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噼”、“癖”是出现在《内经》中的古老的病证。“噼”,《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1]《太素·经筋》“噼”作“辟”,《甲乙经》“噼”作“僻”。张介宾注:“此申言口眼歪僻之证,必系足阳明、手太阳之筋病也。噼,僻同。”“癖”,《灵枢·水胀》:“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肉乃生。”《太素》、《甲乙经》“癖”作“瘕”。  相似文献   

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祖国医学僻的范畴。僻又名风中经络,其特征为半边颜面突然失去知觉,口角下垂流涎,露齿,口眼斜,不能皱额、蹙眉,鼓腮与眼裂扩大。本病多由汗出当风或素体虚弱,络脉空虚,风邪侵入面部阳明、少阳之脉,经气受阻,络脉失养,颜面肌肉歪斜而发病。它对人的外貌和工作影响极大。因此,总结近年来我院住院病人57例的同时,为提高疗效,试就祖国医学对僻的认识,辨证分型和中、西医疗效对比作一临床分析,供参考。一、僻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有描述,内经·素问云: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医宗金鉴云:盖口眼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纲目云:目斜属足三阳经,足太阳起于目之上,足阳明起于目之下,足少阳起于目锐眦,口属手足阳明,手足阳明经环于口之上下。风邪入侵,则引颊移口而为僻也。这就说明祖国医学对僻的病因病机的阐述及指出病位所在。  相似文献   

3.
引言:"面瘫"又称为"口眼口呙斜"、"吊线风"、"歪嘴风"等,临床表现为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乳突疼痛等。其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叙述:《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后世对面瘫的发病有进一步的认识,如张仲景《金匮要略》谓:正气引邪,僻不遂;《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是由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而得,指出:"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僻也。";《中藏经》又谓:"口眼口呙斜是风寒暑湿之邪中人的见证之一,…,非独为风所致。"李东垣则认为,此病为"邪中血脉"所致。历代医家对面瘫的阐述认为正气不足而感受风邪为发病的主要病机,可夹杂寒热暑湿淤血等病理因素,治疗上以祛风通络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4.
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祖国医学称为“口眼(口 呙)斜”,属风中于络.历代医学文献如;“灵枢经”中的经筋篇中即有“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能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面瘫”,“口僻”,“口眼喎斜”、“吊线风”。早在《灵枢·经筋篇》中就有记载。本病的发生多与风湿、病毒感染及多发性神经炎有关,受风着凉是导致本病的诱因。此外,慢性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等也可继发本病。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  相似文献   

6.
<正> 口眼歪斜,又称“面瘫”、“吊线风”,“歪嘴风”等。《灵枢》称“口喁”、“僻”“卒口僻”,《金匮要略》称“僻”;《诸病源侯论》称“风口”;至宋代始有“口眼斜”之称,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或倍耳(Bell)氏瘫痪。在临床实践中,倍耳氏瘫痪约占面神经麻痹的70%,诊断主要根据发病急和单侧面神经的核下性麻痹而确诊。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占颅神经疾病的首位,面神经麻痹后导致备种表情肌(提睑肌除外)的瘫痪。倍耳氏瘫痪不伴其他神经系统病症,其病变部位是在颞骨内的面神经管处,尤其多化面神经管的出口(茎乳孔)。病因可能是面神经因某种感染发生水肿,被挤压于狭窄的面神经菅内而致病,吹风和变凉可为其诱因。治疗不当可引起面  相似文献   

7.
面瘫 ,西医称Bell(贝尔 )麻痹 ,是面神经在基乳突孔内发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此病属中医“口”、“口僻”范畴 ,常见于“中风病”的中络证 ,与眼斜同时呈现 ,称为“目眼斜”。《内经》说 :“足阳明与手太阳之经急 ,则口目为僻 ,而眦急不能正视”。其特征为一侧面部突然失去知觉 ,患侧额纹消失 ,不能蹙额与皱眉 ,鼻唇沟变浅 ,口角歪向健侧 ,露齿或笑时更明显 ,不能做鼓腮吹哨动作。对于本病 ,西医尚未探明其病因 ,中医认为多由汗出当风 ,风邪袭络所致。本病虽非大病 ,但往往因治疗失时或不当 ,造成患侧后遗面肌痉挛、麻痹 ,出现鳄…  相似文献   

8.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故又称"口眼歪斜",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斜"、"口噼"等,属于中医"中风"的中络症范畴。《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该病多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口角下垂并向健侧歪斜,患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表情动作丧失。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临床分为中枢性及周围性两大类。祖国医学早在五千多年前《内经》中已有“口眼喎斜”的记载?读槭嗑钇酚?“足阳明之筋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明、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已知用针灸治疗口眼喎斜谂分薹矫?于18世纪才由英人Charles Bell(1774~1842年)所记述,后称之为Bell氏麻痹。本资料统计者均为颞骨内病变,鼓索神经交叉部位以下受损害,为纯末梢性的面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10.
周围性面瘫寒热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受损部位有在颅腔内者,有在颅腔外者,本文仅就贝耳麻痹(以下简称面瘫)而论。面瘫属于中医学“口眼斜”范畴,又称“口僻”。古今医家均认为本病是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所致。但在辨证上属风寒证还是风热证呢?因本病多在吹风受凉之后,故古代医家和现代中医学者中很多人认为属于风寒证。笔者观点与此不同,认为应当属于风热证。以下笔者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二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1 病因病机本病在《内经》中即有记载,《灵枢·经筋》中云:“足阳明之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  相似文献   

11.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中医谓之”口眼斜”,《灵枢·经筋》篇扼要地叙述了本病的特征,如“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本病起病突然,表现为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驰。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 /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气血不足,络脉空虚,腠理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和,筋脉失于濡养,筋肉纵缓不收而成。…  相似文献   

12.
五官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还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等等,与五官也有联系。兹将五官与经络的具体联系及其临床应用,分别论述如下。目 (一)经络联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脉者,皆属于目。”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过目内眦。手少阴心经:其支脉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至目外眦;其支者,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其  相似文献   

13.
维筋相交     
叉的部分。古人通过伤左头角而引对侧肢体的经筋相互连结、相互交筋“是指头部一侧的经筋,它是和命曰维筋相交。”由此可见,一维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不开,上过左角,并(足乔)脉而行,筋,……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灵枢·经筋篇》云:“足少阳之“维筋相交”语出《内经》。  相似文献   

14.
<灵枢>十二经筋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枢》十二经筋(以下简称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组成部分,经气经经筋、络脉散络于筋肉关节,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形态和运动功能。经筋的循行分布较复杂,研究其分布规律,有助于对经络的全面认识,且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起止、走向经筋的起点,均位于四肢末端,与十二经脉的远体点基本一致。具体规律是:手足三阴、手三阳经筋与经脉几乎完全一致。唯手太阴经筋“起于大指之上”,而手太阴肺经“出大指之端”;手太阳经筋“起于小指之上”,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二者有细微差别。足三阳尤其是足阳明经筋与经脉差异稍大。足阳明经筋起…  相似文献   

15.
面神经炎是指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欠耳(BELL)麻痹,中医称为“口僻”、“面瘫”、“吊线风”。此病病因不明,但多数病人在受凉或上感后发病,曾怀疑病毒所致但无根据。面神经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年较多,男性略多于女性,常为单侧,双侧少见。祖国医学认为本证是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人中脉络,气血痹阻现而发生,(病源候论)说:“偏风口蜗是体虚受风,风人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今口蜗僻也。”目前治疗…  相似文献   

16.
面瘫即“口眼喎斜”,也称作“口僻”或“呐僻”。古代认为本病是风邪侵扰手、足阳明、太阳经络,以致气血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缓纵不收所致。历代都归入中风门。现代医学称“颜面神经麻痹”。认为可由风湿、受寒或神经炎、肿瘤压迫、脑血管疾患等引起,并区分为周围性麻痺和中枢性麻痺二种,诊疗时均须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7.
<正>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口眼喎斜”、《灵枢、经筋》篇扼要地叙述了本病的特征,如“卒口涡僻、急者目不合。”多年来,笔者应用综合治疗法,即“针灸红外线局部照射,面部按摩,中西药物配合,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临床资料 笔者用此法治疗44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者66岁,最小者10岁。病程最短为3天。最长者2年,右侧面瘫者36例,左侧面瘫者8例。2.具体操作方法2.1 针灸处方分两组: (1)地仓透颊车 翳风 太阳 合谷 太冲 (2)迎香透颧髎 风池 攒竹 列缺 太冲  相似文献   

18.
阳明经筋肩痛症临床探讨孙家宝,孙桂芳,郝美华,孙振涛,吴玉琴(附属医院,东平县公路局卫生所)阳明经筋肩痛症,属中医“漏肩风”范畴。《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锦,结于肩,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  相似文献   

19.
<正>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承泣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考“承”有受义。《礼·礼运》:“是谓承天之祜”。《易·师卦》:“开国承家”。虞翻谓:“承受也”。“泣”,《说文》:“无声出涕曰泣”。《六书故》:“书:‘呱呱而泣,’诗:‘其泣喤喤’,泣非无声也,大约悲者泣而哀者哭,哭泣之声有细大之差焉”。《尔雅·释言》:“泪也”。此穴在目下,当悲泣泪下,此穴处首先受之,故名承泣。四白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一寸,面(九页)骨颧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在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及手少阳三焦经四经在面部的经络,以致使经气流行失常,气血不和,经筋失于儒养,从缓不收而发病,其名曰:风中经络症或名口眼斜。西医称:面神经麻痹。本病的临床表现是:突然起病,多在清晨醒来时发现一侧眼睑不能闭合及歪嘴;少数患者病前患侧耳后有不舒服感觉,麻痹多为一侧性,耳根下方或乳突部常有疼痛感觉;病侧面部表情消失,由于皱眉肌、额肌、眼轮匝肌等瘫痪,而出现眼睛不能闭合,流泪,不能皱额,蹙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