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药物肠吸收研究方法近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2.
脑多肽肠吸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多肽肠吸收的实验研究熊玉卿付颖君周秦秦刘立生(江西医学院新药研究室,南昌330006)中国图书分类号R971;R969.4脑多肽(以下简称脑肽)为从健康幼动物大脑皮层中提取的一组活性物质(含有如NGT等),具有刺激脑细胞生长,增强脑细胞代谢,修复损...  相似文献   

3.
药物的肠吸收与处置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几年药物肠吸收与处置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特定部位吸收、代谢的认识和利用,与药物首过效应有关的肠壁外泌及代谢作用的介绍,促进药物肠道吸收的方法及常用研究模型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药物肠吸收实验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沈凯  王景田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2):988-991
介绍各种药物肠吸收模型的实验方法和特点,包括:在体肠回流法、肠襻法、分离肠黏膜法、外翻囊法和Caco-2细胞模型法等。其中,Caco-2单层细胞模型在国外已经作为一种简便、高效的体外模型应用于大量的口服药物的筛选。重点介绍Caco-2细胞模型的方法、特点和应用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酮洛芬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酮洛芬的含量,从药物浓度、吸收部位、灌流速度3个方面考察酮洛芬的各肠段吸收动力学特征,利用质量法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酮洛芬浓度在1.4~9.8 mg/L范围内,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段和结肠段的K_a和P_(ap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段的K_a和P_(app)值较小,但小肠各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K_a和P_(ap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灌流速度下,K_a和P_(ap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洛芬主要以被动扩散机制吸收进入体循环,在全肠道吸收均较好。随着灌流速度的增加,K_a和P_(app)值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给药方式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60例病例资料,对60例进行平均分组处理,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为肠内给药,对照组为肠外注射。持续2个月治疗时间后,对2组病例进行效果评估,判断两种给药方式后期效果的差异性(P<0.05)。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94%,2个月治疗后期无复发情况;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药物的给药方式不同,临床需根据患者实况采取不同的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7.
前体药物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药设计已成为药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前药能够改善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减少药物的代谢,提高靶向性等,因而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前药在口服和非口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和体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据统计每年有500万人因服药方法错误而住进医院,其中20万人因此丧命;每年500万聋儿中也有50万是由原因所致。口服给药是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要想使药物顺利到达胃肠道。发挥药物的疗效,我们应纠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误的服药方法。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在体肠回流法、肠襻法、外翻囊法、CaCo-2细胞模型法等肠吸收的研究方法,重点介绍CaCo-2细胞模型法的实验方法、应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10.
11.
药物吸收体外研究方法的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各种药物吸收的体外试验方法进行了概述,并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便于研究人员对药物吸收研究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在运用时根据药物的特性、实际要求及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现代实验技术与方法在药物透皮吸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席萍  吴敏  孙亦群 《中国药房》2002,13(5):304-305
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 ,TTS)是指在经皮肤给药后 ,药物迅速穿透皮肤 ,进入血液循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TTS系统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不被胃肠道破坏 ,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从而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TTS系统因其毒副作用小、长效、方便而成为当今医药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药物透皮吸收 ,可通过完整的表皮、角质层细胞间隙、毛囊、皮脂腺及汗腺等途径实现。虽然皮肤细胞膜是类脂性的 ,非极性较强 ,一般油溶性…  相似文献   

13.
提高酶和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方法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超  尹宗宁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12):945-948
酶和多肽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通常极低(<1%).笔者从可与钙锌离子结合的酶抑制剂、闭锁小带毒素蛋白、化学物质载体以及生物黏附的应用等方面对提高酶和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的方法及机制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新型物质(龙血内脂、啤酒酵母重组物)用于提高酶和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的机制和应用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Caco-2细胞模型在药物体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Caco-2细胞模型是一种筛选药物离体口服特性的模型,已广泛用于评价药物在小肠的吸收特性和各种转运机制的研究.现综述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药物的小肠吸收、代谢以及高通量筛选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参丹酮ⅡA在大鼠体肠的吸收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的吸收机理。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ⅡA的量,根据Fick方程原理对丹参酮ⅡA含量改变进行拟合,求得丹参酮ⅡA的表吸收速率常数Ka及吸收半衰期t1/2,探索丹参酮ⅡA在小肠的吸收处理。结果:给予不同剂量的丹参酮ⅡA,其吸收速率Ka随浓度的增加而呈微小下降,吸收半衰期t1/2延长,吸收半衰期约为0.6-1.0h。结论:丹参酮ⅡA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存在饱和现象,提示丹参酮ⅡA在机体内的转运机制类似于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  相似文献   

16.
口服药物肠道吸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法、体内法和在体法,对这3种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鉴于在体肠灌流法操作简便、技术成熟、可控性强,同时又保证了神经内分泌调节与淋巴液血液供应的完整性等特点,更能反映药物吸收的真实情况,因此重点介绍了在体肠灌流法,并对在体肠灌流法中使用的循环灌流法和单向灌流法常用的几种灌流液体积校正方法等进行综述,为研究口服药物肠道吸收试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保证试验的可操作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认为应根据所研究药品的性质、实验要求、试验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试验方法,进而为药物剂型的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对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研究影响其吸收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此文总结了研究口服药物吸收的常用方法及其特点和应用。探索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应结合药物的性质和吸收模型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甲硝唑大鼠肠吸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甲硝唑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为其结肠定位缓控释制剂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灌流肠吸收实验,考察了甲硝唑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甲硝唑在大鼠肠道内无特定吸收部位,各肠段吸收速率常数按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顺序依次上升,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78、0.136、0.155、0.168/h。在2~20μg/ml的浓度范围内,甲硝唑的吸收量与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甲硝唑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适于制备结肠定位缓控释制剂。  相似文献   

19.
药物吸收和转运的研究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正管 《药学进展》1998,22(2):93-96
  相似文献   

20.
药物的鼻腔黏膜吸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蒋新国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1):902-905
鼻腔给药具有诸多优点,如能够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提高化学药物和肽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向脑内递释,提高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特有的免疫性质等。介绍药物鼻腔黏膜吸收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综述鼻腔给药制剂的研究方法和研制情况,旨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