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对无症状脑卒中的基本类型、危险因素进行了阐述,对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病机制、类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脑卒中的转归、糖尿病卒中部位和大小及预防进行了分析。1无症状脑卒中1.1无症状脑卒中的概念无症状脑卒中(Silent Stroke SS)是指无临床症状或临  相似文献   

2.
隐匿性脑卒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匿性脑卒中(concealedstroke,CS),亦称无症状脑卒中,沉默性脑卒中.通常颅脑一定功能部位出现卒中会引起相应临床表现,但有时卒中出现的部位,在临床上无相应的表现或临床症状轻微,不足以引起患者及医生注意,这类卒中称之为C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在首发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影像学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对52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颅CT和MRI检查,并对发现的14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脑卒中病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7.5%,其中86.56%为腔隙性梗死。病灶部位以放射冠区为最多(48.58%),其次为侧脑室旁(28.55%)及基底节区(9.17%)。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与症状性脑梗死一样,二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在首发症状性急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入住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200例首发症状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将其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SCI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未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非SCI组),两组患者均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根据头颅CT计算脑梗死面积,根据面积大小分为小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大梗死灶组。并均按急性缺铁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治疗4w,对其转归进行评估,分为基本痊愈组、进步组、无变化组、恶化组。两组患者均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溶血磷脂酸(LPA)、血脂系列、尿酸(UA)等,比较各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并对两组梗死部位分类,比较各组间在梗死部位分布的差异。结果SCI组在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度组较非SCI组多,轻度组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小梗死灶及大梗死灶组间存在差异,基本痊愈、恶化组及无变化组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BA1c、Hcy、LPA、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在两组间存在差异。两组在梗死部位分布上无明显差异。结论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首发症状性急性脑梗死者病情重,梗死面积大,预后差,可能为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HBA1c、Hcy、TC、LDL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可为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静止性脑梗死与老年期抑郁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如CT、MRI),越来越多的静止性脑梗死被发现.静止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 SCI)又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asymptomatic infarction),是指临床上无症状或与临床症状和既往卒中史不相关的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1].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供血动脉痉挛、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使血流灌注降低,最终导致供血区域脑组织坏死及功能丧失,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但也常有血管闭塞而无临床症状,此种情况则称之为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1l。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可在排除脑血管痉挛的图像上利用光标测定血管狭窄程度及范围,判断血流动力学改变、观察侧支循环情况,更直观地了解脑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随着CT和MRI等影像学的广泛临床应用 ,发现了多种无症状性脑血管病 ,包括 :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无症状性脑出血、无症状性脑白质疏松和无症状性脑血管病变。其中以SBI的发生率较高 ,涉及的临床问题亦较多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1 概念CT、MRI或尸解发现脑梗死病灶 ,而临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者认为是SBI,某些表现轻微、暂短、非特异性的症状 ,如头晕、麻木、注意力不集中或动作笨拙等 ,也列入SBI之中。SBI多发现于下列情况 :①健康体检时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脑梗死灶 ;②首次脑卒中时发现与此次卒…  相似文献   

8.
无症状性脑梗死43例影像学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影像学改变与临床表现。方法:对1999~2002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或有眩晕、头痛而无明确脑卒中病史的180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CT或MRI检查.并对43例影像学检查为ACI者进行简易智能量表检查(MMSE)和认知功能测验。结果:行CT检查的110例老年人中ACI18例(16%),MRI检查的70例中ACI25例(36%)。43例ACI者中38例心理学测验得分均低于非ACI者。结论:ACI并非无临床症状,只是症状轻微、短暂,或者没有经过仔细、敏感的量化检测而被忽略,最终将演变成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9.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脑梗死螺旋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体格检查中的受检对象进行螺旋CT检查,以发现确认陈旧性梗死灶,并询问病史以排除以往有症状性脑卒中,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影像学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占82.4%;另一类是无症状性小梗死,占17.6%。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内囊、脑干、小脑。其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及冠心病伴房颤等。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以腔隙性梗死为多,认为影像学是确认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唯一检查方法。对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进行普查和积极对因治疗对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或症状性脑梗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在首发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影像学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 对 5 2 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颅CT和MRI检查 ,并对发现的 14 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首发脑卒中病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 2 7 5 % ,其中 86 5 6%为腔隙性梗死。病灶部位以放射冠区为最多 (4 8 5 8% ) ,其次为侧脑室旁 (2 8 5 5 % )及基底节区 (9 17% )。结论 无症状性脑梗死与症状性脑梗死一样 ,二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70例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分支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但也常有血管闭塞而无临床症状者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而利用股动脉穿刺进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braininfarction,SBI)定义为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或尸解发现的梗死灶[1]。本研究收集自2000-2004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年龄>60岁非脑卒中患者130例中发现的44例(33.8%)SBI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无症状脑梗死 (SBI)是指无脑卒中病史 ,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而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或尸检却发现脑梗死病灶 ,或虽有脑卒中 ,但影像学发现了非责任病灶 ,所以又称静止脑梗死 (SCI)。近年来 ,随着CT及MRI的广泛应用及国内外盛行的脑的定期健康检查 ,发现SBI的广泛存在 ,特别是老年人更为常见 ,我国 1995年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将SBI正式归入脑血管病分类中〔1〕。而国内目前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较少。本文对 3 0例无症状脑梗死病人的资料进行影像学及临床研究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比较症状性与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根据MCA支配区是否有急性脑梗死或TIA,将116例有MCA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分为症状组80例及无症状组36例。采用3.0 T HR-MRI检查MCA斑块影像学特征。结果症状组患者环形斑块比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19)。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斑块信号类型在T_1WI、T_2WI和STI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无症状组比较,症状组斑块明显强化比率显著升高(P0.001),无强化及轻度强化比率显著降低(均P0.001)。结论 HR-MRI可以清晰显示MCA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症状性MCA斑块以环形多见,斑块明显强化;非症状性MCA斑块以弧形为主,斑块多无强化或轻中度强化。两组斑块信号在各序列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日本冠心病病人与无症状性脑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新的诊断措施如CT、MRI的应用,发现一些无脑部疾病表现的老年人存在无症状的颅内形态改变。这些形态改变有许多原因包括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血管扩张、神经胶质增生、小梗塞等。近年来对无症状性脑梗塞(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危险因素作了研究,已证明,高血压、年龄、糖尿病是SBI的危险因素。而本项研究是为了评价冠心病与SBI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无症状中风     
“中风”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无症状中风(Silent Stroke)则指有脑血管损害的影像特征,但无中风发病史和病理体征的情况。无症状中风一般发生在有临床表现的一过性脑缺血之后,其发作可以是极短暂的。研究表明:脑缺血发作持续30分钟,8%出现CT损伤;持续1~4小时,14%出现CT损伤,发作持续5~24小时,23%的遗留CT损害灶。而那些更短暂的缺血发作常被忽略,但都能导致永久坏死性梗塞(灶)形成。  相似文献   

17.
报告25例复发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其中因术后症状复发或加重就诊者21例,无症状或症状无变化行CT复查发现复发者4例。认为垂体瘤术后除了临床观察外,还要进行CT或MRI复查及内分泌功能检测。对于肿瘤部分切除,术后未行放射治疗,影像学或病理学提示为侵袭性肿瘤者,更应密切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MRI或其他影像设施检出脑梗塞而与临床症状无关者称为无症状或隐匿性脑梗塞(SCI),符合神经病与卒中国际协会脑血管病分类中的Ⅲ类。然而无症状脑梗塞是否确实无症状尚无定议。虽然这类病人未发现产生神经症状的定位部位,但与梗塞有关的主观或精神病症状应予考虑。作者采用MRI检查老年前期和老年期有严重抑郁(major depression)病人的SC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报告25例复发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其中因术后症状复发或加重就诊者21例,无症状或症状无变化行CT复查发现复发者4例。认为垂体瘤术后除了临床观察外,还要进行CT或MRI复查及内分泌功能检测。对于肿瘤部分切除,术后未行放射治疗,影像学或病理学提示为侵袭性肿瘤者,更应密切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首发脑卒中病人的无症状性脑梗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研究了首发脑卒中病人无症状性脑梗塞(SI)的发生率、病灶特点、危险因素、并发症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首发脑卒中病人中,无症状性脑梗塞发生率为30%。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病灶明显小于症状性脑梗塞(P<0.01),且87%病灶位于皮质下。高血压及ECG示缺血改变是S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且前者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伴SI首发脑卒中病人的近期预后比不伴SI病人差。本文提示无症状性脑梗塞多由高血压所致的小血管病变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