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烟叶复烤前后香味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GC/MS法,对复烤前后卢氏C3F、济源C3L、襄县C3F烟样中的香味成分提取、浓缩,并对化学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对比分析,测定出24种香味成分。结果表明:烟叶经复烤后,3种烟叶中吡咯、2,4-庚二烯醛、金合欢基丙酮、香茅醇含量均增加,卢氏C3F、襄县C3F中的β-大马酮含量增加,其余香味成分含量均减少;从3种样品的总体变化来看,复烤后总挥发性香味成分含量较复烤前减少,减少幅度表现为济源C3L<襄县C3F<卢氏C3F。  相似文献   

2.
运用DNP+TWEEN80柱和BDS10%+Shimalite柱对凤香型酒、清香型酒、浓香型酒的代表酒样中的主要香味成分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风香型酒和清、浓香型酒在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正丁醇、仲丁醇、乳酸、丁酸、己酸等主要成分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凤香型酒中,乙酸乙酯和己酸乙酯具有特殊的比例关系和绝对含量,其比值平均为1:0.26.绝对含量分别为100-160mg/100ml和20-40mg/100ml。  相似文献   

3.
醇化时间对烟叶香味成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勇  周浩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6):131-132,139
对烟叶经过不同醇化时间的重要香味成分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18个月醇化期间各等级烟叶的糠醛、β-大马酮、β-二氢大马酮、茄酮、金合欢基丙酮等香味成分在烟叶醇化1~18个月内,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对醇化过程中烟叶香味物质总量、总醛类物质总量、醇类物质总量、酮类物质总量的变化进行了分类比较,可以看出,样品烟叶醇化过程中香味成分总量、酮类物质总量与感官品质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杏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香味组分及其变化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绿熟期、商熟期及完熟期等3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新世纪杏果实香味组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新世纪杏的香味共68种,主要成分为醇类、醛类、酮类、内酯类、酯类和酸类,但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香味组分及含量差异很大。绿熟期检出香味成分35种,含量较多的有(E)-2-己烯醛、芳樟醇、α-萜品醇、(E)-2-己烯-1-醇、己醛、1-己醇;商熟期共检出香味成分45种,主要有(E)-2-己烯醛、芳樟醇、α-萜品醇、己醛、罗勒烯醇、香叶醇;完熟期共检出香味成分44种,主要包括芳樟醇、(Z,Z,Z)-9,12,15-三烯十八酸甲酯、α-萜品醇、γ-癸内酯、(E)-2-己烯醛、γ-十二内酯、乙酸丁酯、乙酸己酯。C6醛类和醇类的含量在绿熟期最高,随着果实成熟逐渐下降;而大多数萜烯醇类在商熟期含量达最高;内酯类和酮类直到商熟期才检测出;还检测出大量的酯类化合物,如乙酸丁酯、乙酸-3-己烯酯、乙酸己酯、乙酸-2-己烯酯等。除丁酸-2-己烯酯和己酸-2-己烯酯外,其它酯类的含量随着果实成熟而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元烟区烟叶的特征香味成分,从致香物质角度探明广元烟叶的香型风格。[方法]选取2014—2015年广元烟区20份烤烟样品(C3F),对其主要香味物质进行了分析,并与其他典型香型产区烟叶的致香物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试验表明,广元烟叶香味物质总量丰富,五大类香味物质含量表现差异,其中新植二烯和苯甲醇含量较高;广元烟叶与三大香型典型产区烤烟的香味物质种类及含量也表现差异,与玉溪、许昌烤烟均差异显著,而与遵义烤烟差异不显著,且与遵义烤烟的相似系数最高。[结论]研究可为广元烟区烤烟特色定位和烟叶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中国黎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云南,涉茶人口多达1000万以上,是云南农业生产中涉及人口最多的产业。因此,茶叶不仅关乎民生,而且与国计紧密相连。云南经济发展史上茶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云南省“九五”之前形成的烟、糖、茶、胶4大支柱产业中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云南茶园面积为全国第一。几千年的饮茶史,造就了茶为中国第一饮料的地位。我们天天饮茶却很少去想,茶是药演变来的。从相传的神农尝百草到许多古书的记载茶都是药。如《神农·食经》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  相似文献   

7.
采用涡旋萃取法提取可可壳酊剂的香味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分析其中的香味成分,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可可壳酊剂中共鉴定出54种香味成分,其中咖啡因、乳酸乙酯、可可碱、苯乙酸乙酯、琥珀酸单乙酯占比分别为51.54%、9.42%、6.70%、4.64%、3.28%,构成了可可壳酊剂的主要香味成分,可可壳酊剂在卷烟中使用具有丰富卷烟可可香和烘烤香,掩盖杂气,降低烟气刺激性,提升烟气浓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然陈化过程烟叶香味成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不同陈化时间烟叶样品的挥发性香味成分,经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烟叶的自然陈化过程中主要香味成分变化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陈化过程中烟叶中主要香气成分的总量、醇类和酮类香味成分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香味成分在陈化初期呈快速上升趋势,中期陈化的增加趋势缓慢并达到最大值,而后期则出现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9.
水稻香味的遗传规律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清洁生产的演变历史及概念,以及在普洱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了茶树栽培管理、茶叶加工及运输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茶叶品质的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选取6种福建著名乌龙茶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检测出其构成香气特征的主要成分达25种。对闽南和闽北制茶工艺,有代表性的茶树品种、毛茶与成品茶、一级茶与二级茶等在香气成分及其组成比率上的差异进行比较,探索不同加工方法、不同茶类品种的香气组成与茶叶香气感官评定的联系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永川秀芽茶加工中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多酚类物质逐步降低,干茶中的含量比鲜叶减少2.02%;而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糖总量有增加的趋势,其干茶中的含量分别比鲜叶增加0.06%、2.00%、0.21%。这种变化趋势有利于该茶独特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鲜叶摊放对扁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鲜叶适度摊放,可提高氨基酸等含量和茶叶品质。当摊放至含水量为71%左右时,成茶含有较多的氨基酸,可溶性糖等生化成分,茶叶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4.
茶叶脱咖啡碱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外茶叶脱咖啡碱方法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评价分析了热水浸提法,有机溶剂萃取法、膜分离法、沉淀法,超临界CO2萃取法,柱层析法等方法的优缺点,认为以柱层析法为主,配套采用一定的前处理和后续工序,或许是可行性强的工业化脱碱工艺。  相似文献   

15.
茶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和比较了3个茶叶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福鼎种的SOD活性最低。茶叶叶片中SOD活性随叶片的成熟和衰老而下降。SOD的最适温度为10℃,最适pH为8.0。茶叶有3条SOD带:1条Mn-SOD和2条Cu、Zn-SOD带。Mn-SOD受氯仿—乙醇的强烈抑制,Cu、Zn-SOD被氰化物抑制。SOD同工酶的分子量分别为70000、34300和29400道尔顿。  相似文献   

16.
不同制备方法所得茉莉花香精油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比较同一样品用不同制备方法所得茉莉花香精油的差异,分别采用溶剂侵提法、SDE法和多孔树脂吸附法三种方法制备茉莉花净油、精油和头香,经GC、GC/MS分析并结合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三种香精油组分数净油最多,精油其次,头香最少,组分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对保留时间大于2.155的第Ⅲ区。所得香精油气品质以头香最佳,精油其次,净油最差。  相似文献   

17.
机采鲜叶成茶后,匀净度差,茎梗比重大,不适应传统加工技术。本文对机采鲜叶进行风选分级,然后加工成茶,基本能区别鲜叶嫩度,分类加工后品质优良,可提高精制正茶率6%~12%。  相似文献   

18.
提高速溶茶品质的研究 Ⅰ. 酶法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速溶茶品质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对红碎茶、绿茶的有效化学成分,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采用酶法提取.其使用浓度纤维素酶以0.3%为宜,水浸出物提取率分别比对照高20.5%与19.6%;果胶酶以0.1%为宜,水浸出物提取率分别比对照高5.4%与5.6%;蛋白酶分别以o.4%和o.6%较好,其氨基酸提取率分别比对照高105.6%和49.5%。试验表明纤维素酶与蛋白酶组合提取互作效果最好。同时还发现采用酶法提取,可以改善提取液的香气、汤色与清澈度。  相似文献   

19.
对半烘炒绿茶的头子茶采用“辉锅紧条,圆筛分号,紧门定级,分号入库”的精制新工艺,平圆筛号茶的比重可提高6.0%~9.0%,降低副茶率4%~10%,同时,由于条索更加紧结光滑,可提高圆筛工效1.6~1.9倍和抖筛工效0.3~0.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