推注腺苷2 mg/kg;Ⅳ组为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组(NEPC),缺血前给予5 min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每分钟0.25μg/kg。观察指标:①心功能各参数;②心律失常发生;③血肌酸激酶;④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AD);⑤心肌超微结构。结果:再灌注期间Ⅱ、Ⅲ、Ⅳ组左室最大压力变化速率(±dp/dtmax)较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Ⅲ、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Ⅳ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Ⅰ组均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血肌酸激酶CK的Ⅱ、Ⅲ、Ⅳ组明显优于Ⅰ组(P<0.05),MAD含量则明显低于Ⅰ组(P<0.05)。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善Ⅱ、Ⅲ、Ⅳ组优于Ⅰ组。结论:本实验研究表明,药物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均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他们是通过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而发挥其心肌保护作用,尤其是药物预处理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氙气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离体心脏灌流模型,将48只离体灌注的幼兔心脏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予以持续灌注300 min)、I/R组(灌注60 min后,缺血60 min,复灌180 min)、氙气预处理组〔分为2个亚组,分别用1倍肺泡最小有效浓度(MAC)、0.5 MAC氙气预处理心脏后,缺血60 min,复灌180 min〕。检测复灌后各组心脏功能、心肌梗死面积、线粒体结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I/R组相比,1 MAC和0.5 MAC氙气预处理均提高心脏功能(P<0.01),减少心肌梗死面积(P<0.01),降低线粒体评分(P<0.01),增加心肌SOD活性(P<0.05)并降低MDA含量(P<0.05)。1 MAC和0.5 MAC氙气预处理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MAC和0.5 MAC氙气预处理均能减少离体灌注的未成熟心肌I/R损伤。减轻氧化应激是氙气发挥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再灌注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对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有利于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从而降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死率。缺血预处理是一种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诱发的心律失常最为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之一,其主要通过释放"触发物质"启动心肌保护,然后激活信号转导通路上较重要的物质启动信号转导,最终产生效应子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缺血预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Langendorff灌流模型,研究离体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IPC)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功能指标及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IPC可使缺血再灌期心肌收缩和舒张性能显著改善,心肌细胞受损明显减轻,心肌MDA含量也明显降低。结果表明:IP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而减轻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作用可能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缺血预处理(IPC)对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效果;探讨二者联合对肺I/R损伤的保护作用加强的原理。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不拘雌雄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Control组,IPC组,UTI组,UTI+IPC组)。分别在缺血前、缺血60min、再灌注30min及120min抽动脉血测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肺通透指数(LPI);取BALF离心沉渣显微镜下计数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PMN)分类;取肺组织测肺组织湿/干比(W/D),制成匀浆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在光镜下观察各实验组肺组织结构变化,观察肺组织损伤程度(LTD)。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IPC组、UTI组的W/D、LPI、BALF中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PMN)数、MDA及MPO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SOD和NO含量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损伤程度(LTD)明显减轻,联合使用UTI与IPC效果更明显。结论: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集、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和内源性NO减少是引起肺I/R损伤的重要因素;IPC和UTI均对肺组织结构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二者联合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采用麻醉开胸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肌梗塞面积和危险区分别采用组织学和荧光粒子技术测定.实验分四组:对照组(n=9),预处理组(PC,n=8),高剂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预处理组(HD-SOD-PC,n=8)和低剂量SOD预处理组(LD-SOD-PC,n=9).4次5分钟缺血和5分钟再灌注完成预处理.HD-SOD-PC组和LD-SOD-PC组预处理前20分钟分别静脉滴注SOD30000u/kg和15000u/kg,60分钟滴完.结果:梗死面积占危险区百分比对照组,预处理组,HD-SOD-PC组和LD-SOD-PC组分别为48.0±4.1%,14.1±2.8%,9.8±1.8%和11.6±2.4%(对照组与另三组之间P<0.05).预处理组,HD-SOD-PC组,LD-SOD-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氧自由基在兔预处理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缺血后处理方案抗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在大鼠右肾切除,左肾145min R24h缺血-再灌注模型上,分别给予:(1)夹闭(缺血)10s/松夹(再灌注)10s 6个循环;(2)20s/20s 3个循环;(3)30s/30s 3个循环;(4)60s/60s 3个循环;(5)10s/30s 3个循环,(6)30s/20s 3个循环的缺血后处理方案干预后,观测HE染色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和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结果6种不同缺血后处理方案均能减轻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和降低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结论不同缺血后处理方案均可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以6个循环10s/10s方案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实验旨在讨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理,观察药物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20 min再灌注30 min.将健康家兔30只随机分为三组:Ⅰ组为对照组(SC);Ⅱ组为腺苷预处理组(Adopc);Ⅲ组为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组(NEPC).观察指标包括:①心功能各参数;②心律失常发生;③血肌酸激酶(CK);④心肌超微结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再灌注期间Ⅱ、Ⅲ组左室最大压力变化速率(±dp/dtmax)较Ⅰ组有显著改善(P<0.05).Ⅱ、Ⅲ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Ⅰ组均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血肌酸激酶Ⅱ、Ⅲ组明显低于Ⅰ组(P<0.05).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善Ⅱ、Ⅲ组优于Ⅰ组.结论:本实验研究表明,药物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他们是通过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而发挥其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加味丹参饮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加味丹参饮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32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加味丹参饮预处理组(DP)和缺血预处理组(IP),每组8只,分别预处理24h后行心肌缺血60min,再灌注120min,观察家兔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期末压(LVD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 dp/dt max)、最大下降速率(-dp/dt max)。结果 DP和IP对缺血再灌注所致的LVSP和LVDP下降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DP对LVDP作用尤为明显。两者对 dp/dt max和-dp/dt max变化无明显的影响。结论 加味丹参饮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心功能改变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